在《沉默的荣耀》最新的剧情中,随着保密局做局、林义良被抓,东海小组和台工委的处境岌岌可危。林义良是张灏的弟弟,又是交通线的建立者之一,他有任何的差池,都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
和以往每一次遭遇险境一样,这一次精心布局、执行抓捕的人又是谷正文。作为保密局里少有的智商担当,正是谷正文的渗透计划,才让林义良放松了警惕,最终落得身陷囹圄的结果。
自从东海小组成立以来,吴石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保密局,而在保密局内部,对反渗透、抓共谍这件事情最狂热的人非谷正文莫属。
在剧中,第一个对吴石身份产生怀疑的就是谷正文;在张灏牺牲之后,穷追不舍、刨根问底的人还是谷正文。作为一名我党的叛徒、优秀的特务,谷正文不仅有特工敏锐的嗅觉,更有洞察一切的能力。
在缺乏证据、线索全无的背景下,谷正文愣是无中生有、借鸡下蛋,以庄阿臣的身份为切入口,果断地林义良抓捕归案。不得不说,谷正文这样的反派,着实可怖。
在彼时的保密局,毛人凤一门心思只想着恢复编制,叶翔之用尽手段大肆敛财,余骁男是提线木偶一般的工具人,翁连旺则是任人摆布的小菜鸟。
与一众同事相比,谷正文简直是保密局内部的一股清流,只有他一心一意反渗透、全力以赴抓共谍。谷正文军衔只是上校,职务不过组长,为什么却对抓共谍的一事情有独钟呢?
谷正文的迷惑行为,要从当时保密局面临的生存处境说起。
如同我们所知的那样,保密局的前身是臭名昭著的军统。在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迫于战后形势和舆论压力,不得不同意取消特务机关,对军统进行了改头换面的改组——保密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蒋介石对军统整体切割、一分为四,分别设立了国防部保密局、国防部二厅、交通部警察总局、内政部警察总署。其中,二厅负责一般情报、保密局负责核心秘密,交通部警察总局接管了军统别动军、别动纵队、交通巡察纵队及各交通检查所,内政部警察总署则把军统在各地掌握的警察局收入囊中。
在化整为零的拆分过后,四家之中,仍以保密局为首。
只是,保密局虽然是军统的延续,但是无论是权力还是实力都与军统有着天壤之别。
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保密局编制的严重缩水。在戴笠执掌权柄时,巅峰期的军统仅内外勤特务就有将5万人,更有武装特务部队10多万人。军统的手遍及国民党政府的各个角落,在果党内部拥有着及其重要的话语权。
改组成立后的保密局,人员编制仅仅有6000多人,相比鼎盛时期少的不是一星半点。人员编制缩水、活动费用锐减,这是摆在大多数保密局特务面前最肉眼可见的现实。
在剧中,毛人凤张口闭口就是编制,下属们话里话外不离奖金,正是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以前的国民党,统治全国、积极反(共),客观上需要大量的特务人员。在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偏安孤岛的国民党,已经不需要这过于庞大的特务机构。
何况,在当时的岛内,各类特务机构遍地,彼此之间竞争大于合作,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保密局的特务们必然没有安全感。因此,在危机感的促使下,谷正文们才会热情空前高涨、与地下党员死磕。
然而,即使如此,你可能仍会有疑问,僧多粥少、朝不保夕是所有保密局特务们共同面对的课题,为何偏偏只有谷正文不遗余力地抓共谍呢?
这要从保密局内部的山头和派系说起。
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始终是勾心斗角、派系林立。友军有难、不动如山在国军之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抱紧大腿有前途,背靠大树好乘凉。事实上,早在军统的年代,派系之争就一直存在。例如,毛人凤的上位,就是因为他与戴笠既是同学、又是同乡,军统中赫赫有名的“一戴三毛”都是浙江江山人,这就在军统中形成了“浙江派”的山头。
除了浙江派之外,军统内部还有郑介民的广东派、唐纵的湖南派,三派之间争权夺利、常有摩擦,但是在戴笠强权弹压之下,至少能够维持表面上的和平。
在戴笠空难离世之后,浙江派、广东派、湖南派之间的矛盾几乎公开化。最终,毛人凤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在保密局内部,大多数的特务都有着后台和靠山。他们或是同乡、或是同学、或是同门,彼此之间互相扶持、彼此照应。
谷正文是少有的例外。他是山西汾阳人,与上述三派均没有太多的交集,又曾是我党的叛徒。
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谷正文的发迹缘于戴笠的赏识,在戴局长意外身亡之后,他失去了伯乐,也彻底没有了靠山。正因为如此,在保密局内部,谷正文属于少有的无背景、无派系、无靠山的“三无”人员。
谷正文在保密局的尴尬处境,让他始终处于边缘化的角色。所以,在保密局编制暴减、经费腰斩的背景下,有的人混吃等死成常态,有的人敲诈勒索赚赎金,只有谷正文这样没有后台撑腰的小人物,才会像疯狗一样挖空心思、抓捕共谍。
毕竟,对于其他人而言,天塌了自然有人顶着;但是,对于谷正文而言,抓不到共谍、拿不出业绩就是天塌了。
保密局的同事,继续唱歌继续舞;谷正文的凶残,没有退路没得选。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