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过半,新片票房仅八亿出头,这样的数字放在往年几乎难以想象。票房增长乏力,市场热度趋稳,观众的观影决策愈发谨慎。有人凭惯性维系仪式感,有人凭口碑苦苦挣扎,更多的影片则在沉默中迅速隐没。
作者:小杜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截至2025年10月4日午间,今年国庆档总票房方才突破10亿,其中完成度备受争议的《731》贡献近五分之一体量,也创造了非国庆档影片仍旧因为题材红利占据不错市场份额的先例,2025年的国庆档的市场甚至让创作者产生一些疑惑,电影市场的成绩似乎和电影作品质量和完成度不成比例,同档期评分最高的《毕正名的证明》目前票房仍旧垫底,甚至宣传策略打出了包好看,不好看退票的策略。国庆档混战的前四天的电影市场,主旋律题材及系列电影的新续集占领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市场的绝大部分的商业份额还是属于系列电影及主旋律题材电影,2025年的国庆档一方面超过八部电影入局竞争一如继往的竞争激励,除了主类型为爆笑喜剧合家欢的暂时空缺外,观众的选择已经非常的多元,遗憾的是动画题材电影“三国”没有能在这个档期突围。
今年的国庆档从发行策略来讲,《志愿军》和《浪浪人生》选择抢跑,9月30日晚间开画,《震耳欲聋》则选择选择避开节假日前三天,10月4日上映。《震耳欲聋》是否能靠口碑逆袭成为后发取胜的黑马,我们也拭目以待。
这样的疲态几乎成了全年院线市场的背景音创作端的安全策略、类型选择的趋同、观众信任的收缩,主流大片的吸引力在消减,现实题材的突破口愈发狭窄,暑期档的观察又一次被印证,看电影正从热闹的集体仪式,转向理性而冷静的内容筛选。
上映前除《志愿军3》和《刺杀小说家2》占据先发优势外,其余作品大多徘徊于探索与失衡之间。《刺杀小说家2》陷入视觉奇观与剧作失配的困境,《毕正名的证明》也是摄影指导转型导演的首部作品就闯入国庆档,其也难以掩盖导演和主演都是新人挑大梁。《风林火山》以老派暴力美学错位于当下市场,《震耳欲聋》虽以现实主义取胜却丢失了先机,《三国的星空》没有带来动画在每个档期承接合家欢的突破,《浪浪人生》则以稳健的合家欢定位守住基本盘,但陷入了口碑争议。国庆档依旧热闹,却难掩创作的保守与想象力的退潮。当节日观影的必要感逐渐褪去,真正值得被记住的作品,或许只剩那些仍坚持真诚表达的少数。
《震耳欲聋》的后发策略
是否会诞生黑马效应
要知道,在此之前,听障题材在国内银幕上早已呈现出某种套路化倾向。仅仅上半年,就有三部同设定的作品接连上映,它们都带着各自的局限离场,《不说话的爱》困于亲情叙事的自怜,《独一无二》的本土化改编缺乏文化支撑与痛点精准,而《向阳花》则将社会议题转换为犯罪噱头,避重就轻。这些作品普遍未能跳出“残缺—苦难—和解”的窠臼,令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也在无形中降低了市场对这一题材的信任。《震耳欲聋》恰恰以其扎实的类型完成度和克制真诚的视听策略,跳脱了这种廉价感动的陷阱,重新找回了现实主义该有的锋利。
影片的基本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一位出生于健听家庭的律师,为社区中的听障居民维权反诈。这种题材本身有其惯常的表达路径,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刻板。但影片在开头十分钟便用一场颇具巧思的“回家”戏打破了观众预期。檀健次饰演的男主角回到社区,按传统创作思路,导演往往会在此处营造烟火气、加强环境声层次。然而本片反其道而行,在主观听觉中抽离了背景噪音,只保留了放大的环境声,形成一种如同开启“降噪模式”又兼具“通透感”的奇妙体验。观众瞬间被拉入听障者的感官世界中,而非通过对白解释或苦情煽动实现共情。这种以视听置换实现沉浸的做法,无声地完成了现实主义语法的更新。
“沟通的错位”是影片另一条重要的叙事轴线,也是听障题材中情感张力最常见的来源。许多同类影片往往通过“误会—和解”制造泪点,但《震耳欲聋》却赋予这种错位更多轻喜剧色彩。例如,檀健次饰演的律师前往警局保释由兰西雅饰演的张小蕊,两人通过手语进行“加密”沟通,用一场“装模作样”的苦情演绎完成博弈。这种私下交流的幽默感,构建起一种隐秘的默契,也让人物关系的建立显得更为自然而有层次。
影片对于手语的使用也非常克制,避免了过度信息堆砌带来的视听门槛。相比之下,《不说话的爱》中手语与字幕双重输入的设置,确实对观影注意力构成挑战。《震耳欲聋》则通过一种“科普+调侃”的自我解构姿态完成消解。在一次法庭前的互动中,影片中有角色提出“电影里聋人不都不能说话吗?”的疑问,电影中角色则以一句“拍电影的懂什么啊”回应。这种自嘲反而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也让关于表达能力、听觉障碍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张力更加真实可信。人物之间的交流障碍,不再只是苦情制造机,反倒形成了一种温柔而陌生的幽默机制,让笑点与心酸得以并行,带来更复杂也更真实的情绪体验。
影片在选题上的最大亮点,是对“CODA”(Children of Deaf Adults,听障父母的健听子女)群体的深度关照。这一群体在国产电影中几乎从未被真正呈现。法国影片《贝利叶一家》(以及其美版改编《健听女孩》)曾展现过 CODA 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境,《独一无二》也做出了一定尝试,但表达仍流于表层。《震耳欲聋》首次将这类角色推向成年视角,探讨其在社会生存、亲密关系与身份认同中的真实困境。作为健听者,他能为他人发声;但作为 CODA,他又必须承受原生家庭中沉默的遗产。律师的职业选择本身极具象征意义,他依赖语言谋生、表达自我,却在生活中被迫以无声的身份存在。这种撕裂感,是影片最有力量的情感核心。
影片的叙事并未止步于个体命运的描摹,而是试图以一种低调的社会书写方式,描绘现实结构中的隐性裂缝。例如,通过兰西雅的家庭线,影片建立起对《第二十条》中正当防卫议题的反思;通过邻里间的金融诈骗案件,则折射出对社区治理、适老化问题与反诈宣传体系的讨论。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恰恰是现实中最易被忽视、却又最影响普通人命运的社会层面。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恰恰是现实主义的底气所在。
当然,这种克制的姿态也带来了一些表达上的代价。影片在中段煽情高潮后略显疲态,结尾的法庭戏重复了已有情绪,音乐情绪也略显外溢。此外,部分支线人物的功能性过强,略显工具化。但这些遗憾并未动摇影片整体的表达根基。它的价值从不在于故事多么精彩,而在于它用类型化的叙事手段,重新建立了观众对现实题材电影的信任。
在一个被类型标签与传播仪式感主导的节日档期,这样一部克制而温情的现实主义作品,显得尤为稀缺。《震耳欲聋》并非完美的《药神》般的佳作,但它是一部足够成熟、足够真诚的电影。它的成功与否,未必能改变国庆档的市场格局,却为银幕与观众之间,提供了一种温柔而坚定的路径体验。
仪式感与创作的边界:
《志愿军》的高光与迟疑
在国庆档的语境下,主旋律影片依然稳居核心位置。今年整体阵容缺乏爆款,《志愿军3:浴血和平》几乎是最可预期的赢家。它的胜出是稳妥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被需要的,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它承载着国庆的仪式感,对市场而言,则是一个最安全的商业选项。随着三部曲走向终章,《志愿军》系列的创作命题也已从全景式的战争叙事,过渡为对个体记忆的延续。某种程度上,这一系列本身也见证了“新主流电影”的来路与进阶。可喜的是,系列的收尾篇依旧保留了稳定的完成度,叙事宏大、视觉稳健、情绪浓度适中;但与之并行的,是节奏愈发保守、语法趋于收缩的趋势。
相比前两部的战场核心,《浴血和平》在结构上选择了更偏锋的切口,将叙事重心从正面交战转向谈判桌。但创作方法依旧延续前作路径,设有典型战役切片——如松骨峰战役、铁原阻击战、上甘岭战役,再将个体命运嵌入大时代背景中,延续三位一体的模式。这一模式本是系列的核心锚点,但在本片中,外交谈判线虽试图拉升格局,却也无可避免地稀释了节奏张力。全片被分割成大量碎片化段落,字幕硬切、镜头急转、人物频繁进退,整体叙事节奏显得突兀与断裂。
尤其在谈判戏的处理上,影片依然采用惯用的对位叙事方法,以“田忌赛马”式的人物配置,强调中美双方策略差异,这在前半段尚能制造节奏紧张,但随着结构持续推进,因缺乏延展与转折,形式很快趋于单调。而原本具备深度可能的和平与仇恨命题,也在表达中被简化为立场陈述,缺乏真正的辩证性探讨,显得略为浅表。
这无疑是影片最令人遗憾之处。要知道,外交谈判作为主题,原本具备极强的现实张力与表达纵深。它本可以构建出一种和平与牺牲之间的复杂辩证,让人看到谈判不仅不是妥协,更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也可以通过前线后方的张力对照,让历史的厚度在时间中沉淀。但最终,这些线索大多止步于表层,被审慎的语义与剪辑的跳跃共同稀释。
尽管如此,影片在一些细节段落中仍不乏打动人心的高光瞬间。例如,为病患吸痰而感染牺牲的护士、细菌战之后美军战俘对真相的震撼、南北朝鲜小人物间的心理张力冲突、以及对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的情绪递进描写,均展现出创作团队在小场景与微情绪层面的真诚与力度。这些注脚的存在,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仍能感受到一种朴素而真切的爱国主义底色,也提供了主旋律影片中少见的亲密感与现实感。
可以肯定的是,《志愿军3》依旧具备它的分量与感动,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它完成了结构意义上的闭环,也提供了节日氛围所需的庄重与情绪价值。但当观众的审美标准不断提升,仅仅完成已难以满足期待。仪式性的成功之外,我们更期待的是一种创作的自我突破,一种在宏大之外仍能留下思想余温的表达。
探索与失衡:多样类型的冲撞与瓶颈
在主流叙事的稳固与现实主义的突围之外,今年国庆档的其余影片,呈现出另一种更为复杂的面貌,
《刺杀小说家2》 是档期内工业规模与商业期待最高的项目。影片预售期间高居想看榜首,延续前作的奇幻体系,却也延续了续作的疲态。前半段几乎成为特效展示,手机品牌植入略显突兀,中段又被文旅宣传侵蚀,城市景观与剧情割裂,削弱了奇观的连贯性。后半段试图以“反宿命”“弑神”主题回收人物弧光,但节奏松散、逻辑失衡,视觉压倒文本,留下形式与情感的脱节。
《毕正名的证明》 是难得的惊喜,在体量有限的条件下,展现出罕见的作者气质。影片延续九十年代港式犯罪片的冷峻与节制,镜头语言简洁,克制中带着浪漫。导演通过变焦与灰度叙事营造出道德模糊的气息。王安宇的少年感与张天爱的悲剧支线,为影片增添一丝人情温度。尽管节奏摇摆、风格不定,但在被工业模板主导的档期中,这样的个性表达仍弥足珍贵。后续片方是否还会选择新人挑大梁成为一个更加谨慎的选择。
《风林火山》 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错位。立项2016、首映2025,漫长的制作周期让它与市场审美脱节。影片延续港片的暴力美学与江湖寓言,以香港落雪的象征与隐喻病态黑暗的社会秩序。那场“以病控市”的桥段本具锋芒,却因叙事断裂难以落地。老派港片的精神气质,在当下宏大主流叙事中显得孤立,也让这部作品成为节日档里最孤绝的存在。
《三国的星空》 面临的困境则来自类型与观众之间的错位。作为一部动画正剧,它试图以曹操为叙事核心重述三国史从友谊的两人关系出发,重新做出了新面貌,和曹操相比,袁绍的刻画尤为的出彩。影片一二线城市观众占比高达54.9%,说明其易中天个人IP的宣传策略并无明显奏效,同时历史正剧气质与下沉市场的主流观众天然疏离。动画正剧化的探索值得鼓励。
《浪浪人生》 是档期中唯一的家庭喜剧,在喜剧稀缺的国庆档中显得尤为重要。影片以轻盈调性和闽南语在地文化塑造出温和的地域情感,角色间的错位关系与日常冲突被柔化为乐观生活的注脚。然而,影片依旧延续《四海》式的小镇架空感,略带说教的情节推进使情绪深度受限。
这些影片共同构成了今年国庆档类型光谱的另一面,从奇幻到现实,从暴力到温情,创作者们在安全与冒险、规范与个性之间不断摇摆。它们的共同气质是“谨慎”,一种来自市场与信任的双重谨慎。但观众的理性似乎并未与之同步,《731》在国庆期间的票房与排片领先,或许影片的完成度不高在后续市场再获得成绩也会成为孤例,折射出另一种潜在的危机,当市场的选择趋于惯性,真正的问题不再是哪些作品卖得好,而是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才能收获更大奇数的观众,不再一味的面临流失和退守。而这个问题,恐怕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被回答。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