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想要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强烈建议把丁元英这句话读100遍

图片来源:相关截图,特别致谢,侵删。

《天道》想要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强烈建议把丁元英这句话读100遍

01

最近重刷《天道》,剧的开篇,丁元英在操盘私募基金运作11个月后,突然宣布结束。

郑建时明明赚到了117.5马克(约600万人民币)却投了丁元英一个不道德商业动机票,后面看到丁元英的资金要被冻结三年之久,又替他抱不平道:这是预先谋划的,太过份了。

郑建时和丁元英两人是朋友,按照常理,他应该坚定维护朋友,而不是投他一个反对票。

事后,丁元英和韩楚风对郑建时评价了一番,很有意思:

《天道》想要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强烈建议把丁元英这句话读100遍

02

建时凭心凭理超度亲疏,不失佛门正本。

这是丁元英对朋友的肯定,郑建时在为人处世方面,按规矩办事,遵循内心的准则,不因跟自己是朋友的关系而有任何的偏袒。

这说明他在行为和观念上有一定的佛性和修养。

但他的佛根里只有熔点没有正智。

《天道》想要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强烈建议把丁元英这句话读100遍

熔点,郑建时因结束私募基金这件事触及到自身的利益,加上他的认知有一定局限性,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因而轻易对他人做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断。

正智,透过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丁元英认为郑建时虽然习佛,但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精髓,缺乏对事物本质深刻的洞察和精准的判断。

他的佛只停留在表面,非常浅显的地方,离更高层,更通透的境界还差一大截。

所以他看我是一个元宝不失德行,一坛元宝图财害命。

因为认知的局限性,所以只能看到事情的片面,在郑建时看来,丁元英当下只是在获得少的利益,比如一个元宝时,还得保持着道德底线。

但当丁元英得到如一坛元宝的好处时,可能就会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

这里的图财害命,是指因追求利益而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的严重影响。

《天道》想要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强烈建议把丁元英这句话读100遍

郑建时没有深入理解丁元英为什么要结束私募基金,其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只凭借着当下局限的认知就作出评价,他有商业不道德动机。

他那个佛,是修来世正果的佛,他还得到佛祖那儿多咨询咨询。

丁元英认为,郑建时所追求的佛,更多地着眼于来世的福报和正果,带有一定和功利性和目的性。

他把修佛当成一种获得利益的手段,希望遵循佛门教义,在来世获得好的结果。他没有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佛祖那咨询,更是一种调侃,说明郑建时对佛法理解很肤浅,想要真正地理解佛法的智慧,就要多去咨询,才能摆脱片面、狭隘的认知。

丁元英这段话,既表达了对郑建时选择的尊重、理解,也点出了郑建时在佛法修行和认知层面的局限性。

03

想到丁元英在五台山对智玄大师说过一句话:

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这句话对我启发很大,想要真正的改变和成长,强烈建议把这句话读100遍。

真正的改变和成长,从不是外在规范中的自我约束,而是通过内在觉悟重构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丁元英和郑建时是两种人生态度,和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丁元英是“觉者由心生律,行动发自内心的通透觉悟;

《天道》想要真正的成长和改变,强烈建议把丁元英这句话读100遍

而郑建时则是“修者以律制心”更多依靠外在规则和功利考量来约束行为。

【觉者由心生律】是“道”的层面,是认知很高,内在觉悟,洒脱自如;

【修者以律制心】是“术”的层面,是通过外在行来准则来约束自己,看似庄重实则非常辛苦。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并非是成为一个苦苦支撑的“修者”,而是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实践和思考,努力成为一个洞悉世事的“觉者”。

当我们能穿透事物表象,以更广阔、更通透的视角审视万物,世界在我们眼中才会与众不同。

让一切行为发乎本心,合于天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