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丢,大家也可以在“事儿君看世界”找到我
关注起来,以后不“失联”~
最近,一部名叫《Together》的澳大利亚电影在国内上映前发生了风波。影片里原本的一对同性伴侣,在国内版本中被技术处理成了异性。这一消息一出,引发了片方、观众和媒体的广泛讨论。
图片来自BBC,版权属于原作者
《Together》是一部澳洲恐怖/惊悚片,讲的是一对情侣搬到乡下后,遭遇离奇事件的故事。影片在国际上反响不错,甚至在一些影评网站上拿到高分。
片中有一幕比较特别:一对男同性伴侣举办婚礼,这个情节也成了后续争议的焦点。
有观众发现,在国内试映版里,婚礼场景不再是“两位新郎”,而是通过AI换脸技术,把其中一位男性角色的脸换成了女性。这样一来,画面就变成了一对异性新人结婚。
图片来自BBC,版权属于原作者
除此之外,一些裸露镜头也被加了特效处理,比如淋浴场景里额外的“水蒸气”,来遮挡画面。不过整体上,中国版只比原版少了大约一分钟的片长,改动的重点还是这对情侣的性别设定。
电影的国际发行方 NEON 得知后,立刻发表声明,明确表示没有同意这样的修改,并要求中国合作方停止放映。
最终,影片也撤下了中国的上映计划。
图片来自youtube,版权属于原作者
观众的反应也很强烈,支持原作完整性的一方认为,创作者有其表达意图,外部不应随意改动,否则就失去了作品的原貌,甚至可能误导观众理解。有评论直言这已不是删减问题,而是篡改和曲解的问题。
如果为了迎合市场就可以将同性情侣改成异性,那么艺术作品的多样性和边界何在?这不仅可能伤害到创作者和相关群体的感情,也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被加工过”的次级版本,影响受众对电影原本想要传达信息的获取。
图片来自youtube,版权属于原作者
另一方面,也有人从现实层面出发,认为引进片进行一定的修改是为了文化差异做出的必要妥协。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法律规范和主流价值观,进口影片做适当调整以避免敏感内容,某种程度上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的折中之举。
毕竟若不作任何修改,一些优秀的影片可能完全无法进入某些市场,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从这个角度看,在“不引进”和“有删改的引进”之间,后者起码让观众有机会接触到影片的大部分内容。
这次事件引发的讨论,其实不只是关于一部电影。
争议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尊重原作”和“适应市场”之间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宁可不上映,也不要改动;也有人觉得能看到大部分剧情,总比完全看不到强。
《Together》中国版“换脸”风波,既是一场电影事件,也是一场文化讨论。它让人们重新思考,当一部作品走向全球时,哪些内容可以妥协,哪些又必须坚持?
无论立场如何,这次事件至少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影视作品背后的“改动与审查”,也让我们思考在文化差异和艺术表达之间,怎样找到更合适的平衡点。
本文由北美省钱快报小编整理,图片及信息来自每日邮报,版权属于原作者。本文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否则将追究责任。
THE END
撰稿/责编: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