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文丨将爷

大家好,我是老将!有几天没更新,今天,是长假第一天,来问个好!

这阵子,忙惨了,像个陀螺一样,被疯狂抽转。前天凌晨,早上四五点,我就往机场赶,飞到江西昌南昌,在前湖宾馆,给机关和媒体朋友做场演讲,夜里再飞回重庆。

简单眯了一会,天一亮,我开始昨天工作了——大清早到班,到值完夜班,回到家又凌晨三点了。

简单睡一下,今天一大早,带儿子看电影《三国的星空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我开始想带两个儿子去,转念一想,这兄弟俩,万一在影院干起架,多影响观感呀。于是,只带了将儿。

欣赏好作品,需要形成内心充满静气的闭环。

这是长假的第一天。午后,我总算眯了一会。这会,坐到电脑前,虽然脑子并不清醒,但还是想写点什么吧。过一会,又得去上班,又得凌晨才能回家。

生活在这样的半梦半醒之间,对我来说,是一种循环。整个十月,不会停止。北京、江苏、四川、福建等地有一大堆授课邀约,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公号难更。

为了生活奔忙,谁又不是一只陀螺呢?

不绕了,我简单讲讲对电影《三国的天空》(第一部)的感受,总之,这三个理由,令我无法拒绝。

第一个简单粗暴——因为我是易中天的粉丝。

这,似乎会有点没道理。但,总是活在讲理中的人生,不值得过。

我这种粉丝,是真正的铁粉。因为我喜欢易中天作品很多年了,这阵子,正好写一本历史人物的书,有时看着易老师文章,就会长叹,要是我的叙述风格和价值评述,能有他那样灵动而深刻,该多好呀。

从这个意义讲,我也算是易老师学生了吧。

学习他的作品当然就包括《三国的星空》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创新创意,不能错过。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当然,我也算是易老师的朋友。这些年,我们常有交流,有太多的共鸣与共情。

因为了解,所以信任。

我的了解,是基于读过他太多作品,是因为知道他是一个多么有思想有风骨的好人。

在这个怼天怼地对空气的年代,太多人看人看事,习惯于活着只言片语和江湖谣传中。

其实,有一些人,已经用作品树起了人生高度,用人格夯实了作品厚度。面对这种文如其人、其人如文的基本面,乱怼乱批,不仅是作恶,也是自毁个人福报。

这么说,倒不只是只指易中天。

比如,我看到那个一天也不停,完全在靠骂莫言挣点打赏钱的鸟毛,真心觉得,他活得好可怜。

这种不学无术的人,不去提升审美能力,不愿拥抱文明价值,只是活在这种精神的阴沟地带,就是在自毁自己儿女命途。

创作,是一件特别艰辛的事。对那些用作品和人生证明了自己的人,真的应该充满敬重和敬畏呀。

易中天粉丝太多了,今天有太多人,也都是抱着朴素的欢喜心态,走进电影院的。
还有什么比朴素是更理性的事吗?看看这些评分评价就知道了。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第二个有些功利私心。我劝大家看《三国的星空》,可以带上孩子去看,是因为这是一堂值得的文艺欣赏课。

我今天带去看电影的,是儿子小将,他只有七岁,才读二年级。但是,他对三国的人和事,了如指掌。有多细节情节,我都记不得。

在六岁时,小将就听完了四大名著,对,就是那个钱爸讲的“超级版”。今年,他听到隋唐史了,同时也在听聊斋。除了听,他更多是阅读,尽管民间有“少不读三国”说法,但,他读了大量三国读本。

我本科读的是中文,教过高中语文,后来也教过大学写作课。我倒是认为,四大名著中,最适合孩子读的,恰恰是三国。

红楼太生涩庞杂深刻了,水浒和西游尽管也有深度解读空间,但对孩子来说,三国才更适合提升阅读能力

虽然会有些阅读门槛,但,三国宽广深远的历史叙事,适合给孩子提供更深刻的思考。“少不读三国”,主要还是因为“三国”有些阅读障碍,有思想难度。

但,今天的孩子完全不同了,他们需要告别浅阅读,需要打破阅读门槛。特别是,他们已经有能力通过三国叙事,了解相关历史典故,让内心产生更多价值驱动力了。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在各种文化产品中,适合给孩子看的三国作品,太少太少了。《三国的星空》,就是第一部三国题材的动画片。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这,本身就有符号价值,不能错过。

更何况,这部作品,是易中天这位以“品三国”闻名天下的名家新作,是《哪吒》团队参与相关制作的作品,这样的实力支撑,是值得期待的。

说得再难听点,就算有审美偏狭,就算刻薄挑剔,也一定能相信,这样的作品质量基本面是有保证的

事实上,今天儿子看完电影,赞叹不已。

这个学话剧的小男孩,回来一路上,都在学着曹操腔调,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些诗句。

回到家,他非要给我来一段台词表演,说的是“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那调调,有几分檀健次的味道。他对这些诗词的情境意象,对这些台词的价值指归,在理解认知我感觉是迭代升级了。

这个结果,套用电影里台词说——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值不值得

第三个理由,就是这部电影传递的精神价值,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做自己的英雄。

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在这个人心已经兵荒马乱的时代,要活出确定性,要走出躺平和庸碌,最需像曹操那样,在孤独中,在坚定中,活出英雄气。

对,我是说英雄气。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半生为人生,我最看不起的人,就是那种总是活在阴阳怪气中,总是活着自怨自艾中,总是活在埋怨推脱中,总是活在眼前苟且中,总是活在缺乏铁血豪情精气神的人。

比起三国那个国破三河碎的年代,在今天,每个人都有足够进行自我实现的空间。

说白了,我们随时可能因为制度或权力,被关上一道门。但,我们还是可以打开自己的一扇窗,创造属于自己飞天的梦想。

看看《三国的星空》吧,看看在那个家国离愁民生悲怆的年代,在那个被战火和硝烟随时点亮或印黑的天空,为什么在这片土地上,还会出现我们的星空闪耀时。

“在璀璨绚烂的银河之下,每个人都在寻觅属于自己的那颗星。”《三国的星空》,就是在展示那样的星空。

曹操和刘协并着肩,他为小皇帝诵《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刘协抬头道:“我不想做北辰,只想做一颗平凡的星。”

但,大汉天子,帝星帝心,或明或暗,在历史的天空,都会给后世留下了太多深刻的思考。

刘协问曹操,“孟德,你是哪颗星?”

曹操回,“我可能是一颗流星。”

那一刻的曹操,对命运未来显然充满忧心但,即使是在那样难艰中,曹操还是要做一个发光者。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三国的星空,有太多的亮星。

易中天很会叙事,他把第一部的故事,聚焦为“讨董卓、迎天子、战官渡”三个主体事件,以线性的叙事结构,串了统一北方那段苦难而又激情的岁月。

显然,这样的大开大阖和大删大减,对观众来说,太友好了。

说白了,由此,就免于大家掉进阅读三国历史时那种庞杂交叉的叙事中,能够使观看过程极为流畅,充满节奏感。

看这部电影,哪怕是小学生,也不用担心看不懂的问题了。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这电影最击中我的,是在乱世苍凉之中,曹操活得多有劲呀,活得多孤独呀,活得多坚定呀。

这个人,理想信念不是称王做老大,而是荡平叛乱、重整山河。

这,在为其性格形象铺垫了慷慨雄壮、孤独悲凉的底色。

只是,乱世之中,真英雄绝不是莽夫。所以,这个人的行举,被后世定性为“乱世之奸雄”。
我认为,完美的英雄就不是英雄了。
我内心留存的,更多是曹操的孤勇气质。

他带着一帮底层的“乌合之众”,奔向讨董战场,那一声“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好孤独,也好坚定!

面对孤傲的袁绍,面对孤僻的刘协,曹操把孤独藏在心中,把勇敢写在行动上。

这部电影里给曹操配发了一个伴侣,不是史书上的女人,而是一条叫做“麦子”的小狗。

千里难寻,曹操在兵荒马乱中,到哪里找到”说得着“的人?唯有麦子,只有麦子。

所以,官渡之战,尸山血海,而曹操抱着陪着他一路征战终于死去的麦子,哭惨了的场景,令我动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历史对曹操有太多的偏见和误解,所以,在价值溃散人心离乱的今天,重新发现曹操的价值,真的太重要了。鲁迅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

所以,在今天,关于曹操,太需要新的历史表达了。《三国的星空》,就以情怀表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我能感受到易中天老师对曹操的喜欢和敬重,他极致地展现了这个曾被世俗定义和偏见污名的一代枭雄大格局、真性情、大悲苦、大才华。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电影里这样濡湿内心的诗句和呐喊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虽千万人,吾往矣!

是的,写出这样诗的曹操不是“白脸”,发出这样呐喊的曹操值得仰望!

看完电影,再看看头顶的星空,在凌乱破碎的生活面前,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孤勇者!

看完易中天的电影《三国的星空》,我要说三个秘密感受

ps:全文完,共3351字。虽然我从不好意思说我的关注者是“粉丝”,但今天还是想说,我作为一些优质文化生产者的粉丝,每次最幸福的体验,就是去欣赏他们的作品。

今天推荐我的新书《不负经典》,点开有签版版销售。祝大家长假快乐!

欢迎大家扫下面二维码,能加我一个星标,或者加好友,以保能及时找到我,期待一键三连,谢谢各位!

请欢迎关注人格志视频号,方便我们在直播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