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说《弑神》吗?”
四年前的春节档,《刺杀小说家》上映,以两个世界互文的奇幻叙事完成了一次对中国奇幻类型片的探索,也挑战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想象力边界。2025年国庆档,导演路阳携《刺杀小说家2》归来。陷入人生低谷的小说家路空文被巨大诱惑牵引而再次提笔,却让自己和书中角色都陷入了危机。在他笔下的世界里,传言第一个找到“神”的人能逆天改命,空文决定与杀父仇人赤发鬼联手弑神。
寻找自己答案的故事
第二部的视觉效果并不令人担心,当年双线并行的嵌套结构可能还存在些争议,但极具东方美学特色的异世界,几乎为观众打造出了一场与现实背景相对应的奇幻之旅。第二部依然是《流浪地球》特效团队一手操刀,1300多人参与制作,3000多个视效镜头,云中城的规模更是比第一部大了不止十倍。
没有了作家双雪涛的小说蓝本,第二部的故事要向何处去?这才是最具挑战的部分。影片故事创作之初,路阳一度陷入困惑:“到底应该写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我们真正相信以及觉得必须要分享给观众的?”之前写过两版故事,他和双雪涛商量,两人都不满意,接连推翻重写。直到《雄狮少年》的编剧里则林加入创作团队,他问了路阳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拍电影?”一句话把路阳问蒙了,他紧接着说,“你拍电影不是因为你想讲故事吗?”这句话击穿了路阳,很多干扰、诱惑自己的念头一下子被驱散。
在困惑的那段时间,路阳在网上关注了很多同样陷入困惑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生,他们在自己的故事里都没有放弃,这成为路阳想要讲述的故事内核——“我想讲一个我们所有人想要解决自己的困境,寻找自己答案的故事”。
于是,相较于前作,《刺杀小说家2》在叙事上展现了更大的野心,引入“双向穿越”概念,让小说角色获得反抗作者的能力。当邓超饰演的赤发鬼怒问小说家“你,把我写死?”时,影片已触及创作伦理与虚构自主性的哲学命题。
邓超饰演的赤发鬼不再是扁平化的反派,他从CG形象逐渐具象化为血肉之躯的过程,似乎象征着虚构角色获得主体性的过程。这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正邪对抗,进入对创作自由与责任的深层探讨。
回顾第一部,故事呈现较为清晰的双螺旋结构,现实世界是“刺杀”,异世界则是“弑神”。同时,两个世界的因果关系呈现出彼此嵌套的效果,推动剧情产生关键性进展的因素往往来自另一个世界。随着互动深入,两个世界的发展线索逐渐交汇在一起。
还记得当年第一部结尾大战时的“代表月亮消灭你”和加特林机关枪吗?这个名场面曾被部分观众诟病太过跳脱,可能是看了评论,路阳在第二部中借关宁(雷佳音饰演)之口自嘲:“稀碎。”但其实这被另一部分观众视为神来之笔。究其根本,只要故事架构扎实,小说世界中逻辑自洽,情节荒诞并不是问题。
第二部的叙事野心显然同时带来挑战,“被书写者的觉醒”会给故事本身和自己的命运带来怎样的影响?现实与幻境是否仍能形成互文?角色行为背后的逻辑如何自洽?这些问题需要等看过电影后由观众给出。
无竞品的“中式奇幻”
当年《刺杀小说家》上映,在《你好,李焕英》和《唐人街探案3》的夹击下,仍然取得10亿票房,成为自2018年《捉妖记2》后,唯一一部票房超过10亿的奇幻电影。尽管电影的口碑出现两极分化,但它的出现对于中国奇幻电影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奇幻电影往往根植于古典神话或志怪小说,例如《画皮》系列、《封神》系列、《捉妖记》系列,近些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构建的唯美仙侠世界,基本可以划入神仙谈恋爱范畴,“奇”与“幻”的元素都不多。《刺杀小说家》在满足大众“梦幻消费”和“想象力消费”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让它几乎以一己之力为中国的奇幻电影辟出一个分支——现实主义奇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曾说,《刺杀小说家》的“想象力并不体现于异世界的超验性、虚拟化的程度上,而是体现于设置两个世界发生互文、镜像关系的文本创作的独特想象力上。”故事在现实与幻境两条线中展开,这是电影最重要的创意,也最能表征路阳在做奇幻电影时仍然葆有的“作者性”。
从这个角度看,《刺杀小说家》有丰富的隐喻性意象,因为两个世界的情节顺时且在相对的空间中进行,这使得影片的人物具有符号化特征,可以作隐喻化的解析,具有很强的“寓言性”。相较于之前多以爱情为主题的奇幻电影,《刺杀小说家》系列具有一定的深度。
相较于第一部,第二部增加了不少喜剧桥段,必须承认,这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深度。不知道这是不是汲取了经验教训,因为第一部上映时,正是因为追求复杂的文学化叙事,而让故事有了一定的门槛。
从《绣春刀》开始,路阳一直试图在作者影片和商业类型片中,求得某种平衡——娴熟的类型叙事、流畅的剪辑和节奏把控、稀奇瑰丽的美学风格还有高密度打斗场景,密实地把丰富的意涵包裹了起来,知识分子气息是浓郁的,也是隐秘的。这一次,路阳向着商业类型片多走了一步。距离《刺杀小说家》第一部上映,已经过去四年,这四年间,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观众的口味、对电影类型的期待,以及市场对各种影片的反馈都变幻莫测,在这样巨变的背景下,这部四年前IP的续作、混搭着现实主义和玄幻奇幻类型、交织着寓言和商业大片特征的电影,是否能够被观众接纳呢?
参考资料:《<刺杀小说家>的双重世界:“作者性”、寓言化与工业美学建构》陈旭光
记者:李静
编辑:杨时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