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也有对家人的思念,对平凡幸福的渴望。
文 |阿布
在历史的长河中,某一个瞬间,某一张照片,可能会突然击中你,让你觉得与过去从未如此接近。就比如,那张著名的照片——1953年7月27日,中朝代表与美方代表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它静默无声,却宣告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血战走向终点,也为一个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赢得了走向未来的入场券。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
这张黑白照片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波澜壮阔,也更为惨烈悲壮。它不是一场彬彬有礼的会晤,而是在枪林弹雨中一寸一寸的争取,在谈判桌上一次次的交锋中,捍卫得来的。
今年国庆,电影《志愿军》系列的第三部《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全国60余座城市举行“万人见证胜利时刻”主题观影活动。
《志愿军:浴血和平》定档国庆
陈凯歌导演用三年三部曲的宏大篇章,为我们描摹了这场“立国之战”的全貌——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解答了“为何而战”的家国逻辑,第二部《志愿军:存亡之战》呈现了“以战止战”的铁血意志,系列电影迎来最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它不再只是战场的殊死搏杀,更是一场关乎国格、尊严与未来的立体战争。
王砚辉饰彭德怀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
《志愿军:浴血和平》最独特的,是它首次将“边打边谈”这一复杂的历史阶段,以清晰、紧张且充满张力的双线叙事呈现在大银幕上。
一条线,在开城。
这里没有硝烟,却处处是刀光剑影。我方代表团面对的是世界强国的傲慢与偏见。电影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书山文海”,还原了美方妄图用6万页错漏百出的文件混淆视听的荒唐一幕。这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对心智与意志的极限考验。
张子枫饰演的翻译李晓,宋佳饰演的队长林月明,她们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国家意志的捍卫者。
张子枫饰翻译李晓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柔中带刚的力量——面对对方的百般刁难与“流氓手段”,她们以绝对的专业、清晰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坚定,寸土不让,寸理必争。
宋佳饰队长林月明
世界军事史上最长的停战谈判,历时747天,158次大会,733次小会。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据理力争,是面对炮击施压时的泰然自若,是捍卫每一寸争议领土时的分毫不差。
谈判桌上的胜利,其艰难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惨烈的战役。
另一条线,在前线战场。
“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句振聋发聩的话,是电影的魂,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谈判桌上僵持的每一分钟,都与前线的炮火紧密相连。
电影海报
上甘岭——当这个名字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们都知道它意味着什么。电影没有回避敌我装备的悬殊差距。美军的“范弗里特弹药量”,约30万发炮弹的密集轰炸,将阵地夷为平地,指挥部的茶缸都在剧烈跳动。敌人的夜视仪,让我们在暗夜中处处受制。那种极致的压迫感,透过银幕扑面而来,让人窒息。
陈飞宇饰孙醒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限环境下,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主义精神燃烧到了顶点。朱亚文饰演的吴本正、陈飞宇饰演的孙醒,这些熟悉的面孔再次奔赴战场,他们的眼神里,有疲惫,有伤痛,但更多的是不屈的火焰。电影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志愿军的战术智慧:坑道作战的坚韧与巧妙、暗夜反击的果决与勇猛,以及在金城战役中,我军坦克部队与敌人正面硬撼的钢铁洪流。
当“喀秋莎”火箭炮发出怒吼,火龙划破夜空,精准覆盖敌方阵地时,那一句“该让敌人的杯子跳舞了”,带来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不再只是被动挨打,我们用敌人的方式,给予了更猛烈的还击。这便是底气,也是谈判桌上我方代表团能够挺直腰杆的根本原因。
宏大叙事中的每一个“人”
如果说宏大的战争场面是《志愿军》系列的骨架,那么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就是这部史诗的灵魂与血肉。
相较于前两部,《志愿军:浴血和平》不再聚焦于单一的英雄人物,而是用一幅幅生动的群像,诠释了“最可爱的人”的真正含义——他们是战士,但在之前,他们是儿子、是兄长、是女儿、是朋友。他们心中,都藏着最朴素、最柔软的念想。
翻译李晓,她寻父的执念支撑她在唇枪舌剑的谈判桌上坚守。
军工专家吴本正,他身上背负着对战友张孝恒的承诺,誓要保护好他的弟弟。这份沉甸甸的战友情,让他一次次在炮火中挺身而出,成为了战场上最可靠的守护者。
朱亚文饰吴本正
军事警察姚庆祥(彭昱畅饰),一个鲜活的新面孔。他想拍一张自己穿着军装的照片寄给母亲,让她看看儿子如今的模样。这个小小的愿望,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显得如此珍贵而又奢侈。
彭昱畅饰姚庆祥
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他们也有对家人的思念,对平凡幸福的渴望。
这些细微而炽热的念想,如同暗夜中的点点星火,汇聚成了燎原之势。对“家”的守护,升华为对“国”的捍卫。电影通过这些小切口,精准地触碰到了我们血脉深处最柔软的家国情感。
战争是冰冷的,但人心是滚烫的。正是这一个个滚烫的灵魂,铸就了那支不可战胜的钢铁之师。
今日之中国,
便是对昨日之牺牲最好的回答
九三胜利日大阅兵刚刚过去,盛世图景令所有中国人为之振奋。如今,我军作战装备的精度和强度都已是世界前沿,再不需要“抵近爆破”;我军的战机和坦克正快速更新迭代,受制于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空前升级的战力,让70余年始终不移的大国底气愈发坚实。
从战场到阅兵场,便是先辈们头顶炮火、脚蹚血海拼杀出的盛世来时路。为尊严誓死不退,为和平奋战到底。
“我们会给50年后21世纪的中国人,留下一张怎样的照片?”这是电影提出的问题。而“最可爱的人”,已然用热血和生命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如今的和平好光景,便是最好的回响,每一个瞬间,都是他们留下的,最好的照片。
7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装备极度落后的情况下,用“抵近爆破”的方式与敌人的坦克同归于尽;而今天,我们拥有了世界前沿的作战装备,拥有了强大的海陆空三军,我们再也不需要用血肉之躯去填补火力的差距。
和平降临的那一刻,战士们振臂欢呼,阳光洒在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那一刻,银幕内外的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导演陈凯歌曾说,这一部将更加聚焦于普通战士群像。这不仅仅是一种创作选择,更是一种历史观的体现。一场伟大的战争,是由无数个无名英雄共同成就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留下名字,没有留下清晰的照片,但他们的功绩,已经融入了我们今日的山河,融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和平生活里。
走出影院,城市的霓虹灯璀璨夺目,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祥和。低头看着手机,朋友圈充满了国庆假日的欢乐。这一切,在70多年前,是何等的奢望。
从失踪到被捕:21岁中国女子在埃及卷入跨国诈骗案
双赛联动:水上新盛会,消费新引擎
深挖 | 申奥导演真的“申奥”了
版权说明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