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黑糖文字局,很多文章被删的极快,请设置为星标以获取稳定推送。
文/程不糖
有些故事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被反复挖坟开棺。
最新的例子是盗墓笔记系列的“新作”《吴邪私家笔记》。我必须承认,这次的选角很努力,演员们是敬业的,吴镇宇饰演的三叔,一个眼神就能传递出老江湖的深不可测。
但这份努力,却被屏幕上无处不在的廉价感稀释得一干二净。所有场景,无论地宫还是海船,都共享着同一种毫无层次的打光,亮堂得像是无菌实验室;那些精心设计的道具,在镜头下透出一股说不清的塑胶味,仿佛刚从工厂流水线上拆下包装。
当一部剧的质感配不上演员的演技时,它就从一个故事,沦为了一场尴尬的商业行为。
/壹/
首先要明确一点,南派三叔现在做的不是内容生意,是坟地租赁。他手里的《盗墓笔记》小说是块风水宝地,今天租给张导挖个盗洞,明天让李导来开个主墓室。
鲁殇王本人要是还有口气,都得被这群人折腾得天天托梦骂街。
大家轮流消费同一具尸体,还美其名曰“致敬经典”。这种行为在考古界叫破坏性发掘,在我们这叫“鞭尸爱好者团建”。
这十年来,这块坟头就没清净过。先是来了个流量开山鼻祖版,贡献了一个要把牛头上交给国家的吴邪;然后电影版跟上,请来更嫩的偶像演吴邪,直接把盗墓搞成了玄幻仙侠;后来又有网剧批量生产,一会是《怒海潜沙》,一会是《秦岭神树》,换了几拨演员,排列组合,总有一款铁三角能让你眼前一黑。中间偶尔冒出个被夸“还原度高”的《终极笔记》,就像是盗墓贼里出了一个讲究人,坚持用小毛刷扫土,动作标准,但终究还是在刨人祖坟。
每一部新的翻拍,都是对原作的一次盛大侮辱,他们把原本充满想象力的文字扒光了,套上一层“S级制作”的塑料寿衣,然后打上僵硬的工业防腐剂,推到观众面前说:
看,这尸体多新鲜。
尸体的新鲜是靠福尔马林泡出来的,而这些剧的热度,靠的是粉丝的眼泪和资本的钞票。他们做的事跟艺术毫无关联,只是一些手艺精湛的遗体化妆师,把一具早就凉透了的尸体打扮得花枝招展,好在葬礼上多收点份子钱。
他们如此理直气壮地反复掘墓,总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高尚的借口,而“忠实原著”就是最好用的一块遮羞布。
/贰/
“忠实原著”是一个危险的词,它常常被制作方用来当作逃避创造性改编的挡箭牌。
《盗墓笔记》原著的成功,在于它在连载形式下,用无数的“坑”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宏大又神秘的世界观,吸引了当年的读者。
但它的缺陷也同样明显:情节为悬念服务,人物动机在后期变得模糊,叙事节奏有明显的断裂感。这源于网络连载的写作模式,想到哪写到哪,用一个新悬念覆盖旧矛盾。
这本身无可厚非,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可当影视改编介入时,这份“随性”就成了致命伤。
将这样一部优缺点都极为突出的作品,不加梳理地进行像素级复刻,不是致敬,而是懒惰。制作方放弃了作为改编者最重要的职责:取其精华,补其糟粕。他们选择了一条最省力的路,就是照搬。
剧情逻辑不通?没关系,原著粉会自行脑补。
人物行为矛盾?没关系,这是在尊重作者的设定。
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否定了影视作为一门独立视听艺术的改编责任。它假定原著是完美无缺的圣经,每一个字都不能改动。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怠惰,和创作上的无能。
这种问题其实在《三体》上也有,但是怎么说呢,那个IP粉丝的宗教狂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基本上能看到原著走向就认为自己吃的不错了。
如果说这种制作上的怠惰还可以被容忍,那么故事内核里那个从始至终都未曾稳固的根基,则让一切的冒险都显得摇摇欲坠。
/叁/
主角团的行动动机,是整个《盗墓笔记》系列最脆弱的一环。
吴邪从一个古董店老板,到卷入一场场生死冒险,其核心驱动力始终是模糊且被动的。
他的冒险起点,是为了追寻三叔的踪迹。此后,他的每一次出发,几乎都是被线索、被命运、被一个巨大的阴谋推着走的。他总是在“不得不去”的状态下,进入下一个墓穴。
这种“非自愿”的冒险,让主角缺少了真正的人格弧光。他很少有基于自身欲望和意志做出的主动选择。我们看到了他的成长、挣扎和天真不再,但这一切成长的源头,都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而非内部的渴望。
这与经典的冒险故事背道而驰。印第安纳·琼斯下墓,是为了对历史的热爱与守护;劳拉·克劳馥出发,是为了探寻家族的秘密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他们都有一个坚实的“我想要”作为地基。
吴邪的“我想要”太微弱了。这使得所有的危险、牺牲和成长,都显得有些廉价。观众很难与一个提线木偶产生深度的情感共鸣,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要出发。他像一个被卷入家族宿命的工具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走完这条被设定好的路。
但故事内核的疲软,似乎并不影响资本对它的狂热追捧。他们从不关心吴邪为何要下墓,只关心这个名字能带来多少流量。
/肆/
每当类似的平庸之作出现,影视圈总会弥漫着一种“好IP已经枯竭”的论调,这套说辞流传甚广,以至于几乎成了行业共识。
他们试图让我们相信,反复翻拍这些老故事,是一种弹尽粮绝下的无奈之举。创作者们也很委屈,摊开双手:不是我们不想拍新故事,是根本没有好故事可拍。
但事实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官方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中国网络文学的作品累计总数,已经超过了——
3000万部。
这个数字背后,是每年超过200万部的新增作品量。数千万个故事,构成了一片浩瀚的海洋。说这里面没有好故事,无异于说海里没有鱼。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故事,而是资本市场发现新故事的勇气,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对于资本来说,一个全新的故事,意味着全新的世界观、全新的人物,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向市场推广,这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而《盗墓笔记》这样的老IP,自带几千万粉丝,讨论度信手拈来。即便拍得烂,也能保证有基本盘买单,稳赚不赔。
我们的创作者们正坐在一座望不到边际的金山上,却选择性失明,日复一日地,低头捡拾着几块被盘了无数遍,已经包浆了的铜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