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敌机狂轰滥炸,桂林城陷入硝烟弥漫、危机四伏的境地。生死存亡之际,几位文化界人士坚守在临时搭建的印刷工坊中,争分夺秒赶印抗战文艺刊物的终版。屋顶瓦片纷纷掉落,油灯火光摇曳不定,他们却以钢铁般的意志逐字校对手中文稿,直至刊物顺利付印,用文化之火照亮黑暗时刻。
这段动人的场景,出自文化抗战剧《阵地》。该剧由严从华担任总制片人,钱林森担任编剧,高希希执导,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王劲松、张博等主演。剧集聚焦抗战时期桂林城的峥嵘岁月,展现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的抗战历程。《阵地》自9月16日登陆CCTV-1综合频道黄金档以来,收视率持续走高。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该剧首播收视率3.059%,收视份额13.074%,位居同时段全国收视榜首,是今年首部首集收视即破3%的革命题材剧。
1
“文化抗战”视角谱写热血篇章
在传统认知中,“阵地”大多指战火纷飞的前线战场,是将士浴血坚守的军事要地。电视剧《阵地》赋予“阵地”更深层的意涵——它既是文化的堡垒,也是精神的高地。这片阵地不仅存在于战壕与枪炮之间,更延伸至书斋、舞台、报社等不见硝烟,却同样关乎民族存亡的领域。这是一场以笔为戈、以文为甲的较量,虽无硝烟弥漫,却同样承载着生死考验与信仰坚守。
严从华
《阵地》总制片人
总制片人严从华曾参与创作《人间正道是沧桑》《觉醒年代》等多部红色经典剧目。他表示,《阵地》立足重大革命题材,主线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桂林抗战历程,突出展现八路军办事处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界统一战线的事迹。该剧创新之处在于,以抗战剧形式集中呈现文化人群像。剧集汇聚郭沫若、夏衍、巴金、徐悲鸿、茅盾等一批进步文化人士,生动展现他们以文艺为武器,凝聚民心、鼓舞士气的壮阔历史。
《阵地》导演
导演高希希坦言,他被剧本中文化人用笔墨守护民族灵魂的动人故事深深震撼。“这段历史让我深刻意识到,文艺同样是保卫国家的锐利武器。”执导本剧的过程,对他而言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精神洗礼。“那些在黑暗中坚信光明必将到来的文化先驱,用作品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理应传承这份精神力量,让民族文化火种在时代长河中熠熠生辉。”
2
多元视听激活文化抗战记忆
《阵地》全景式展现新闻、文学、戏剧等多领域的文化抗战史,题材的广泛性给创作带来挑战。严从华介绍,该剧在叙事上注重“两个结合”:一是虚实结合,对于重大历史脉络,严格遵循史实;生活细节与情节展开则进行艺术化创作,例如通过虚构人物串联关键事件。二是文武结合,故事时间跨度覆盖抗战十四年,既呈现“东北抗联”“南京大屠杀”等重大史实,也展现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斗争。剧集首集以东北抗战的宏大场面震撼开场,迅速将观众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高希希表示,全剧最大难点在于如何生动表现文化创作的内在张力。“文化创作大多是静态的,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动能和艺术之美,必须通过镜头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语言。”为此,创作团队运用多种视听手段增强感染力。例如,用特写镜头捕捉撰稿时颤抖的笔尖、铺满稿纸的桌面,以动态镜头呈现画家挥毫泼墨的瞬间;在戏剧排练、音乐创作等场景中,通过台上台下的互动、跨时空镜头的切换,展现艺术诞生的激情时刻。
灯光与音乐也成为传递“文化之美”的重要媒介。剧中的文学创作场景多用柔光营造诗意氛围,以音乐桥段融入时代旋律,引导观众情绪沉浸其中,使不同艺术门类在荧屏上交织成一场视听交响。
在美术制作方面,团队秉持“细节还原历史,场景传递真实”的原则,不仅1︰1复刻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更在街头布景中融入抗日标语、戏剧海报等时代符号。主要演员的服装依据历史原型精心做旧,群众造型也按照身份细致区分;道具从报刊到日用器物均经过考证,结合空袭警报、老歌配乐等音效,构建真实可感的抗战文化语境。
3
用群像与细节传递文化信念
在《阵地》中,每一位文化名人都被赋予鲜明的个性与独特的才情。起初,他们只是分散在不同文化领域的个体,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逐步汇聚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
高希希认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是《阵地》这部剧的骨架,但历史中的人物更应是有血有肉的。他们的情感与抉择,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因此,高希希格外注重在大历史背景下,展现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与情感转折。在呈现文化人从个体走向集体的过程中,剧集巧妙运用群像刻画与对比映衬,逐步展开人物关系。例如,镜头从他们各自的艺术天地开始,随着剧情的推进,通过关键场景将这些人物逐渐凝聚,生动展现从星火到燎原的团结历程。此外,剧中大量运用特写与缓慢推进的镜头,捕捉他们彼此注视、默契颔首的细微瞬间,生动传递个人融入集体的情感升华。
严从华强调,《阵地》始终坚持“剧情真实有厚度、人物真实有温度、制作精良有质感”的创作原则,力求让观众感受历史的庄严和文化的力量。“我们是在为文化先驱画像,让他们的精神在当代得以传承,激励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学习、捍卫这份担当。”他希望借助这部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感悟那一代文化工作者的精神风范。
“人间正道是沧桑。民族的团结需要思想引领,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凝聚。正如抗战时期桂林文化界万众一心、各展所长,铸就今日国富民强的精神基石。”在严从华看来,唯有坚守文化“阵地”,以诚意之作传递信念,才能凝聚人心、引领风尚。“面对错综复杂的舆论环境,广大文化工作者更需坚守初心、团结奋进,以良知照亮舆论场,以正声回归人间正道。”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