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他和我们,永远都是两个世界的人。”

“做大事的人,至亲亦可杀。”

“我们的命运就注定了,我们从来就不是一路人。”

围猎》中的台词,毒品对普通人的戕害,裹挟残酷的命运兜头盖脸袭来,将观众视线带进靠海的小城南州,撕开毒网,直面交锋和救赎。

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电视剧《围猎》多平台开播,由李少红导演,李松、王佩晨等编剧,王阳、张宥浩、俞灏明、邓恩熙领衔主演。该剧改编自丁一鹤小说《飓风行动·围猎》,精准捕捉“后冰毒时代”禁毒斗争的新特质,又以市井化视角挖掘人性深度,在平实叙事中埋藏精神惊雷,为国产禁毒剧创作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实践范本。

去创作痕迹,复现禁毒“第一现场”

撕开毒网的第一步,始于两个新生命的降临:缉毒警察杨一鹏和战友伍建国刚结束“全面清缴”任务,伍建国便收到女儿降生的消息,早早准备好的名字“之安”饱含父母之爱;运毒中临盆的孕妇被当累赘扔下海,侥幸存活的孩子被马仔叔收养,起名“多仔”,因为他本就是多余的。

命运齿轮在此刻开始转动。同年同日同月生的人,难道真如主题曲《人生啊》中唱的“富贵贫寒啊都是命,潮起潮落啊天注定”?看到这里,观众追问的是“稚子何辜”,忿于毒品对普通人的戕害。

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接下来是近乎白描的叙事:战友牺牲,余毒未清,杨一鹏“沉下去”打入毒品运输线,成了头发披散,肚腩油腻的货车司机“镇哥”;伪装成“红烧肉”的新型粉红毒品,藏于游戏世界隐匿交易的新型途径;旧毒枭落网,新毒师冒头;好不容易抓到交易人的把柄,几乎是在眼皮子底下被灭口……

《围猎》对新时期禁毒一线生态的刻画,“实诚”地近乎笨拙。面对幻化无形的新型毒品和交易方式,一线禁毒干警就像对上了“隐形的对手”,敌暗我明,无处下手。有观众评价:“很久没有看到过踏踏实实,一步一环很全面的讲述‘缉毒’这件事的作品了。”一方面,《飓风行动·围猎》的纪实风格使然,真实之力构成最具冲击的戏剧张力。从文字到影像,导演李少红带领团队采风时便已经确定“去创作痕迹”的风格。

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在李少红看来,缉毒题材的特殊性在于,真实本身就是最大的戏剧张力。“观众不需要被教育毒品有多可怕,他们需要的是相信:这些警察真的在用生命守护我们的平安,这些毒贩真的在吞噬普通人的生活。”当镜头用最朴素的叙事还原真实,反而能击穿观众的心理防线,让“禁毒”从口号变成刻进骨髓的共情。

“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却又比生活更具典型性。”《围猎》的创作实践恰是这一美学原则的生动诠释。导演李少红在采风过程中深刻体悟到,缉毒工作与刑侦工作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没有现场”——干警必须下沉至社会肌理深处,在鱼龙混杂的码头、潮湿昏暗的街巷中主动寻找线索,于无声处与亡命徒周旋。这种源于一线的认知,奠定了剧集“以生活中的戏剧性为第一要素”的创作理念。

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缉毒警办案的方式很朴素。”李少红回忆采风见闻,“他们像渔民一样,窝在狭小的房子里,一蹲就是20多天。”蹲点的结果是清晰看见毒品在底层社会的流行,看见被迫害、受伤害的群体。就像杨一鹏,跟马仔叔不打不相识的交情,看着多仔努力打工、买车想改变命运,但还是被迫深陷泥潭。杨一鹏的见闻,浓缩的是被新型毒网笼罩下的,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丛林法则——靠海讨生活风险极高,土地仅能种植地瓜、地瓜叶和晾晒小鱼干,生存的艰难让部分人容易被毒品带来的高额利益动摇,这些环境与生存状态,成为毒品滋生蔓延的土壤。

在她看来,“这些人物居住和人物环境的语言,决定了故事的可能性,以及他们在什么环境里面才可能生存、才可能有这种的故事,所以非常重要”——禁毒警察下沉后看到的毒品在底层社会的流行、被迫害受影响的群体,成为他们的精神来源,驱使他们彻底破获案件,维护社会安定;贩毒者因欲望、贪念抑或谋生路而深陷泥淖,无法自拔。这一创作理念,也贯穿《围猎》始终,让缉毒故事与人物命运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

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平实中的力量,敲响禁毒长鸣钟

如果说“去创作痕迹”的艺术风格为《围猎》奠定了真实的基底,那么以卧底视角切入制毒团伙的生态环境,“警二代”“毒二代”双重视角勾勒普通人与命运的交锋,无疑是真实的后味,是无声处听惊雷的回响。

杨一鹏以身入局,牺牲的伍建国,不仅是他可以托付后背的战友,更似兄长、亲人。他肩负缉毒警察的使命,也要超克凡人的情感。就像牟森对他的质问,费尽心思抓他落网,是为法理还是为复仇?或许,无数次午夜梦回,杨一鹏自己也难以从两者中清醒抽离,克制同态复仇的冲动,肩负禁毒警察责任,恪守程序正义底线。正如李少红所说,“他们重新定义了我对‘英雄’的理解”,这些朴素的人,用最艰苦的方式,守护了‘清朗的天空’。”

李少红导演,禁毒剧《围猎》记录“马赛克背后的血与光”

警二代之安的使命与传承,毒二代多仔的堕落与觉醒,如同两面镜子,一面照见禁毒精神如何在血脉中延续,一面照见毒品如何腐蚀普通人的灵魂。之安和多仔的故事,也构成了《围猎》动人的“人性光谱”:一边是主动接过火炬、继续前行的守护者,一边是被毒品吞噬后挣扎着爬向光明的普通人。他们的存在证明,禁毒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战争,而是无数个体在光明与黑暗间的抉择,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生命传递的信念。

该剧制片人申申提到,作为禁毒大国,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也具有强烈的禁毒意识。由于禁毒战线的隐蔽性、保密性,大众未必了解新型毒品的迭代、交易方式。诚然,当我们如今仅能谈论诸如“当一位禁毒警察牺牲后照片公之于众,意味着三代以内已无直系亲属”之类的哀痛,不妨以一种新的方式透过马赛克,看向背后的血与荣光。

《围猎》里的“惊雷”,从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是每个普通人对“平安”的念想,是每个缉毒警察对“责任”的坚守。这些无声的瞬间,比任何激烈的场面都更有力量,因为它们藏着最真实的情感,藏着最朴素的希望,藏着每个人都在乎的——家、平安、活下去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