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面相

傅首尔面相

傅首尔面相

我后知后觉地刷到一个新概念:傅首尔面相。

很多人讨厌傅首尔,包括我。她在节目中对前夫的言行,包括但不限于屡次贬低、吐槽对方不够浪漫、不懂自己,可前夫老刘真的付诸行动,她又开始冷嘲热讽。离婚后,她又在语言节目中屡次提及前夫,被指为“蹭热度”。她树立独立女性人设,却因刻薄自私而遭遇舆论反噬,以致于她在为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助力宣发却让电影遭遇恶评。

对她个人言行表达好恶,这是每个人的权利,无可指责。偶有针对她个人的“过分”评论,也是她作为公众人物的“成本”。

但我不希望这种感觉上的好恶被泛化。如今两性关系空前剑拔弩张,对她的批评已经开始延伸和株连,“傅首尔面相”的提出,就是开始将这种敌对和贬损具象化。尽管我也不喜欢她这个人,但这种容貌相关的指涉已经变成了针对女性群体的扫射。在相貌上,“傅首尔面相”大致为眼睛不大,因眼白少而显得目光犀利,中庭饱含,颧骨较高但因丰满而显得脸型圆润。这种恨屋及乌,以容貌为标尺,开始了各种套用。

也有人说,“傅首尔面相”指的不是具体相貌,而是指代傅首尔的性格特质:刻薄、有侵略性、不尊重人,习惯通过冷嘲热讽来打压别人。这种开脱便有些强词夺理,面相这个词在广泛使用过程中,大家首先联想到的肯定是外貌,进而将外貌和精神建立连接。

这类贬损是两性战争扩大化的重要推手。以往,两性之间的攻击性绰号仍然聚焦精神特质,比如“小仙女”“直男癌”,这类指责相对抽象及难以验证,我们大致能领会其特指的品格表现,也需要结合语境来考虑双方的矛头所指。面相攻击,让这种指责变得更像无理取闹,人们已经不再结合语境、言语和行动来考察人,只需单独祭出某种“令人讨厌”的样貌,就可以把人归类并开始讨厌。这会形成类似“玄学”的自证循环,把讨厌的人用具体样貌进行归类,这种归类又在应用中强化容貌审视,甚至不断加入新的特征与内涵。久而久之,这对傅首尔这个人不公平,也让开放的社会讨论变成不可理喻。从“讨厌-归类-定义-强化-新的讨厌”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

我觉得,这次概念释放出某种不祥的信号。它意味着网络中深度讨论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人们纷纷变得肤浅而迷信,开始用毫无科学和文化依据的无厘头概念作为匕首。性别对立已经癫狂,开始用毫无逻辑的方式攻讦。概念越来越抽象,代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抽象,不过是一个演员,在一些节目上做出一些令人反感的言行,却衍生出一个比占卜还不靠谱的定义。过去,我们将批评和探讨的焦点集中在行为上。后来,批评也可以针对言语或表情,暗戳戳地寻着莫须有的错处。如今,更出现了“一面”定善恶的荒唐,我们越来越难沿着具体的言行来做探讨,最终敌不过玩抽象。无厘头不要紧,但有很多人当真了。如果我们真抽象到可以用容貌去定义人,世界恐怕真要变成充满无厘头恨意的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