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煽情戏正在消耗贾国龙的眼泪

西贝煽情戏正在消耗贾国龙的眼泪

7岁的毛毛,当然是好极了,一个棒小伙,毕竟可以天天吃西贝。拥有这样消费实力的家长,毕竟也不多。

我不打算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孩子从2岁吃到7岁,天天到西贝吃饭,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这个是可能的。

问题是,作为一种叙事,这种故事也显得太不高级了。天天吃西贝,这个能证明啥,是别的餐厅都不好吃还是不安全?

毛毛死死抵住诱惑,坚持去西贝吃儿童餐的说法,也显得有些过于生硬了,有点若干年前搞自媒体的写软文的意思,也有一些更古老的韵味。

这种故事写出来,似乎也不是给潜在消费者看的,现在这个消费市场,人们都比较谨慎,不太愿意被一种煽情的东西绑架。

西贝似乎觉得,这故事可以帮助他们留住本有的客人,留住老客户。但是老客户有多少能共情毛毛的故事,这个我也比较质疑。

这样的故事,更可能的就是给贾总看的,这是一种对上负责。成功感动了贾总,这份工作就算是做好了,至于市场反应如何,那就不管了。

贾总现在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很少能够听到真诚的甚至批评性质的意见了,对于一些赞歌性质的故事,他却饶有兴致,为之流下眼泪

我担心的是,这种“煽情戏”实在是太好写了,案例随便想想,一下午都能写出来几十个,贾总如果每一个都要流下眼泪,这个是不是也太消耗情绪了呢?

我还看到某宝妈分享自己的孩子1岁不肯吃饭,医生说,可能是因为家里没有吃饭的氛围,宝妈带孩子去西贝,孩子才在西贝学会了吃饭,还要天天去西贝。贾总动情地说:我单独给你敬一杯,你今天鼓励了我,你讲的时候我都掉眼泪了。

西贝煽情戏正在消耗贾国龙的眼泪

贾总是个容易动感情的人,但是却很缺少一种比较现代的趣味,但凡是平时稍微上上网的,都很难对这样的故事感到热泪盈眶,即便这个故事是利己的,是在赞美自己的品牌。

贾总正是陷入到这样的情绪怪圈里面了,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赞美的好话,对于外界的批评不管不问。

很多民营的老板,做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听到的全是动听的声音,哪怕这样的声音并不高级。这种声音听多了,也就很难再面对更加尖锐的意见了。

这种陈旧的叙事,在当下,恰恰有一种在把西贝孤立起来的倾向。消费者是逆反的,你越用华而不当的语言自我赞美,消费者越觉得要远离。因为人们不想也变成这样,不想说同样的语言,起码我个人是这样。

做一个消费者,只让自己的小孩天天吃西贝,或是任何一家餐馆,都是不合理的,撇开营养学不谈,就不会吃腻吗?其它品牌也能做出美味健康的食物啊。我们有八大菜系呢。

这种审美的陈旧,是西贝最大的公关危机。因为一个自说自话的品牌,已经无形之中屏蔽了外部性,尤其是外部的批评。

不说别的,贾国龙在生气的时候,自己都没有选择去西贝餐厅消愁,而是去楼下吃烤串。

如果贾总自己都不能天天吃西贝,怎么为天天吃西贝的孩子共情呢?

西贝煽情戏正在消耗贾国龙的眼泪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