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塌房和韩国人的心病

全智贤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韩星之一,她饰演的“野蛮女友”一度成为国人在新千年初的记忆锚点,这一次,全智贤出事了,她主演的韩剧《暴风圈》里的台词“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剧中标注的“中国大连”为破烂棚户房子,剧中还出现“印有五星图案的地毯被踩”。

这些细节足以让国人对这位“野蛮女友”的观感急转直下,虽然这个台词放在韩剧剧情的语境下似乎有多元化的解读,而全智贤作为演员也不过是导演操控下的“念稿机器”,但站在第一线的主演必然会承受首当其冲的冲击,这也是职业性质使然,逃避不了,解释也显得多余。

全智贤塌房和韩国人的心病

我对这件事本身没啥好说的,辱华与否,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便构不上“辱华”,韩国人津津乐道于此类影视题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言难尽的历史和地缘政治中的夹缝地位,让韩国人在涉及国际政治的影视剧时,总有一种“被迫害妄想症”的忧患意识,当然,就事论事,韩国作为美国在亚洲的桥头堡,与敌对的朝鲜接壤,又在地理上被中俄日三国团团围定,其国民文化患有“惊恐症”便不难理解了。

当下身陷囹圄被官司搞得满头白发、焦头烂额的尹锡悦前大统领,就是一个跟在拜登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的“惊恐症”患者,这里面有体制原因,韩国部分的外交和军事主权攥在美国手里,等于是人在屋檐下。韩国每年耗费巨资给美国上“军火税”,就是为了抚平领袖和国民内心的惊恐。

特朗普首次上任后的孤立主义收缩政策更是加剧了韩国人的“惊恐症”,等于是纽约街头的“黑帮政治”,既然你韩国要让美国“罩”着,保证尔等的安全,那么,“保护费”就得大把大把地交。即便如此,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还嫌不合算,动不动就要撤走驻韩美军,让韩国人三番五次成为“惊弓之鸟”。拜登上台后,向美国一边倒的尹锡悦自然就要吭哧吭哧抱大腿了,趁着拜登在台上,把该办的事儿都办了,尹锡悦深知,安全感只能自己给自己,北边已然拥核,那么,当未来某一日,美军退去,韩国获得安全感的方法就唯有“发展核武器”。

这种“惊恐症”的较近的源头,就是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板门店签约后,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说了一句话,鲸鱼打架,殃及小虾。

尹锡悦作为政客,也深知韩国国民的这种缺乏安全感的“惊弓之鸟”心理,不免加以利用,当他那位“肉毒杆菌”夫人接连曝出“名牌包包门”、“论文门”、“录音门”等各种麻烦事,尹锡悦不堪其扰之际,想出了一个将反对党一网打尽的一劳永逸方法——宣布戒严,而戒严的理由就是利用韩国人的“惊恐症”,扯什么“朝鲜间谍”,将韩国的国家安危跟自己夫妻的私人破事绑定在一起,没成想,被翻墙老汉李在明瓦解,偷鸡不成蚀把米,至今面临牢狱之灾。

韩国的政治电影或多或少都映射出了韩国人的这种缺失安全感的心病。

《铁雨》是南北分裂下核危机恐惧的心理投射。

《辩护人》是封锁时期对司法不公的黑暗记忆。

《出租车司机》是光州镇压事件的不堪真相。

《南山的部长们》通过对朴正熙遇刺的“复刻”,展现威权的包袱和韩国在国际上的“孤儿”形象。

《燃烧》是对财阀新贵视平民为玩物的惶惑不安和愤怒。

韩国统治者,除了文在寅这样的左翼,无论是军人还是财阀,惯用的一招,就是渲染国际局势的岌岌可危,以让国民觉得自己活在一种风雨飘摇的沙塔之上,从而获得操控国家所需的“精神权柄”。

全智贤主演的这部《暴风圈》,无疑也是韩国人集体恐惧心理的投射,这是一种基于历史和地缘的“被迫害妄想症”的产物,在这种心理之下,许多事情变得啼笑皆非,比如小沈阳的闺女沈佳润在韩国出道,被韩媒有鼻子有眼地报道沈佳润是大财阀的女儿,在国内还有一座城市,以其父亲小沈阳的名字命名。

总体而言,韩国人是有一种集体的神经衰弱官能症的,最好不要过度刺激他们,就像不要过度刺激精神病患者,这种病症一发,一方面表现为上述的惊弓之鸟的惊恐,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外厉内荏的莫名自高自大,觉得泡菜是他们的,孔子也是他们的。

特朗普二度上台,早就掌握了拿捏韩国人的方法,他只需威胁撤离驻韩美军,韩国就会紧急表态,愿意在关税问题上让步。

因此,对于惊弓之鸟的韩国人拍摄的这类韩剧,我们真的不用太过较真,认识到这是一种由历史和现实催生的病态文化的病态产物就行了。

全文完

本文作者:哲空空,一个玉树临风的历史学家,专注于硬派历史故事和杂文随笔。

本文1739字,原创不易,思想有价,关注,分享,点在看,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