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犽犽乐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于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标注了文献来源和截图,请悉知。
剧中画面
全智贤主演的新剧《暴风圈》所引发的争议已迅速升级为一场跨国舆论风暴,不仅在国内激起强烈反响,更在国际传播层面掀起了层层波澜。随着事件持续发酵,多家中国主流媒体相继介入报道,进一步推动舆情走向高潮。紧随其后,一则关于全智贤与中国某知名服饰品牌合作中止的消息浮出水面,引发了公众广泛讨论。
对于这一结果,众多国内网友表现出高度支持的态度,普遍认为这是对那些依赖中国市场红利却又在作品中贬损中国的艺人应有的反噬。所谓“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行为,理应受到市场与观众的双重抵制。
出乎意料的是,这场风波并未局限于我国境内,在韩国本土也激起了激烈的公共辩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诚信女子大学的一位教授公开对此事发表看法。尽管他承认剧中存在对中国形象的不当刻画,却并未表达歉意或反思,反而将矛头指向中国观众,指责其“未经授权观看”该剧的行为属于“偷窥”。
此番言论一经传出,立刻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一个本应聚焦于文化尊重与影视伦理的问题,竟被部分韩方声音扭曲为“观看渠道合法性”的争论,令人匪夷所思。而随着超过三十家韩国媒体陆续跟进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似乎正被刻意引导偏离核心议题。
那么,《暴风圈》究竟在哪些方面触碰了公众敏感神经?这场风波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文化认知冲突?
韩媒倒打一耙
全智贤的新剧究竟哪里辱华了
回顾全智贤近年来的作品序列,多数影视剧的市场反馈趋于平淡,未能再现早年《来自星星的你》所带来的现象级热度。然而此次由迪士尼重磅推出的《暴风圈》,尚未正式上线便已引发巨大关注,与其高规格制作密不可分。
作为一部仅有九集的限定剧集,《暴风圈》投入高达700亿韩元,堪称年度顶级配置。不仅如此,剧组足迹遍布全球两百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取景拍摄,宣传阵势宏大,吊足了观众胃口。
更吸引人的是该剧设定的独特政治叙事框架——全智贤在片中饰演一名资深外交官,其丈夫则是致力于推动朝鲜半岛统一进程的总统候选人。不幸的是,丈夫因政治理想过于激进而遭遇暗杀,女主角由此接过使命,踏上竞选韩国最高领导人的道路。
评分骤减
仅从剧情简介来看,《暴风圈》具备成为爆款的政治惊悚剧潜质。然而,正是这种涉及多国权力博弈的题材设定,使其极易触及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
由于主角身份涉及高层外交互动,剧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中国相关的场景与对话。按常理推断,只要处理得当,此类情节本不应引发抵触情绪。但实际呈现的内容却令人大跌眼镜。
当镜头转向中国城市大连时,映入眼帘的并非现代化都市风貌,而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棚户区,建筑陈旧、环境杂乱,完全背离现实中的城市发展水平。
剧中画面
更为离谱的是,画面中出现的招牌文字大量使用繁体字,且广告设计风格严重滞后,仿佛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相较之下,其他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城市的呈现则充满科技感与现代气息,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选择性丑化中国的视觉建构,已被广泛视为一种刻意为之的文化偏见。而真正引爆争议的,是全智贤在剧中的台词内容——她公然质疑“中国为何总是倾向于发动战争”。
众所周知,中国始终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在国际事务中以调解者而非挑战者的姿态活跃。将“偏好战争”这一标签强加于中国,不仅是事实错误,更是对国家形象的恶意歪曲。
剧中画面
随后的情节更是令人难以接受:全智贤角色与中方大使交涉时,对方竟暗示中国可能介入地区冲突。如此设定不仅缺乏基本外交常识,更传递出极具误导性的地缘政治预设。
值得一提的是,有网友指出剧中白宫内部铺设了一块带有五角星图案的红色地毯,一度被质疑含有意识形态影射意味。但经核实,现实中白宫确有类似装饰,因此该细节尚不足以构成蓄意攻击证据。
尽管如此,其余涉华内容的偏差已足够引发严重关切。
剧中画面
愈演愈烈的辱华风波
除去那块存在合理解释的地毯外,《暴风圈》在描绘中国社会面貌、官方立场及民众生活状态等方面,普遍存在失实与刻板化倾向。
随着网络声浪不断攀升,人民文娱正式发声,点名批评《暴风圈》中存在的不当表述。官方指出,该剧通过扭曲的城市景观、不符合事实的外交言论以及负面的人物塑造,系统性地颠覆了中国爱好和平的基本国策形象。
文章强调,此类创作已超出艺术自由范畴,实质上是一种夹带私货的文化输出行为,本质上是对现实的肆意篡改,具有潜在的意识形态渗透风险。
剧中画面
在此背景下,有关全智贤与中国某服装品牌终止广告合作的消息迅速传播。尽管具体原因未明,但外界普遍将其归因于此次舆论危机带来的商业连锁反应。
面对汹涌舆情,全智贤所属工作室迅速作出回应,澄清双方合作早在数月前便已结束,并非受近期事件影响。然而,这一声明并未涉及剧集本身是否存在不当内容,亦未表达任何歉意。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该工作室在发布声明后立即关闭了社交媒体评论区,采取典型的冷处理策略,拒绝与公众展开进一步对话。
在当事人及制作团队集体沉默的同时,韩国学术界却有人率先打破沉寂。诚信女子大学徐敬德教授公开表示,中国观众对《暴风圈》发表观点固然属于言论自由范畴,但其“非法观看”的行为本身值得谴责。
他的逻辑前提是:该剧并未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发行,因此观众只能通过非授权平台获取资源,属于侵权行为。依此推理,观众即便发现内容问题,也无权提出抗议。
此种论调迅速遭到多方反驳:难道一部影视作品只要不在某国上映,就可以肆无忌惮地编造虚假信息、侮辱他国形象吗?艺术创作的边界是否可以凌驾于国际尊重之上?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徐敬德教授的观点迅速被韩国三十多家主流媒体采纳并广泛传播。原本聚焦于“文化歧视”与“形象歪曲”的严肃议题,竟被集体重构为“中国人偷看外国剧”的娱乐化话题。
这种话语转移不仅模糊了事件本质,更暴露出部分韩媒在面对跨国争议时惯用的转移焦点策略。
结语
然而,这些试图转移视线的声音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文化挪用”与“历史归属”问题上,韩国自身恰恰长期处于风口浪尖。
近年来,从传统节日到饮食文化,再到服饰美学,韩国屡次被指试图将东亚共享文化遗产据为己有。此类行为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质疑。
因此,当韩国媒体以“偷看”为由对中国观众发难时,不免显得格外讽刺。真正的重点从来不是谁看了哪部剧,而是创作者是否秉持客观、公正与尊重的原则对待其他国家与民族。
韩国教授言论
一众韩媒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