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全球化传播语境下,影视创作若彻底背离历史事实,无视他国情感与记忆,自然会引发广泛抗议与集体抵制。
由韩国知名演员全智贤主演的电视剧《暴风圈》,自上线以来迅速掀起跨国舆论风波。问题核心在于该剧将影视叙事异化为文化输出工具,不仅单方面美化本国角色,更通过虚构情节将中国描绘成潜在威胁性国家。
事件发酵后,全智贤及其所属团队始终未作出公开表态,既无澄清也无致歉,甚至连基本回应都未曾发布。更令人不解的是,部分韩国观众竟表现出一种“我们并无过错”的冷漠态度。
目前剧集仍在持续更新,后续剧情又陆续激怒越南与伊拉克观众群体,引发新一轮外交层面的文化争议。
面对不断升级的国际批评声浪,全智贤团队究竟是继续选择沉默回避,还是最终站出来承担公众责任?这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恶意篡改历史真相的剧方
一部原本有望成为年度现象级作品的剧集,集结了金牌编剧丁瑞庆(代表作《分手的决心》)与资深导演金熙元(执导《泪之女王》),再加上顶级艺人全智贤领衔主演,《暴风圈》从配置上看几乎具备冲击国际奖项的所有要素。
开播前三集收视与口碑双丰收,多国观众沉浸其中,剧情节奏紧凑、人物塑造立体,一切看似顺风顺水。然而第四集一经播出,如同点燃引信,瞬间引爆中、越、伊三国观众的强烈反弹,一场跨越洲际的情绪风暴就此形成。
此次争议已远超普通剧情分歧范畴,实则是一次利用影视媒介进行历史重构并试图重塑地缘形象的失败尝试,最终反噬自身,演变为典型的文化传播灾难。
该剧最令人震惊之处,在于其对历史事实的大胆扭曲——不是轻微偏差,而是系统性颠倒黑白。尤其是在涉及越南战争的情节处理上,近乎明目张胆地将侵略行为包装为正义援助。
剧中公然宣称: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派遣五万名士兵赴越参战,目的是“协助越南人民摆脱美军压迫”,并将韩军塑造成当地民众心目中的救星英雄。
然而真实历史记录清晰表明:韩国是以美国盟友身份介入越南战争,其军队在多地实施过严重违反人道主义的暴行。例如1967年发生的陈平村大屠杀,导致数百名无辜平民丧生,这一惨案至今仍是越南社会难以抚平的历史创伤。
如此赤裸裸地篡改史实,不仅是对越南民族集体记忆的践踏,更是对其长期承受苦难的极大侮辱,等同于在尚未愈合的伤口上反复摩擦。
如果说对越南是歪曲过去,那么对中国则是凭空捏造未来。剧中设定中美两国濒临全面军事冲突,而韩国则奇迹般地扮演起调停者角色,最终促成双方和解,被捧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
这种脱离现实的政治幻想,不仅刻意将中国置于挑衅者的位置,还暴露了创作者极度膨胀的自我定位——企图在虚构世界中确立本国的地缘领导地位。
滤镜下的偏见与傲慢
除了宏观叙事上的篡改,《暴风圈》还巧妙运用影像语言,对特定国家实施隐秘却深刻的负面刻画。这类手法更具渗透力,因其潜移默化,不易察觉。
当剧情标注地点为中国大连时,实际取景地却是香港老旧街区,并刻意叠加灰暗色调与杂乱构图,辅以尘土飞扬的街道和破败楼宇,人为构建出一个落后、混乱的都市图景。
更令人愤慨的是,画面中出现一面印有五星图案的地毯,竟被反派角色随意踩踏;剧中所有负面人物清一色使用中文对话,强化“危险东方”的刻板印象。
这些视觉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经过精心编排的符号组合,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贬损体系,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偏见与居高临下的审视姿态。
对于伊拉克的呈现则更为粗劣,直接将其定义为野蛮、动荡且充斥恐怖主义的国度,完全忽略该国近年来社会稳定与重建成果。
当地一家专注韩流文化的网站公开发文谴责,指出该剧严重歪曲伊拉克现状,误导国际观众认知。随后,多位伊拉克文化界人士联合签署请愿书,递交至迪士尼高层,要求正式道歉并删除相关片段。
此类视听操纵极具杀伤力,它绕开直接言论攻击,借助镜头语言悄然植入歧视性观念,影响深远且难以纠正。
沉默是金还是火上浇油
随着抗议浪潮从中国蔓延至越南与伊拉克,韩方的应对方式非但未能平息事态,反而加剧矛盾,堪称一次典型的危机公关失败案例。
作为主角的全智贤自始至终保持缄默,未发表任何声明或解释。她的经纪团队唯一动作,是关闭社交媒体评论功能,但主页仍保留《暴风圈》宣传海报,毫无退让之意。
这种姿态在外界看来并非克制,而是一种无声的轻蔑,传递出对受害国民众情感的漠视。由此带来的商业后果极为沉重——据业内估算,全智贤在中国市场损失超过两亿元人民币,多个国际品牌悄然撤换其代言物料。
韩国主流媒体如韩联社、《朝鲜日报》的报道角度同样耐人寻味:它们普遍聚焦于“中国抵制导致艺人受损”,却极少深入剖析具体引发争议的剧情内容。
这种选择性信息披露在国内形成认知屏障,使大量韩国民众误以为事件起因是中国“过度敏感”,从而进一步助长对立情绪。
更有甚者,部分韩国网民在网络上散布诸如“看盗版的人没资格评价”、“又来玻璃心抗议”等言论,将正当的文化批评污名化为情绪宣泄。
此类“受害者有罪论”彻底堵死了理性对话的空间,把原本针对作品本身的讨论,升级为民族情绪之间的对抗,使得和解可能性降至冰点。
《暴风圈》所引发的这场风波,无疑是流媒体全球化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文化产品沦为历史修正主义与民族优越感的载体,并在事后采取回避与防御姿态时,必将陷入自我毁灭的恶性循环。
对于迪士尼这样的跨国平台,以及所有意图进军国际市场的创作者而言,这是一个明确警示:尊重他国历史脉络、文化尊严与民众情感,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加条件,而是跨国内容创作不可逾越的基本底线。
否则,哪怕制作再精良、阵容再豪华,一部建立在偏见与虚妄之上的作品,终将被自己制造的舆论漩涡彻底吞噬。
结语
当影视创作面向全球观众时,究竟应以满足幻想快感为首要目标,还是以促进跨文化理解为根本前提?
当文化产品承担起连接不同民族心灵的桥梁功能时,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彼此包容的温度,还是隐藏敌意的冰冷叙事?
这场因一部剧集而起的跨国争议,应当如何落幕才算得体?又或者,它给整个影视行业敲响的警钟,能否真正唤醒创作者内心的敬畏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鲁中晨报《涉嫌辱华广告被取消?全智贤方最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