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收藏、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轰炸机来了,女儿拉着爸爸,爸爸走吧走吧,然后张老师在那写歌,连着女儿被炸死,真降智。”
如果不是看过这部剧,光是看这段文字,我绝对会和网友一起回怼央视!
随着寒假的步步逼近,许多电视台都开始纷纷攒起了自己的大招。
而要说往年这个时候,哪种类型的电视剧更火热,那必须是革命抗战剧!
上一年的《问苍茫》,不得不说,王仁君扮演的毛泽东确实深入人心。
毕竟毛泽东在许多人的眼里都是老年后的风采,而他年轻时的征战历程许多人都鲜有耳闻。
而今年更是举行了“大阅兵”,红色革命剧必定是所有导演争相要拍的香饽饽。
如今,由央视推出的革命抗战题材电视剧《阵地》正在火热播出。
剧情已经逼近大结局,尽管你没有看过这部剧,但在看完我的这篇文章之后,你就能对这部剧有了完整的了解!
文汇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三报联合发文,表彰了《阵地》这部电视剧。
三段简短的话语,虽然没有提到剧情,但确实涵盖了整部剧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不过,在文章第一句话我已经提到,这部剧虽然被国家大力推荐,但在网友的眼中,却连一个“二等座”都买不上。
许多观众在看完这部剧之后,都纷纷给出了差评。
下面,我就从央视三报给出的内容,逐一带大家认真分析一下这部《阵地》。
1、是贩卖革命情怀?还是剧本漏洞百出?
“这种题材想出彩难啊,显然这次没做到”
确实,红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看似是每年必出的一款,但直到今天能喊得上名号的也寥寥可数。
首先,是人民日报点评的:“致敬以笔为枪的文化战士”。
在人民日报的文章内容中,作者以“文化视角和艺术创新”两方面来概括这部剧。
而小编看完这篇文章内容后,第一感想就是:
《阵地》这部剧我们都看错了!
确实,如果单从观众视角来说,这部剧只不过是一部典型到不能再典型的抗战剧,甚至连红色革命都算不上。
但抛开剧情不谈,剧中导演以多数历史上的“文人执笔救国”为主要讲述方式。
抛弃了以往类似于红军长征,以及中共抗日的全民参军打仗的方式表演。
这也导致许多观众看到这部剧第一时间就会想:“太无聊了,夏衍(冯绍峰饰)天天都只会抱个破书在那来回跑,有啥看头啊。”
这就是第一错误点,观众没有发现角色本身的价值点。
由李晨扮演的李克农,看似是一个书生气气的文人,但他在整部剧中却兼顾了老师,作家,线人等多个重要职责。
仔细思考一下,如果上面命令你天天在学校当老师,面对敌人的炮火还要把消息汇报给组织,这样的任务难不难?
第二个:光明日报的“以笔为枪、以文铸魂的抗战故事”。
光明日报的点评一如既往的让人难以捉摸,毕竟有着毛泽东与邓小平先后亲笔题词的报刊杂志,它的主管单位,就是我们的中共中央!
何为“以笔为枪”,我的理解是“执笔救国”,短小的铅笔杀死不了开坦克的日均倭寇。
但若能将铅笔化为一柄可以击穿敌人心灵的枪呢?
《阵地》取名“阵地”,就是在告诉观众,这部剧不是以往的主动出击,而是在自我防御的同时,向敌人发出看不到的文化攻击。
何为“以文铸魂”,我的理解是“激发群众的爱国之魂”,在《阵地》这部剧中,看过的观众都知道,打斗的场面不多,讲课研讨的镜头却多的数不数胜。
而我们都知道,上课研讨的意义,不在于教会知识,而在于提供想法,以此来让群众的心绑在一起。
总结一句话就是,文汇报的含义深刻,但每个字都在告诉观众,《阵地》这部剧是一部别出心裁的抗战故事!
第三个:文汇报的“以文化抗战铸精神长城”。
长城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城永不倒,他的铸造成功帮助我们抵挡了北方匈奴数百年。
它早已不再是一道道石砖灰瓦所搭建的庇护所,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万年不到的民族高墙!
作者以“长城比喻《阵地》”,着重想要突出电视剧背后所暗含的深意。
中国抗战了14年,牺牲的战士数不胜数,是他们用生命筑起的一道道坚固的城墙。
2、题材新颖,弘扬“执笔救国”的精神
《阵地》这部剧,虽说网上的口碑不怎么好,但题材的新颖确实有目共睹。
在以往的红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中,很少有类似的“以文人笔墨”来表达抗战的艰难。
而《阵地》这部剧抛弃了大量的抢占场面,用主角为书生来讲述抗战。
这也是在告诉观众,抗战的主力军从来不是那些扛枪上阵的士兵,还有在后面为他们加油呐喊的每一个中国人!
结尾
《阵地》这部剧自开播以来,观众反映的口碑就一直是一边倒的局势,收视率也非常低。
许多人都以为抗战剧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却没有发现,真正的政权,是靠一个个文字写出来的。
电视剧本身没有错,题材本身也没有错。
错的是我们大众长久以来被“战火硝烟”的场面给固化了思想。
好剧从来不挑剧本,好剧本也从来不需要好演员。
真正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在一点一滴被人挖掘出来的。
最后,你觉得《阵地》这部剧怎么样?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CCTV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