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3
近日,全智贤主演的Disney+新剧《暴风圈》全球上线,首播三集后,因剧中的涉华台词和画面引起巨大争议。《暴风圈》中,全智贤饰演的女主角徐闻柱台词暗示中国好战,剧中的反派角色说着蹩脚中文,标注的“中国大连”则是破破烂烂的棚户区。种种对中国的失实刻画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反弹,全智贤也从昔日的亚洲顶流变成如今被抵制的焦点。
与此同时,另一位韩流代表人物林允儿在播的新剧《暴君的主厨》中,涉嫌挪用和抄袭中国美食文化,并且还有明朝使臣对朝鲜君主下跪等抹黑贬低情节。接连的辱华争议,引发了中国观众对限韩令的强烈呼声,刚有几分回潮的韩流,在中国市场再次崩盘。
事实上,近年来韩流在我国的影响力早已微乎其微,韩剧、韩团、韩国明星在国内都已经变成小众,而今伴随这场风波,韩流再起的窗口也被再度关闭。
《暴风圈》的暴风效应
《暴风圈》舆论发酵后,全智贤的经纪公司回应称“演员仅负责表演,不参与剧本决策。”但观众不会买账:顶级片酬、女一号地位、剧本选择权,都说明她不可能全无立场。因此该回应难以服众,反而有更多中国网友质疑其推卸责任,不满更加强烈。不少粉丝和观众晒出脱粉记录,强调零容忍触及国家民族尊严的行为。
全智贤的多家代言品牌也紧急切割与其相关的宣传内容:海蓝之谜全球同步删除社交平台内容,伯爵珠宝撤下淘宝旗舰店及官网广告,LV国内账号清理相关内容,科沃斯则声明合作早已结束。
从短期来看,全智贤的三大高端代言蒸发,预估损失数亿人民币;长期而言,全智贤在2001年《我的野蛮女友》大爆后24年来在中国市场积累的口碑可能彻底崩塌,商业链条基本断裂。有消息称全智贤在中国的活动和广告拍摄被取消,全智贤方今天回应“是延期并不是取消”,但不管是延期还是取消,全智贤的商业价值大大贬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行业也受到了警示。人民文娱公开批评海外剧“夹带私货”,点名《暴风圈》《暴君的主厨》扭曲中国形象。横店影视基地9月初与韩国公司Coco Media有意向展开合作,计划联合制作中韩短剧,当时便有不少网友质疑,韩国是想借中式文化内核贴上韩式标签进行文化输出,发起抵制行动,有消息称此次风波后中韩合拍项目也全面停摆。
中韩文化摩擦进一步升级,韩国网友在NAVER等平台称中国观众“玻璃心”,而早就对韩剧和韩国明星挪用中国文化、发表辱华言论等不满已久的中国网友也呼吁强化“限韩令”,抵制韩流创作中的傲慢态度,韩流想要进入中国将会变得更加困难。
这场风波不仅是全智贤个人的塌房,更反映出韩流在中国市场的脆弱地位。韩流在中国市场本就敏感,任何失误都会放大成整体危机,此次事件直接打破了外界对韩娱复苏的幻想。观众强烈抵制,品牌快速切割,也证明了中国市场对文化尊重和国家认同的高度要求,为整个韩娱生态敲响了警钟。
韩流变“寒流”久矣
事实上,即便没有这场风波,韩流在中国也没落已久。
韩剧曾是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从古早的《浪漫满屋》《我叫金三顺》再到后来的《来自星星的你》《鬼怪》《太阳的后裔》,韩剧制造出一场又一场爱情幻梦;韩团则凭借BTS、EXO、BLACKPINK等高人气团体,几乎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代名词。但近年来,无论是韩剧还是韩团都在走下神坛。
奈飞进入韩国后推高了韩剧的国际知名度,但它也虹吸韩国市场,导致创作方向开始不断让位于血腥、惊悚、猎奇等更全球化传播的元素,批量生产除了噱头不同内核毫无新意的快餐爆款,抛弃了本该深耕的社会议题和本土情感,结果就是韩剧越来越不像韩剧,失去了曾经那种细腻的情感叙事和地域风格。
对奈飞的被迫适应之外,部分韩剧还频繁借鉴甚至“偷梗”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尤其是晋江、起点等平台上的热门IP,进一步暴露了现阶段韩剧创作力的不足。比如去年播出的韩剧《现在拨打的电话》,即含有姐妹替嫁、哑巴新娘等网文常见元素,古早晋江味十足;另一部韩剧《背着善宰跑》,则因为疑似抄袭国产剧集《想见你》和《一闪一闪亮星星》的镜头、人设、剧情引发过广泛争议。
原创力和本土特色的不足,导致韩剧吸引力下降。而今年3月份上线的《苦尽柑来遇见你》能取得极大关注和好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以济州岛为背景的地域文化、三代母女的代际叙事与家庭主题、温情的情感描绘等又向以往的韩剧靠拢了。但这样的作品毕竟只是凤毛麟角,而且影响力也难以和多年前的爆款相提并论。
韩团和K-POP的情况同样严峻。从韩团产业内部来看,他们从练习生体系、出道选秀、粉丝应援再到解散重组等几乎是标准化生产,这样的模式在早期能保证高产与稳定,但到了今天却显得缺乏新鲜感。
而且近年来的韩团颜值普遍下降,尤其是男团部分团体甚至出现一半是丑人的情况,被调侃进入“颜值至暗时刻”,审美降级明显。女团们虽然仍旧保持着较高水准,但辨识度较低。再加上不少团体成员退团或者解散成为常态,各种应援文化也开始变质走向互撕,追星体验感下降。
在音乐和舞台创意上,韩团也陷入自我重复,风格单一、曲风趋同,让观众的审美疲劳不断累积。现阶段韩团在颜值、实力、和追星体验上均下滑明显,自然也难以形成早期团那样的统治力。
从外部来看,政策收紧导致来华演出审批困难,线下粉丝见面会、演唱会频繁被叫停,同时近年来BIGBANG成员涉毒、女团成员抑郁自杀等舆论也让不少粉丝对韩团祛魅,逐渐理性化。再加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新晋韩团很难与中国观众建立长期共鸣,即便偶尔有单曲刷屏,也无法形成稳固的粉丝基础和商业价值。
同时,国内的娱乐产业逐渐成熟,中国本土偶像团体及选秀衍生团体如TFBOYS、时代少年团、火箭少女101、R1SE等,都提供了更多选择,年轻观众的情感认同逐渐转向本土文化。即使没有全智贤事件,韩流想要在中国市场再度站稳脚跟,也已经相当困难。
韩流退潮之后
韩流的寒流化,对中国娱乐产业其实也有不少借鉴意义。
最重要的是不能放弃对本土内容的深耕。作品如果脱离本土生活经验、地域文化和社会情绪,即便制作精良,也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只有扎根本土深度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辨识度和文化自信。
现在的观众不是只看颜值和流量的提款机,他们对内容、价值观、民族认同都高度敏感,文化输出也不仅是娱乐生意,更是价值观和情感认同的博弈,无论是本土IP打造还是海外文化输出,创作者在创作和宣传过程中,必须提前考量舆论敏感度和社会责任。
《暴风圈》不仅在中国引起舆论风波,在越南、伊拉克等地也同样因为刻板化描述和不当刻画遭到强烈抵制。跨国输出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和政治环境,尊重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怀,否则哪怕是全智贤这样长红二十多年的顶级巨星,一旦触碰到观众们的逆鳞,也会瞬间跌落神坛。
韩流的退潮像一面镜子。它提醒所有文化输出者:如果只想靠话题取胜、靠明星堆热度,不理解市场、不尊重观众,那曾经再热闹兴盛,最终也只能变成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