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很多电视剧顶着投资过亿S+大制作的头衔,但是交出来的成果品质往往与投入资金不成正比。就拿最近热播的《赴山海》来说,这部剧号称投资3个亿,可是质感连短剧都不如,抠图感满满、特效粗糙、低级的穿帮镜头频出、演员演技拉胯,如此粗制滥造对不起它的投资,同时也让人忍不住直呼制作费用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相反,有的剧制作经费紧张,但是却交出了上乘的作品。比如本文要说的这4部剧,剧组是一个比一个穷,一个比一个寒酸,但是诚意满满,品质过硬,虽然也存在缺点,但不妨碍它们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01、《毛骗》剧组
《毛骗》是2010年的一部网络剧,也是第一批国产网剧,因为诞生时间早、内容硬核被称为“网剧鼻祖”。剧名跟某个类型片读音相似以至于常被误会,其实“毛骗”根据剧情的解释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毛骗子。
说《毛骗》是史上最穷的剧组真的不夸张。
启动资金只有6万块,最贵的就是一台DV机,主创人员是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他们一人身兼数职,演员、场务、剪辑、后勤等啥活都要干。
服装都是他们自己的衣服,肉眼可见的平价,几个主角凑一起淳朴得就像是身边的普通人。
道具要多简单有多简单。瞅瞅这一身打劫的行头就知道剧组有多拮据。
有一场戏需要古董,导演直接在路边买了一个花纹样式的痰盂以假乱真。
剧中所有的角色几乎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哪怕是有权势的大人物也是,顶多坐公交车;两个黑帮大佬约谈地点定在沙县小吃。
群演也基本没有,需要用到群演的时候就去街上实拍。
有一回他们拍一场在天桥扑克行骗的戏,逼真到让群众以为在聚众赌博给举报了,还上了社会新闻。
拍摄场景杂乱,道具简陋粗糙到令人发指,演员演技生涩,打开就是一股土味扑面而来,以至于很多观众一集不到就被劝退。
但就是这么粗制滥造的一部剧观众打出了8.7的高分,第二部和终章篇更是高达9.5和9.7,靠的就是硬核的剧情撑起来的。网友对《毛骗》剧组的评价:用一根冰棍的钱做出了哈根达斯。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季和终章篇获得了投资,制作比第一部好了不少,当然它评分比第一部高出一截最主要是故事讲得更好了。
02、《亮剑》剧组
《亮剑》是国产战争片的一座高峰,2005年播出时就引起收视狂潮,而且重播率惊人,从2005年至2010年短短五年就重播了3000多次,直到20年后的今天依然位居老剧热播榜前列,剧中脍炙人口的台词也广为流传,是当之无愧的国产神剧。
不过这部神剧的制作费用也是非常之紧张,只有900万,折算到30集上,平均每集制作成本也就30万。
为了节约经费,剧组是勒紧裤腰带,能省则省。原定是拍33集,但是经费不足,就只能砍掉一部分剧情缩减至30集,像李云龙和楚云飞的中原大战就被删掉了,整部片子就只拍了原著的三分之一。
在布景上导演直接找了一个废弃村庄做场地,整个剧组只有两台摄像机,一个冲锋镜头都得来回拍好几遍,大场面没钱拍的就直接从隔壁《大决战》里剪辑过来。
因为请不起那么多演员所以每个人都要充分利用起来,好几个演员都是同时客串几个角色,比如魏和尚惨死的那场戏,李幼斌和常乃超就客串了杀死魏和尚的土匪。
群演更是不用说了,经常能见到同一个演员,一会儿是共军,一会儿是国军,一会儿又是日军。
导演、副导演、导演助理、美术师、剧组司机等也都统统去跑了龙套。
道具方面,山本特工队拿的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真实情况应该拿的是德国的才对,因为剧组缺钱不想再单独定做就拿这个充数,或许也是想着观众注意不到不会穿帮。
总而言之,《亮剑》剧组的钱都用在了刀刃上,每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分用,尽管有穿帮或者粗糙的镜头,但瑕不掩瑜,依旧是不可多得的良心好剧。
03、《武林外传》剧组
若是评选这20年最好的情景喜剧,相信很多观众会把票投给《武林外传》,豆瓣86万人打出了9.6的高分足见它不可撼动的江湖地位。
《武林外传》总共80集但是投资只有1000万,平均每集制作成本只有12.5万,远低于同期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导演尚敬向投资人提出追加投资时,投资人的回复是“要钱没有,要人尽管用”,所以每一分钱都是精打细算。
如此低的制作成本演员片酬自然高不到哪里去,闫妮和沙溢2000块一集,姚晨1000块,其他人都是几百块。
选景选在北京平谷飞龙影视基地的山沟,离市区很远,交通不便,电压也不稳,断电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正拍着戏突然眼前一黑,全剧组只能无奈停工等来电。
搭的场景也是简陋得不行,除了同福客栈就是街角,街角另一边是啥样也不知道,其他的地方也都是存在演员的口中。同福客栈只有一间客房,二楼佟掌柜的房间其实是道假门,压根推不开,而且同福客栈连天花板都没有四处漏风。
演员穿的衣服都是重复利用,一个穿完换另外一个穿。
剧中他们吃饭的情境都是真的,剧组为了省钱省事不买道具,他们吃的就是工作餐,所以看起来非常地真实,每一个人都吃得好香。
剧组没钱请武术指导,武打场面全靠演员用嘴说和挥舞的几个动作。
就是这么一个四处透着寒酸的剧组拍出了国产情景喜剧的巅峰之作,看似一个草台班子却展示出一流的业务水平。
04、《西游记》剧组
《西游记》原著中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影视版也是经历了多重困难拍了整整六年才把25集的戏给拍完。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电视还处于起步阶段,无经验、拍摄设备落后、资金短缺、取景困难都是《西游记》剧组面临的问题。
毫无疑问最大的问题就是钱的问题。央视给的投资额300万,大多数的费用花在了取景上,导演杨洁坚持实景拍摄的原则,带着剧组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森林、高山、沙漠、瀑布、大海……可以说86版《西游记》就是低配版《中国地理》,所以钱很快就烧光了,央视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再做投入,资金链断裂。
期间拍拍停停,有钱就拍没钱就停工,直到后来制片副主任李鸿昌从中铁十一局争取到300万赞助才保证继续拍摄,从开机到杀青耗时6年。
剧组为了节约经费,能省则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
全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所有的镜头都是出自这台机器,而且是很老旧的款,辅助类的拍摄工具如轨道车和升降机更是没有,全靠人力和手工。
演员的伙食费也要压缩,每个演员每餐配置的份额只有5毛钱,男演员每天都吃不饱,就这样还要跋山涉水,上蹿下跳,干体力活,有些人还出现了营养不良的问题。
道具也都是自己做,硕大的蟠桃果是用纸糊的。唐僧骑的白龙马本来是棕色,是剧组给它涂成了白色,它每次下水都会掉色就得重新补色,次数多了马心生警惕,只要一靠近它就踢人,剧组没办法只能花800块钱重新买了匹白马。
特效没钱做,全靠剧组集思广益想点子。
如水下龙宫并非真的在水下拍摄,而是在镜头前摆放一个鱼缸,然后再通过管道模拟吐泡泡的效果。
请不起太多的演员,一人分饰多角是常态,比如李建成饰演了20多个角色,闫怀礼演了10个,六小龄童演了16个。
剧组的每一分钱都实打实地用在了实处,呈现出来的结果完全对得起他们付出的心血。接近40年过去,《西游记》依旧是不可超越的经典,是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以上这4个剧组都在经费吃紧的背景下交出了优秀的作品,穷和寒酸并不影响作品的品质,他们更是用热爱和诚意打动了观众赢得了满堂彩,也证明了观众永远会为好的内容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