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生万物》热播,也引发很多热议。
这部电视剧聚焦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南农村农民,剧情非常精彩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倪大红、秦海璐、杨幂、欧豪等人的表演也很到位。
《生万物》根据涛哥俺老乡、著名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而成,但对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有很多改编,主要拍了前面八章内容,其中很多内容及人物命运也有改动。
尤其是电视剧《生万物》增加了很多原著中没有的抗战内容和爱恨情仇的细节,增添了不少“土味糖”、光明色彩而淡化了原著中的血腥、沉重。
例如吝啬地主宁学祥献出土地得以善终,而原著中宁学祥则被农民批斗致死。宁学祥儿子宁可金成为了八路军干部,而原著中宁可金带领“还乡团”复仇屠村后来去了台湾。
总体上,《生万物》改编得比较成功,在近乎原汁原味呈现乡土气息、传统文化的同时,更贴近了当下时代和市场、观众,可谓用现代视角、价值、审美重构了原著。
如《生万物》男主人公封大脚被改编成了“超级暖男”,女主人公宁绣绣则没被土匪玷污且有了更多主动性,银子更是掌控了自己命运。
这贴合了当下年轻人尤其女性观众的价值追求,但客观上也失去了一些历史的真实性。
“在那个年代,绣绣真的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吗?在老谋深算的宁学详面前,银子能有几分掌控权呢?更为重要的是,对人物命运的美化处理,会淡化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与迫害,从而弱化了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而且,就主题而言,《生万物》主要反映了当时农民对土地的缱倦,更突出了土地生养万物的主题,刻画出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而原著《缱绻与决绝》的主题则如书名所言为“缱绻与决绝”,更全面、系统、真实地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缱绻与决绝”。
书中,农民对土地“缱绻”的典型代表即主人公封大脚,他对土地有着“宗教般的生命皈依”,一直眷念、捍卫自己的土地,乃至为此在合作化被迫交出土地后丧失了劳动热情,“大包干”后又重新焕发了劳动热情。
书中其他对土地“缱绻”的农民还有不少,如封大脚的父亲封二和很多想退高级社的中农,以及“大包干”后像封大脚一样固守土地的其孙子封运垒,封运垒甚至袭击了要征用土地的开发区主任。
对土地“决绝”的农民也有很多,如原先没有自耕地的费大肚子,合作化时期自愿交出土地的很多农民,以及“大包干”后依然抛弃土地成立公司的封大脚的另一个孙子封运品。
整体上,老辈农民对土地“缱绻”不舍,如宁学祥甚至不愿意卖地换女儿。新一代农民则对土地“决绝”离去,如书中所写的很多年轻农民外出打工。
“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我们文明的“密码”。
《缱绻与决绝》中所写的农民对土地的“缱绻与决绝”便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进而反映了中国六七十年来农村、农民、农业的变迁史,即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土地减租减息到上世纪中叶土改、合作化,再到八十年代土地“大包干”。
作者赵德发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有着丰富的农村经历,后来又上了山东大学作家班。他还为写作此书看了很多中外农业农村经济学著作包括《剑桥中国史》及很多有关农村农民的经典文学作品,方写得如此真实、有力。
如果说《白鹿原》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可以说《缱绻与决绝》是“农民的秘史”,如著名评论家何向阳所言:“《缱绻与决绝》不仅可作为中国农村的一部变迁史来读,这是历史的认识价值,而且在探讨几代农民心灵发展方面也有其独到的价值”。
由此,希望看过电视剧《生万物》的朋友能进而阅读其原著小说《缱绻与决绝》,小说内容更为浩瀚,主题也很是深刻,有其历史、文学价值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现实意义即有助于“知道我们的前辈是怎么在土地上生活、怎么从土地上走过来的”,尤其是启示当下该如何处理好人和土地的关系。
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尊重土地尊重劳动善待农民,土地也依然“生万物”。
如赵德发所言:“乡村振兴不是盖几间新房、刷几条标语、建些文化设施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把现有的土地管好,把土地关系理顺,充分调动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土地永远生生不息,滋养万物。”
涛哥俺近日出版新书《鲁迅的朋友圈:鲁迅与现代英俊》,全面系统深入地书写了鲁迅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重点探究了鲁迅对其影响,历时十年完成,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史料,文史融合雅俗共赏,兼具可读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众多名家推荐,请大家多多指教支持:
最新热文推荐:
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
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