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映,《731》就狂揽3.45亿元。
这个数据,几乎是目前一部中高成本电影的票房总和,而这还只是首映日——更让人咂舌的是,是不年不节也非周末的周四。如果要算工作日单日票房,估计它会赢得第一,事实上,它的确也是中国影史单日场次排片最高的电影。
当然,对于《731》来说,这种疯狂,完全可以想象。
在暑期档缺席后,期待值急剧飙升,弦拉得很紧,已然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只不过,这支箭,射出之后,会如何?
是能够一鼓作气斩获数十亿?还是半途而废,甚至——首映即巅峰?
从目前各方来看,不像《南京照相馆》的口碑企稳,《731》争议极大。
有网友称赞,看了感觉很震撼。
但也有网友批评,在震撼的历史面前,导演是拖后腿的那个。
所以,到底咋样?
容「文娱春秋」客观评说——(部分内容有剧透)
-导演眼里的日本文化-
《731》的主创班底,来自长春电影集团。
“长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之后在1999年1月4日由原长春电影制片厂改制成立国有独资企业长影集团,法定代表人庄严,他也是《731》的出品人及总监制。长影近年少有主导大体量作品,主要是参投,包括《狙击手》《流浪地球2》《满江红》《热辣滚烫》等片。
而影片导演赵林山,其官方身份显示系长影厂导演。据说,他想拍《731》的想法,早在2012年就萌生了,之后的十多年里,他去日本走访,从当年的士兵口中获得真实材料,更查阅大量史料,包括8000页美国解密的《731部队报告》,423小时731部队原队员的口述证言影像资料。
2012年对赵林山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他的导演处女作《铜雀台》公映,也正是长影出品。该片众星云集,刘亦菲、周润发等众多一线大咖出演,但口碑崩塌。
《铜雀台》里,其实不乏日本元素,邀请了一位日本演员玉木宏出演武将穆顺。据说,赵导从小就对三国和曹操深感兴趣,而三国故事在日本一直很有影响力,启用玉木宏,大概也是为了输出到日本。
三国题材+日本演员,在日本能大大地卖座,这是有前例的——2008年吴宇森执导的《赤壁》,上下两部在日本的票房为10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在中国内地的票房,至今仍保持着华语片在日本的票房纪录。
《赤壁》里,有日本演员中村狮童,因而,《铜雀台》也如法炮制,请到玉木宏,并于2014年在日本公映,不过……貌似没什么票房(查不到)。
但老实说,《铜雀台》的内核概念不差,比直白的《赤壁》高级多了,问题就出在导演的执行上——赵林山力有不逮。(而到了《731》,问题又重复一次。)
自《铜雀台》后,赵林山沉寂,当然,这十来年时间,也不是把所有精力全花在《731》这一项目上,除此之外,还有电影《我的前任是极品》以及《若是风能看得见》等项目,分别在2013及2020年立项,不过至今没有具体拍摄消息。
《若是风能看得见》立项时,编剧写的是赵林山本人,梗概内容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让外国语学院的萧俊枫意外结识了一位喜欢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日本女孩,这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因风结缘,对爱情的观点却截然不同,他们之间会经历一场像风一样的爱情吗?”
由此可见,赵林山自编的这个项目,是讲一对中日男女的爱情故事——仍然和日本有关。
从以上种种细节来看,导演赵林山对于日本文化及元素是熟悉的。所以,在处理跟日本有关的项目、演员等问题时,只能用《黑太阳731》片头那句话来形容——“友好归友好,历史归历史!”
但或许也因此,在网友的负评里,其中一条就是指责赵林山把日本相关内容拍的特别“唯美”,而中国这边的人事物则显得既脏且土。
当然,这绝非他想厚此薄彼,而只是对日本文化熟悉之故。
-人物角色的失衡-
不同于《黑太阳》的半纪实半剧情,并把主要笔墨放在对于731部队以及少年班的描绘上。赵林山执导的新版《731》,则把镜头聚焦在中国人身上,特别是姜武饰演的小贩王永章。(这一点,必须说,算得上填补了影史空白,值得鼓励。)
其实,此类角色由姜武来演,可说是驾轻就熟,毕竟这几年没少演,比如《八佰》中的老铁,也是个没两把刷子却爱吹牛的“小人物”。
不过,老铁在《八佰》中只是群像中的一位,而王永章在《731》里的戏份重之又重,几乎可说是独当一面——他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狱友”们当成是抗战英雄王子阳,成为大家在绝望关头的最后一线希望。
而在抗战史上,王子阳确有其人。1933年8月,日军在哈尔滨市南岗地区秘密设立细菌战基地,初称“石井部队”或“加茂部队”,正是731部队的前身。但次年数名被实验者成功逃脱,并将基地的罪行公之于众,王子阳正是其中之一(逃出魔窟后,他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并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除了姜武的角色外,“狱友”中不乏戏骨参演,比如王志文饰演的杜存山,李乃文和孙茜扮演的顾博轩和林素贤夫妇等人。但不知是由于删减,还是人设本身的问题,都无法让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只沦为了姜武角色的陪衬。
特别是王志文,刚出场时神神叨叨的,以为藏着什么大招,但最终雷声大雨点小。
有传闻说,王志文原来演的是个日本军医,后来在良知与军国主义命令间痛苦挣扎,这种试图“反思”显然是个大忌,于是在公映版本里,杜存山的前史完全被抹除,删改戏份较多,看上去,只是个资深而神经质的“狱友”。
反倒是,杜存山所养的那只老鼠毛毛,让人过目难忘。
由于以往这种题材里的老鼠,都是致命武器的象征,比如《黑太阳731》里鼠群吃猫那种惊世骇俗的镜头,据说还是实拍,给猫涂上掺了蜂蜜的血浆……但杜存山所养的这只的毛毛,却完全没有恐怖恶心的观感,反倒如同1962年监狱片《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里的小鸟一样,成为狱中人最大的精神寄托。
因而,这让老鼠毛毛成为《731》中的重要“角色”,以至于其镜头比王志文还要多一些,这也导致——作为公认的演技派,王志文全无发挥,经典台词欠奉,属实有些浪费。
-反派成了工具人-
1931年,后来成为731部队的首脑石井四郎,便向日本高层公开展示过自己发明的滤水机,为证实其强大的过滤功能,他甚至当场亲自喝下经滤水机过滤的尿液(这种石井式滤水机后来在硫磺岛战役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一重口味桥段,在之前的《黑太阳731》里出现过,现在新版《731》里,仍然有——还是石井四郎的“出场秀”。而除此之外,赵林山导演还额外安排姜武饰演的王永章开头向外国人推销这种滤水机时,又演示了一遍……
石井四郎,是“731部队”的灵魂人物,是恶魔级的反派。
在《黑太阳》中扮演石井四郎的是内地演员王刚(不是演和珅那一位),哈尔滨话剧院一级演员;而在《731》中,则由日本演员平田康之饰演,他曾出演过多部中国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及电影,比如《走向共和》里的伊藤博文,和《彭德怀元帅》中的冈村宁次。
然而,石井这一恶魔角色,在《731》中并不抢眼,多隐于幕后,很少直接表现他的暴戾和邪恶。反派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冯文娟扮演的女军官今村佳代。
冯文娟之前的银幕形象一般都是温婉素雅的正面角色,比如《完美受害人》里的家暴受害者,《中国医生》里的麻醉科主任等。这回,突然“改正归邪”,确实给人一种极端反差。
之前类似的演绎,应该还是黄晓明在《风声》扮演日军特务课机关长武田,也是集各种残忍甚至变态于一身,和冯文娟“异曲同工”。倒不是两人的演技突然有质的飞跃,而是反差实在过于强烈罢了。
但恰恰也是冯文娟这个角色,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很多抗日剧中,经常出现日本女军官的角色,被认为与历史不符,但731部队里是有女军医的,不只是后勤人员,而是直接参与活体解剖和细菌实验。比如高桥加代,其日记现存于哈尔滨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记载了1944到1945年间300余次实验细节,成为东京审判的补充证据。
片子里,今村佳代除了是小头目,编导也给了她增添了一个身份,跟片中温碧霞所演的艺伎一样——都是“剖宫产实验”的幸存者,脖颈处有樱花的烙印。但在片子里,如果不留心,很可能会看不懂这一设定。
或许是因为删减的原因,今村佳代的行为逻辑很难衔接得上,比如,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是今村佳代突然在睡着的孕妇素贤(孙茜饰演)身边躺下,为什么这样做?一度以为……她有恋母情结。
当然,导演的意图是想表现今村佳代作为“剖宫产实验者”和素贤有所共情?抑或是为了聆听素贤肚子里的胎儿健康与否?
但由于没头没尾(比如回去复命胎儿如何),怎么解释,都显得莫名其妙。
同样莫名其妙的是,温碧霞演绎的艺妓(完全没认出来),不时地游荡在监狱走廊(应该有三四次的样子,旁边有观众嘟囔:她们这是干嘛去?)……偶尔一回头,那张抹了粉的白脸,让影片立刻变成了鬼片既视感。
整体而言,反派阵营的角色,冯文娟反差感很强,但工具属性偏高,没有立体感。
-不成功的禁闭恐怖-
《731》开场,一大批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被强行抓入“特设监狱”。
因为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所以前半段需要足够的铺垫,表现出一波三折的“成长线”,也就是姜武饰演的王永章如何从一个骗子,转型为抗日英雄。
王永章不但会吹牛,还有语言天赋,于是,他成为了日本人的翻译,为“狱友”们分发食物,打扫卫生,活动范围大了许多。如此一来,也就方便他一步步发现731部队的惊人秘密和滔天罪行。
而王永章发现真相的过程,即为本片的核心,基本就是在一个密闭空间(731的实验基地囚禁区)完成。
如今的主旋律电影,除了明星出演外,在剧情上也越来越借鉴类型片,而对应《731》的,其实是禁闭空间的惊悚恐怖片,特别是克隆人题材的。比如,2005年迈克尔·贝那部商业味十足的《逃出克隆岛》;风格上文艺一些的,则是2010年根据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改编的《别跟我走》;当然也有马丁·斯科塞斯的《禁闭岛》。
这些故事里的主角,都得历经很长一段时间的悬疑氛围后,才会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及将会直面的残酷命运。比如《禁闭岛》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经过在精神病院一番折腾,终于发现自己的真正一面。
《731》里的主要角色其实也类似,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马路大”(是日语里“圆木”的意思,日本人对受害者的侮辱性称呼),接下来将会面对的也不是什么“健康换取自由”,而只是成为各种细菌病毒、冻伤实验、医疗解剖下的牺牲品。
当然,相比那些成功的禁闭空间惊悚恐怖片,《731》本身有两大先天性“软肋”——
一方面,一般压抑的电影,最后总会留一点希望,不至于让观众都看抑郁了,但这部电影基于史实等方面的考虑,虽然片中有大量篇幅在筹划越狱,以此表现中国人的誓死反抗,但片尾用字幕明确了“无人生还”,这没法给观众一个舒压出口,憋在心里,恐怕很难接受;
另一方面,谜底早就是众人皆知的(所有被抓来的人都是马路大),因而等到王永章发现观众早就已知的真相,他自己挺震惊,观众这边没有丝毫波澜,因为早就知道了嘛,消解了悬疑张力;如果要构造成功的悬疑闭环,不应该用马路大身份作为真相,而是要另谋观众无从知晓的人事物。
而一旦前半部分的悬疑被揭穿,剧情就有点难以为继,所谓的越狱策划更是处理得比较潦草,和最后的“无人生还”一样,让人一时间无从接受。
-票房能否持续坚挺-
猫眼平台数据显示,《731》想看人数突破460万,位列历史榜首,超越《唐人街探案3》的纪录。而9月18日当天在全国影院的排片比例超过了七成,完全是一片独大的形势。
但未来票房走势如何,只能看口碑了。
老实说,这部电影,能看出导演赵林山的个人表达。因而,有网友不满说,这么个题材,给拍成了CULT片(邪典电影)。
如果真的是CULT片,其实也行,小众的狂欢嘛……但问题就在于,《731》是在CULT和主旋律之间左右为难,或者说左支右绌。
所以,片子里确实有导演的个人表达,但不多——稀释在“主旋律片”的四平八稳——这也导致电影语言的碎片化比较严重。
而“碎”,就是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核心评价,如果再加个字——稀碎。
院线商业片,首先是要讲好一个故事。只能说,《铜雀台》后,赵林山仍然没有找到能够真正打动多数观众的镜头语言。
而《731》的首映日狂欢,是题材的胜利,也是那段历史的震撼。
尽管有不足,我们仍然建议你去看,了解那段历史很重要;但,你要是想看个流畅型故事,就……自己看着办。
不过,抛开好坏不说,很难否认的是,《731》其实属于“身体恐怖片”之一种,有扒皮、剖腹、挖心、虐待、锯尸等情节……
所以,我们还是要提醒——
儿童不宜观看!
撰稿|李翼、Jana
策划|文娱春秋编辑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