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常智奇|浅说电视剧《生万物》的不足

【名家】常智奇|浅说电视剧《生万物》的不足

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评论|浅说电视剧生万物》的不足

陕西|常智奇

主编推荐

wyqk2016

著名文艺评论家常智奇老师的这篇评论,以犀利的笔触剖析了电视剧《生万物》的深层缺陷,堪称农村题材影视批评的范本。文章不仅指出该剧在土地公有制历史意义呈现上的重大缺失,更一针见血地揭示其人物塑造如"纸板剪纸"般单薄、剧情结构"乱如猫抓毛线团"的艺术硬伤。尤为可贵的是,评论超越单纯批判,提出"将石牛意象升华为土地伦理符号"等具体改进方案,展现出建构性批评的智慧。全文既有对历史叙事的哲学思考,又不乏"哭麦戏码夸张如地方戏"的生动比喻。

【名家】常智奇|浅说电视剧《生万物》的不足

一部未尽人意的作品

——浅说电视剧《生万物》的不足

常智奇

电视剧《生万物》以“三农”题材为叙事基点,通过天牛村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变迁,试图勾勒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实面貌。该剧在选题层面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与社会意义,值得肯定;然而,其在思想深度、历史视野与艺术表达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未能实现题材本身所蕴含的宏大叙事的潜能和历史真实的概括。

一、思想性的薄弱与历史视野的缺失

该剧首要问题在于,未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合理性与现实必然性。土地公有制不仅是一场制度变革,更是中国社会结构根本性重组的基础,它彻底终结了封建土地关系对人的压迫,为农业现代化和集体化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正义的重要保障。该制度所承载的,是几代中国农民从被剥削走向自主、从分散走向联合的伟大历史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走向解放与发展的根本路径。

然而,《生万物》并未将这一历史进程的内在逻辑与文明意义有效地融入剧情之中。作品未能展现土地革命所依托的阶级动员机制、农民主体性的觉醒过程,以及公有制对农村生产力解放和社会关系重构的重大作用。例如,“农会”革命失败的情节未能准确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的政治领导与群众路线,反而因叙事立场的模糊,削弱了历史事件应有的思想教育价值。更值得深思的是,该剧也未能将“三农”问题置于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宏大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农民的身份转型、生活方式的变迁、精神世界的重塑,理应成为叙事的内在主线,而《生万物》却仅停留在家族恩怨和个人命运的浅表描写,缺乏历史哲学层面的观照。

二、艺术结构与叙事逻辑的断裂

思想层面的薄弱直接导致艺术表达的散乱与结构失控。该剧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文化意象运用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拼贴感和内在断裂。

首先,作品缺乏一条贯通始终的叙事主轴和逻辑凝聚力。情节推进依赖偶然事件和外部冲突,而非人物内在动机或历史必然性的推动。例如金宁可的革命选择、腻味的“黑化”、费家嫂子的命运结局等,转变突兀、缺乏心理与社会依据,叙事的说服力严重不足。

其次,人物塑造流于表面化和功能化。绣绣、大脚等角色被过度理性化、主观化、明智化、理想化、英杰化,缺乏历史真实感与农民特有的生命经验;石牛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本可承载“土地—人—传统”的象征意义,却仅作为道具出现,未能实现从物象到精神符号的提升;文典、郭贵耀等角色则沦为时代口号的传声筒,缺乏个体生命逻辑与历史语境中的合理性。

此外,作品在情感表达上也显得控制失当。如“哭麦”一场,过度依赖外在表演和情绪渲染,反而削弱了悲剧应有的庄严与艺术感染力。全剧未能实现历史叙事、个体命运与文化象征之间的有机统一,呈现出一种“支离的现实主义”,既缺乏史诗气魄,也未能触及深层的文化反思。

三、理想性的缺席与未来视野的匮乏

一部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不仅应回望历史,更应提供思想前瞻与价值引领。

《生万物》却未能就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提出任何具有启发性的思考。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所指向的,不仅是一种产权制度,更是一种文明形态:它强调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该剧既未展现这一制度的文化优势,也未能捕捉当代中国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实践与新探索,从而丧失了题材应有的现实意义与理想光芒。

四、重构“三农”叙事的方法建议

今后在处理此类题材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

1、强化历史认知与价值自觉:创作者须深入理解土地革命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关联,确立清晰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叙事中准确把握土地公有制的制度优势与文明意义。

2、统一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将村庄史、家族史与民族史有机结合,在具体人物和情节中承载历史逻辑,避免叙事碎片化和表达空洞化。

3、 追求文化意象的深层象征:如“石牛”等元素应超越物象层面,提升至民族精神与土地伦理的高度,实现艺术表达的文化升华。

4、坚持人物塑造的真实与复杂:拒绝符号化、脸谱化的处理方式,回归历史现场中农民真实的情感结构、行为逻辑与精神困境。

5、强化叙事逻辑与结构凝聚力:情节发展应具备社会与心理依据,重大转折须有充分铺垫,保证整体叙事的连贯与深刻。

总之,《生万物》虽具题材价值,却因思想苍白、历史观模糊和艺术结构的散乱,未能实现一部农村史诗应有的美学与思想高度。真正优秀的“三农”题材作品,应立足土地公有制的历史成就,贯通个人与集体、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在历史洪流中书写人的命运与土地的尊严。唯有如此,才能超越表面叙事,抵达深刻、博大有深度的艺术境界。

作家档案

感受文字的温暖

【名家】常智奇|浅说电视剧《生万物》的不足

常智奇,陕西武功人。研究员,文学硕士、著名文艺评论家,陕西省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国学研究会副主席、曾任陕西省文学院院长、《延河》杂志主编。有文艺理论研究批评专著《整体论美学观纲要》《中国铜镜美学发展史》《文学审美的艺术追求》等九部,两部散文集,在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500多篇论文、评论文章,多次获奖,有小说、诗歌、电视连续剧、翻译小说公开发表,曾代表中国作家协会接待外国作家代表团多次,2011年代表中国作家出访美国,在洛杉矶发表专题讲演(后在美国和中国报刊发表)。

文艺轻刊

优质原创集散地

总顾问:常智奇(著名文艺评论家)

顾 问:

郭 平 冰 泉 王永华 姜 毅

编 委:

程莫深 汀 兰 阿 静 邓立鹏

冰 轮 凌 云 宋希晨 坦克兵

素 心 清 幽

本刊定位: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来稿体裁:原创首发小小说、散文、评论、现代诗。1500字左右。拒一稿多投!拒AI写稿,一旦发现,彻底封杀!来稿请用word文档,文字、标点校对精准。

来稿要求:作品+个人简介+作者照片+加主编微信:cms_cq26

投稿邮箱:wyqk_26@163.com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

本刊图片来源于网上

要事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