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出了奇葩事。
起初我还想,这么大尺度的片子该怎么处理啊。
结果影片首轮点映时,就爆出大笑话。
除了意料之中的删减,这次居然还出现了离谱的新操作——
AI换性别。
片中一对同性恋,被直接变成了异性恋。
从「删减」到「篡改」。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剪刀手,而是彻底的「二创」了。
荒诞至此,前所未见。
如今,影片已在群嘲之下,宣布撤档。
闹剧虽然结束,但引发的话题却一时难以褪去。
恐怕,这样的操作并不会是最后一次……
其实《同甘共苦》这部电影,引进前就不被看好。
看过的鱼友们应该不难理解。
电影内容本就敏感:神秘宗教、两性生活、同性恋情、怪力乱神……
还涉及不少大面积身体裸露的画面。
这些不只是噱头,而且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的关键。
按照我们的惯用思维,这样的片子肯定过不了审。
即便引进,肯定也或多或少有删减、打码。
毕竟,之前类似的例子太多。
尤其像《致命感应》《异形:契约》《死神来了》这些恐怖片,无一例外都剪掉了血腥、惊悚的镜头。
所以看到《同甘共苦》定档后,观众已经降低了期待。
但没想到,现实还是超出了想象。
除了删掉大尺度画面,还改了角色性别和性取向。
这已经不仅仅是删减,而是变成了「深度二创」。
这个事情就变得有些黑色幽默了。
就像很多网友吐槽的,没想到AI技术发展,最先推动升级的是审查删减技术。
从打马赛克、加黑底字幕、改翻译台词。
到后来P衣服,调色调、裁画面。
现在竟然性别都能改了。
说实话,引进片遭删减,我们早就见怪不怪了。
观众几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内地特供版」。
单是近期上映的几部,都没逃过被剪的命运。
只是程度有所区别,有的只是删去一闪而过的画面,有的则是像这部片,改得面目全非。
这种差异,其实和电影的引进方式也密切相关。
《同甘共苦》《伊甸》《蜗牛回忆录》这些电影属于买断片,中方发行方一次性买下大陆发行权后,拥有更大的的修改处置权。
为了尽快过审、抢占档期,发行方往往会主动大幅度删改,甚至不惜魔改,只求安全上映和票房最大化。
再加之这些影片本身「敏感点」很多,最终呈现在影院的版本几乎是「重制版」。
而像《死神来了:血脉诅咒》这样的分账片情况就有所不同。
分账片的版权仍在原片方手里,中方只能在审核基础上提出删改要求。
虽然也被诟病删掉了精髓内容,但相比买断片,删改幅度还是控制得相对较小。
全片删减不到一分钟,血腥内容依然保留了大部分,不至于破坏原作整体表达。
如果说后者至多只是让人惋惜,那前者的魔改则更让人愤怒。
无论如何,面对被删减的电影,观众的心理落差都一样大。
一方面,这不只是删掉几场戏的问题,而可以说是对本身作品表达的扭曲,对创作者身份的僭越。
像《同甘共苦》《伊甸》《蜗牛回忆录》几部电影的删减,都让影片核心的主题崩塌。
《同甘共苦》作为身体恐怖类型,也潜在表达了边缘群体在宗教压迫下的身份认同和身体异化,男同角色就是这一主题的支柱。
改成全员异性恋后,就变成单纯猎奇的恐怖爱情故事。
关于社会边缘、压迫与认同的议题被彻底抹去。
《伊甸》中大量大尺度戏,是为了探讨文明与野蛮的边界、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化等问题。
删去最富冲击力的画面后,无法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荒岛环境下人性滑落的恐怖,影片的说服力也会相应削弱,
黏土动画《蜗牛回忆录》更是典型案例。
影片删去了很多涉及裸露、亲密关系和动物交配的台词、画面。
这些镜头看似出格,实则是导演用以表达创伤、坦诚、孤独的现实语言。
删掉后,电影只剩下一个可爱外壳。
原本阴郁的成人寓言,就此被淡化为一个关于古怪小女孩的普通合家欢电影。
类似这种经过「阉割」引进后的电影,已经完全不是原汁原味的作品。
就像预制菜,倒也能吃。
但口感相差太大,心理也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愤怒,觉得这钱花得太不值。
也就不怪乎很多人宁愿看盗版资源。
但另一方面,面对惨淡的电影市场,也还有不少人觉得,引进总比不引进的好。
很多人认为,能在大银幕看这类电影,哪怕删减也很满足。
有些人即使知道删减也会买票支持,只为好的票房能推动更多好作品引进。
这让鱼叔不由地想起一度引发热议的「正版受害者」现象。
国内视频网站购买海外剧的版权,却只能播放删剪版。
观众花钱看正版,却得到残缺版本。
转而去看完整的盗版,又被指责不支持正版。
如今,院线引进片观众的处境几乎一样:
想在影院支持导演,花几十块买票,却只能看到AI换脸、情节都不连贯的版本。
看盗版,又会被扣上「不支持正版」的帽子,也让作品在市场上失声。
很明显,矛盾的不只是观众。
很多人都在问,既然这么不敢播,到底为什么要引进?
尤其近两年,很多人们都觉得肯定不会被引进的电影,居然都引进了。
答案显而易见——商业利益。
近年来,很多看似小众、敏感的类型片在内地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异形:夺命舰》内地票房大爆。
《死神6》在删减和滞后上映的情况下,还能收获2亿票房。
这都让片方和发行商看到了巨大的商业空间。
于是形成了一个悖论:
尤其对于买断片来说,删改得越狠,通过审核的概率越高,上映速度越快,赚钱也更快。
片方和发行方为了商业利益,不惜主动大刀阔斧魔改作品,换取一个所谓更安全的版本。
若只是单纯裸露或者血腥的画面消失,问题还没有那么大。
毕竟,审查和文化差异也是全球都存在的问题,只是很多其他国家可以通过分级制度来解决。
内地上映《奥本海默》的「小黑裙」,同样出现在印度影院。
更多被当作笑料,也没有影响到市场传播和作品口碑。
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眼下很多删改已经不是几个镜头的问题。
大量以假乱真的「二创」版,更是悄然抹去了原本承载的社会议题和文化表达。
牺牲了的,是反思多元观念、理解社会复杂性的机会。
尤其是《同甘共苦》这类身体恐怖片,这几年在全球大爆,靠的不只是惊悚、裸露的画面。
而是它借由身体的极限表现来探讨身份认同、性别表达和社会边缘议题的方式。
当院线发行方只考虑审核结果和商业利益,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化价值时,不只是画面消失,不同文化语境和多元观念的交流也相应被切断。
观众看到的,已经不再是导演建构起来的关于恐惧、权力、身体与社会关系的世界,而是一种深加工后的平行宇宙版本。
在这种情况下,还想要观众满意地买单,也难怪会激起民愤。
鱼叔也不止一次地陷入困惑,「我们买的票,到底是在支持谁?是在支持创作者,还是在支持这种魔改机制?」
说来说去,买票支持院线阉割版,还是看盗版守护原版?
之后很长时间,这恐怕还是会不断横亘在影迷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阉割的尺度越来越大,当一部电影本身的表达越来越不被珍惜时。
这道选择题的答案,也必然会越来越清晰。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