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9月3日正式公映,十天来,《生还》的票房成绩并不如意。电影取材自东北抗联真实故事,以纪实风格再现了一群东北抗联战士坚持牵制敌人主力,于重重围剿中突破敌人包围,进入苏联整训,最后打回东北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故事,塑造出一群铁骨铮铮的抗联战士群像。

与以往的抗战题材电影不同的是,《生还》改编自抗联女战士李敏的回忆录,再现了三万抗联战士仅余七百生还者的真实历史,是一部沉浸感极强的非典型战争电影,也极具导演高群书在之前的高口碑佳作《千钧一发》《神探亨特张》里鲜明的纪实风格。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生还》展现了白山黑水间的日与夜,高群书这次也把电影宣发的重点放在了大东北。从上映那天起,他带着主创团队跑遍黑吉辽三省十三市地,以践行自己在首映前夕说过的话,“这部电影是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的,他们在抗击侵略者的残酷战争中,用乐观主义精神再现了东北人的血性与尿性。”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高群书导演

乐观主义也同样体现在这位明年就将届满60岁的导演身上。9月6日中元节当天,他们一行人来到佳木斯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献花默哀。“风吹不动的胖子”(高群书的微信名)在朋友圈里写道:“一个朋友说,抗联战士后代很少,因为他们牺牲时太年轻。杨靖宇、赵一曼都是有了孩子才到东北的。赵尚志至死不婚。那时候的人,很硬很刚。”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佳木斯烈士陵园,高群书带领演员向革命烈士纪念碑献花、默哀

盛夏已过,初秋微凉。此刻还在东北跑通告的高群书,在这趟仍未结束的重走抗联战士之路的路上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生还》中元节特制海报

“拍《生还》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实验”

澎湃新闻:《生还》是你继《东京审判》《风声》《刀尖》后,第四度执导抗战反法西斯类题材电影。先请谈谈《生还》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导演思路上,同前三者有何不同?它的独特价值在哪里?

高群书:这是我第一次拍战争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实验。战争片有很多种拍法,我更看重俄罗斯近些年拍的作品,比如《潘菲洛夫28勇士》、《勒热夫战役》,都是强调一种“血肉对抗钢铁”的物理真实和去浪漫化叙事风格,在成本可控下依靠打磨细节凸显出史诗感,给了我不少启发。实际上你想想,即便是《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好莱坞大制作,除了开头展现诺曼底登陆的大场面,之后的故事也是小切口“寻人、救人”展开故事,宣扬国家意志,探讨生命的价值,讲的还是一个为什么生、为什么死的问题。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生还》主要关注的是抗联后期的历史,这在之前的影视作品中很少有展现。而且我们展现的角度主要是“保护”,突围的时候,男兵保护女兵,女兵保护小孩,体现了战场上的保护。毕竟他们都是被服厂和临时医院的非战斗人员,没有那么多战斗经验,在被敌人紧紧咬住不放的情况下,这种牺牲更显得可贵——晋察冀军区,八路军的医院一般都设在太行山腹地,靠近山西那边,河北则是前线,相对还有一个“后方”的概念——但抗联在东北,后方瞬间就能变成前方,非战斗人员瞬间就得投入战斗,面临生死。

澎湃新闻:电影开场就把时间点设定在1938年——我们知道东北抗联1936年年初就成立了,其前身如果再往前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开始组织抗日游击队。

高群书:主要是抗联后期的历史之前是鲜有人拍过的,很多观众对此都不是很了解。为什么抗联从鼎盛时期的三万多人马到了最后不足千人?为什么要过江到了苏联?到了苏联之后又干了什么?为什么要打回东北,又是怎么作为先遣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之前在大银幕上都没展现过。

这是一段被遗忘的历史,跟我当年执意要拍《东京审判》可谓异曲同工,《东京审判》上映之前,谁知道梅汝璈?谁知道东京审判是由中国人主导的?当初接《东京审判》的时候查资料,网上没有任何信息,60年来一个甲子了,没有人在大银幕上表现过《东京审判》(东京审判起自1946年;高群书执导同名电影2006年上映。记者注)。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抗联也是,他们是渐渐被人遗忘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遗忘的英雄。从1937年起,东北抗联与中共中央和关内失去了联系,陷于孤军奋战的困境。那时候,弹尽粮绝,在冰天雪地里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但最难忍受的还是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接不到党的指示。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们偶然搞到一份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便如获至宝,广泛传阅。按照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思想,抗联部队分散组成许多小分队,依托完达山、老爷岭,不断骚扰、打击敌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自己,也牵制了大量的敌人兵力。

在救亡图存的艰苦岁月,东北抗日联军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称“中国革命三大最艰苦”,这么说绝对是有道理的。面对日寇和伪军愈发凶狠严苛“篦梳山林”(拉网搜山)、“铁壁合围”的绞杀,抗联战士搭建的“密营”是其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独创的生存与战斗体系,具有典型意义。但小股部队终究独木难支,他们不得不向苏联境内转移,以图时局变化后可以再打回老家,赶走日本侵略者。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高群书导演同身着苏军制服的演员们在一起 图片取自网络

《生还》就是从这里讲起的故事。七百多名抗联生还者,后来一部分参与了东北57个城市地区的管理,为刚刚到达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提供了武器弹药等关键帮助,一部分直接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也就是后来的四野,为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澎湃新闻:片名取作《生还》,固然可以在观看电影后顾名思义,但还是请你解释下命名的缘由。

高群书:我个人认为之前反映抗联题材的作品,大多是对牺牲者的展现与歌颂,直接以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这些先烈为背景的作品有很多,这当然无可厚非,革命先烈就是要世世代代为我们后人所知晓、所敬仰。但除了这些常被我们念及的牺牲者,经过了十四年血与火考验那些生还者,那些在一次次战斗中最后活下来的人们,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牺牲与生还,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你要知道每一个抗联的生还者背后,是多少个牺牲者奋不顾身的掩护和托举。电影里最后那场渡江的戏,老马(周云鹏 饰演)他们都牺牲在了结冰的江面上,这不是我杜撰、艺术加工的,就是抗联老兵回忆录里写的:当时江面上一望无遗,没有任何遮蔽,明知道鬼子可能在江边架着机枪等着,经常一大群男兵护着中间的老弱病残拼了命地向对岸跑去,有时候是40:1的伤亡率。什么意思?可能是牺牲四十个人,才能保下来一个人活着到对岸,那些跑在侧翼的男兵们就是在用身体为同志们挡子弹的。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周云鹏饰演老马

我查阅的资料显示最后过江的实际上只有400多人,后续又有一些失散在东北的抗联战士,零零星星地过去,包括当时在苏联境内的鄂温克族(在俄国被称为埃文基人)战士也有加入进来,一度才恢复到700多人的建制——这部电影的片名为什么叫“生还”,还在于我们既讲了“生”,也讲到了“还”——苏联在二战期间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这是在苏德战争开始前签订的,当时苏联红军为了集中力量防御西线纳粹德国可能的进攻,不想太早和日本开战。为了不让日本政府抗议,这些抗联战士在苏联一律穿着红军制服,接受苏联红军的训练,比如电影里呈现的爆破、跳伞这样高难度的特种训练,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还”家,打回东北,解放自己的家乡。

而且他们自始至终都保留着抗联的番号。电影的最后,他们作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又名: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几乎全部配备了最先进的波波沙冲锋枪,分批潜回东北伏击关东军,指引苏联红军大反攻,片中的耿团长在一次战斗前的动员是怎么说的?他说以往我们都是被鬼子追着打,现在我们要主动去打鬼子!这话听着多提气,事实也就是如此,关东军标配的“三八大杠”(日军制式步枪),怎么能跟波波沙比火力?

“题材决定演员阵容和呈现风格”

澎湃新闻:《生还》改编自《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1924-1949)》。我知道你有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谈谈这本书在史实呈现和叙事角度上带给你震撼和影响。

高群书: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我拍《生还》追求的风格也是真实。最早知道李敏女士的事迹是我在网上看到了一段关于她的视频,她应该是最后几位过世的抗联老战士之一。她退休之后,很多不明事理的人都觉得她“魔怔”了,天天见了谁都拉着人家说抗联的往事,她永远忘不了那些牺牲的战友,甚至还曾重走抗联路,亲自带头在深山老林里踏查、寻找抗联遗址。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邵正一饰演李童

《生还》里有个场景是李童(邵正一 饰演)在逃亡途中,忍饥挨饿之际一摸兜,发现了裴大姐在离别时悄悄放在她口袋里的一盒火柴,才点火烧熟了一只冻死的老鼠果腹。这个细节就是书里记载的,裴大姐确有其人,只是她在第一次突围时就牺牲了,而李敏确实也不知道大姐是什么时候把火柴放到了她的兜里——在抗联队伍里,火柴是冰天雪地极寒环境下能救命的东西,一般都是由干部专门保管,供大家在关键时刻使用。这就看出关爱来,一看被鬼子包围了,裴大姐掩护同志们先走,而且把“生的希望”,这盒火柴留给了队伍里年纪最小的战士。在《生还》里基于事实,有多处情节表现了抗联队伍间同志们的互相关爱,他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非亲非故聚在一起却比亲人还亲,在死亡、严寒和孤独的环境下相互取暖。

澎湃新闻:《生还》不论从演员阵容的构成还是从纪实风格的影像上看,你这次似乎又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类似于你之前的高口碑、小成本制作《千钧一发》和《神探亨特张》。

高群书:采用这样的演员阵容和呈现风格,是这个题材决定的,它本身就不是个商业项目,我就是想拍一段历史,让这段历史留下来,赔钱也值。不管过去多少年,我们不能忘记抗联先辈的功勋,应该记住在80多年前的白山黑水间,曾有过这样一支队伍,还有这样一群人。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想过用流量,比如小马(周思羽 饰演),这个角色当初就是冲着王源、时代少年团这些明星设计的。但后来我想想还是算了,我希望观众走进影院看到真实历史的再现,而不是冲着别的什么。我当然明白这么做票房可能不会太好,但你做一件事为的是什么?我不想拿着抗联题材去割韭菜,纯粹就冲着钱去。

起用这些新人,最大的好处就是配合度高。制作这部电影的过程太艰辛了,大部分是在吉林省白山市的“仙人谷”取景拍摄——很多戏这两年都是在那拍的,包括电视剧《归队》、《生万物》,是一处非常原生态的深山老林,冬天中午算是一天里最暖和的时候,也得零下25摄氏度,到了晚上经常零下三四十度。而过了村一进山手机信号就没了,出了山“哗——”一下,一堆微信都来了的那种。

今年大年初二进山,拍了60多天。后边夏天的景是在辽宁省朝阳市拍的,那里是赵尚志将军的老家。抗联战士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参加军事训练的场景,我们本来确实想去俄罗斯拍摄,但时间太仓促了,当地也没有专业的摄影机,得去莫斯科借调,一来一去又是大半个月。后来一想哈尔滨有那么多俄式建筑,就不舍近求远了。为了拍摄《生还》,黑吉辽东三省我们走遍了,也是为了以此向抗联战士致敬。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片场工作照

澎湃新闻:回忆录一书由李敏的视角展开,电影是由李童的视角展开。谁来饰演李童,对这部电影而言兹事体大。你是怎么选定饰演者邵正一的?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都看到最后才看出来李童其实是个女孩子。

高群书:为了挑这个演员,我们先在北方海选了好几百个。她的年龄要界定在13岁左右,可适龄的小孩子你去学校看,长得都太高,一看就营养太好了。再一个,这个演员还必须得有体能保障,那段时间我见演员,都得先问她百米跑多少秒,跳高能跳多高,没演过戏没关系,先看她体能过不过关。如此一来都不合适,因为还有一点,城市感不能太强,细皮嫩肉的不行。后来我就建议干脆去体校、武校找,这时候我们发现了邵正一,年龄合适又是搏击赛事昆仑决的签约选手,但她其实是南京人,绰号“小辫子”。我当时拿到她的视频一看,太对了,一脸的倔强满不在乎,身体素质也好。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邵正一在拳台上的搏击照 图片取自网络

她在片场不用演“戏”,尤其到那个环境里,就是真情实感。这次所有演员进山前都得参加军训,他们都没拍过战争戏,怎么立正、怎么匍匐前进、怎么持枪、怎么瞄准射击、怎么找掩体,全得从头学。饰演女机枪手的演员是北京电影学院一年级的新生,才18岁,开拍前天天练怎么跑过来迅速趴下,架起机枪射击,就这一个动作就练了十几天才像样。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书封照

澎湃新闻:2017年,教育部正式要求将中小学教材中的“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强调“九一八事变”至抗战胜利的完整历史过程。李敏也是把抗战八年改为十四年写进中小学生教材的主要呼吁者,你对此有何评价?

高群书:把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呼吁者不止李敏女士一位,她生前极力倡导的是要把这一点明明白白地写进中小学教科书里,可见远见卓识。她在《风雪征程——李敏回忆录》的后记里曾写道:“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抗日战争似乎已经很遥远了,可它在我的记忆里却永远是清晰深刻的……在雪地里站岗、放哨、背粮、做饭,与敌人激烈交战,爬冰卧雪,忍饥挨饿,眼看着身边亲爱的战友一个一个瞬间流血牺牲……枪林弹雨中的战友们是那样的勇敢坚强,不把他们的英雄事迹写出来,我无法安宁。”

而就在2017年实现后,2018年她就过世了,享年94岁。所以我说很多堪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人都是如此,凭一口气把一件事做完,做完了无牵挂地走了。科学家南仁东也是如此,“中国天眼”2016年在贵州落成启用,他2017年走的。

“拍艰苦,但大家精神头必须要足”

澎湃新闻:密营东北抗联战士独特的栖息地,这次是否有借重历史遗迹的实景拍摄?

高群书:没错,片中的密营是1:1还原,李敏女士的回忆录图文并茂,她记忆力非常好,书中配有她自己手绘的插图,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出来,等于给了我们一张施工图。比如密营内的床是怎么摆放的,双层床上下两层,伤兵睡在下面,一对抗联的新婚夫妇睡在上面,拉个帘子就是小两口的私密空间。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密营生活

澎湃新闻:电影海报上出现了树皮上刻有“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的松树,这是历史事实。再如战士们穿的乌拉鞋,白色的风雪披风等,在我看来既是战斗生活的再现,也是当地特有的美学符号。

高群书:乌拉鞋是东北人冬天穿的,是一种牛皮套鞋,里边垫上乌拉草,乌拉草可以随时更换,就像换鞋垫似的,御寒必备。披风也是必须的,咱们小时候看《林海雪原》,杨子荣爬冰卧雪上山就披着,抗风保暖又有隐蔽掩护的功能。还有就是狗皮帽子,这是东北战士的标配。当年打完辽沈战役,四野浩浩荡荡开进山海关,国民党军看见“狗皮帽子”撒腿就跑,战斗力太强悍了。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澎湃新闻:片中也展现了东北人民乐天达观的性格特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战士们啃着桦树皮,却在憧憬着各自家乡的美食:小米汤、罗宋汤、大酱汤、白鱼汤。

高群书:你去看李敏的回忆录,包括周保中将军等人的回忆录,写到当年的密营生活确实很艰苦,但都充满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你就去想,那么艰苦的条件,人再没点乐观主义精神,早就撑不下去了。我在和演员们说戏的时候,一开始就强调了,我们拍艰苦,是环境、身体的艰苦,但大家精神头必须要足,要展现出士气高昂、愉悦向上的风貌。

你说的这个场景,我们还是要展现出一种家庭的感觉、密营是个“小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聚在一起,想念各自家乡的美食再自然不过了:小米汤是山东的,他家可能当年是闯关东过来的,罗宋汤是在哈尔滨国际饭店里吃过的,大酱汤是东北朝鲜族的美食,白鱼汤也是北方的。这也显现了战士们不同的出身背景。

澎湃新闻:《生还》毕竟是一部战争片,作为对“战壕真实”美学的继承与发展,电影中有不少血腥残酷的镜头。同时,我也注意到你这次在残酷场面的表现上还是有所取舍:完整展现了汉奸叛徒地主老财被抗联战士斩首的过程,对于裴大姐牺牲后被日寇砍掉脑袋,几名女兵也被抓走的后事则不做具体展现。

高群书:这部电影就是由李童视角展现的,呈现什么不呈现什么是由李童视角决定的。其次我不想把女兵们被敌人砍头拿着邀功、被抓走拍得特别惨。逯长恩老师饰演的地主老财是个汉奸,而汉奸、叛徒在当年东北也很普遍,是抗联生存环境很差的一大原因,电影里交代了一句话“几乎每个屯子里都有汉奸”。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电影剧照 周思羽饰演小马

我们这次拍场面,也是想强调一种正常性,很多电影里把我军拍成“神兵”,我这次就是要力避这种武侠化的倾向。开始写小马这个人物的时候,因为他是老猎户的孙子,就把他设定为这群人里的神枪手,上树爬墙什么都会。但到了现场就发现还是得实际点,林海雪原里的雪都是半人多高,人衣服又穿得那么厚,每走一步就费老劲儿了,你让他跟会轻功草上飞似的,很扯淡。所以不管是谁在跑动状态下,都要体现出一点笨拙感。

真跑不动了就在雪上滚,滚过去反而更快。你一脚踩下去,还不知道下面是什么,可能是条沟,也可能是树杈、尖锐的石头,滚过去反而既快又安全。包括里面饰演探路尖兵的演员,他在前面跑,蹚出一条路来,大家在后面跟着脚印还能省点劲儿。饶是这位演员之前当过兵,拍一条还行,再拍第二条他直接躺那了,导演,我实在跑不动了……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上展出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 摄影 王诤

澎湃新闻:我在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首次在京集中展出)上看到了李敏选编的《东北抗日联军歌曲选》一书。《生还》中出现了多首抗联战士歌曲,并且参与叙事并提亮情节,让人感到既亲切又陌生。

高群书:影片开篇,东北抗联被服厂女兵缝制棉服时齐唱的歌曲是《抗日先锋》,原名《开路先锋》,是聂耳创作的一首歌曲;片中战士们围坐篝火唱的《露营之歌》,这首歌由抗联将领李兆麟和陈雷、于天放等人创作于西征途中,套用古曲“落花调”填词,分为春、夏、秋、冬4段歌词,每段都离不开一个“火”字,反映了他们在野外生存的艰苦与革命豪情;影片结尾抗联将士转移至苏联后哼唱的歌曲是《松花江上》,这首歌观众都熟悉,表达了战士们对故土的思念。抗联是一支爱唱歌的队伍,唱歌也是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不仅在李敏女士的回忆录里,很多人在回忆录里都提到当年经常唱歌。

独家|专访《生还》导演高群书:这部电影献给不屈的东北人民

佳木斯烈士陵园一景

澎湃新闻:新婚战士在结婚当晚的篝火前当众朗诵苏联诗人、剧作家马雅可夫斯基的《已经过了一点》。这处情节是你的手笔吧?

高群书:这是我喜欢的一首诗。貌似和剧情发展没关系,但它实际是一首诀别诗——诗人在36岁自杀时,在桌上留下了这首诗的诗句,“爱之船已撞上生命的礁石沉没。”放在电影中也预示了这对新婚夫妇日后的分别,而分别甚至永别就是战场上的常态。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