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小丑》心里头那股劲儿下不去,要是好这口,那能看的片子可多了,主角基本都过得不怎么舒坦,周围的人和事也总跟他拧着来,镜头里全是那种压着的感觉,奇奇怪怪的,全是小细节在说话,没什么大场面,就看演员一个人怎么把那个劲儿给演出来,你看菲尼克斯瘦得那样,脸上那个表情,一下就把人给吸进去了,什么金狮奖啊,奥斯卡影帝啊,奖拿到手软,后来好多片子学这个路子,可真要说那个味道,还得是这些老片子。
《赤裸裸》是一部英国的老电影,黑白片,看着有点幽默但骨子里全是阴郁,主角约翰尼就是个到处瞎逛的家伙,没个正经事干,那会儿的英国年轻人好像也挺迷茫的,导演自己都说,整个社会都戴着个假面具,谁都不敢把真实的自己露出来。
《克里斯汀》这片子是真事改编的,女主角是个新闻主播,最后直播的时候自己结束了生命,丽贝卡把那种情绪一点点崩溃的过程演得特别好,工作上压力大,身边又没个能说得上话的人,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跟《小丑》里头那份疏离感挺像的。
阿尔·帕西诺演的《热天午后》,一个小混混去抢银行,结果啥事都不顺,整个电影里都憋着一股气,感觉当时的美国社会就是那个样子,菲利普斯自己都承认,拍《小丑》的灵感不少都是从这来的。
库布里克的《闪灵》,杰克·尼科尔森演一个作家,带着家人去酒店看门,时间长了人就慢慢不对劲了,那个气氛营造得能把人憋死,心里的那个黑洞越挖越深,跟亚瑟一步步滑向深渊的感觉简直一模一样。
还有个更早的默片叫《笑面人》,主角脸上就是那种小丑的笑容,永远僵在那,他的故事更惨,从小就被皇室给控制了,这种痛苦的面具设定,后来好多类似的角色都是从他这来的,连导演自己都认。
《电视台风云》里那个主持人对着镜头大喊“我受够了”,这句台词现在还有好多人在学,媒体把人逼疯,人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这跟《小丑》里那个电视节目的桥段,隔着几十年都能对上话。
德尼罗演的《喜剧之王》,可不是周星驰那部,他演一个脱口秀的铁杆粉丝,为了追星什么都干得出来,亚瑟的影子几乎全在这里面,梦想跟现实的碰撞,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全在这部电影里了。
希斯·莱杰的那个小丑,在《蝙蝠侠:黑暗骑士》里已经是个传说了,菲尼克斯也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小丑》讲的是他怎么变成那样的,《黑暗骑士》讲的是他变成那样之后的故事,这两部片子连着看,那感觉特别有意思。
《飞越疯人院》,又是杰克·尼科尔森,演的也是个跟周围格格不入的人,在精神病院里使劲折腾,整个体制都跟他对着干,导演拍得特别有劲,菲利普斯也说自己受这部电影影响很大。
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还是德尼罗演的,孤独,愤怒,压抑,整个纽约的街头都乱糟糟的,那句“你是在跟我说话吗”简直成了所有反英雄角色的标志,亚瑟身上就是有那种气质。
这些片子,一部部看下来,就像一条线串起来的,说的都是社会,说的都是人心,想看点有嚼头的东西,这些都值得找出来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