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骨朵
从《无证之罪》《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等爆款作品成功开始,刑侦悬疑剧就一直是各平台深耕的热门题材,各种社会派悬疑作品也成为国内探索的主流。而2023年《漫长的季节》成功出圈后,对现实感和时代感的追求,似乎又成了悬疑剧新的创作方向。
不可否认,尽管悬疑剧在类型框架上较为稳定,但其内容始终在不断经历起伏、创新与转型,这一趋势至今仍在延续。
骨朵通过盘点2025年悬疑剧的播出数据,细致观察其市场表现,试图剖析其中的创新变化与潜在问题。
“一超”没有“多强”
2024年1-9月,共播出了18部刑侦悬疑剧作,其中《新生》《错位》《边水往事》《雪迷宫》等热度和口碑双丰收的悬疑类型作品接连上映,成功激发起观众的追剧热情,把悬疑剧的观众紧紧地拢在大盘之上,从作品上来说可以算是百花齐放。
但相比之下,2025年的悬疑剧市场就略显冷淡,虽然播出的数量有所增加(有26部),但播出情况远不如去年亮眼。从骨朵平均热度77以上的悬疑剧集数量来看,去年有4部,而今年仅有1部,由此可见今年刑侦悬疑剧的下落之势。
在2025年的悬疑剧中,《漂白》以79的骨朵平均热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剧集,可谓是一骑绝尘。虽然播出后有各种争议,豆瓣评分也因舆情影响,位列年初至今所有刑侦悬疑剧的倒数,但仅仅从热度来看,它无疑是今年悬疑剧里的最大赢家。
截止到日前,豆瓣评分最高的悬疑剧是《沙尘暴》,达8.1分,从口碑上来说无疑是一部悬疑佳作。但高分却带不来高热度,其骨朵平均热度仅有71.02,作为一部播前观众颇为期待的作品,其播出后的热度表现遗憾没有达到及格线。
纵观今年各平台推出的悬疑剧,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种共性:纷纷转向“社会派”叙事,普遍采用多时间线交织的手法,注重细腻的细节刻画,在侦破案件的同时深入剖析人物性格的演变与行为动机,并借助明星阵容为剧集加持。然而,从观众反馈来看,尽管剧集在立意与深度上愈发讲究,却似乎忽视了最核心的要素——节奏感与悬念的营造。
因此,这些看似稳妥的创作公式,在播出时却往往未能奏效。以《黄雀》为例,喜爱该剧的观众大多赞赏剧中警察与犯罪分子之间的激烈交锋。然而,对于众多出场人物过于细致的刻画,大多数观众并不认同。剧中多条时间线的穿插以及对盗贼故事的完整叙述,对创作者而言或许是一种技法上的挑战,但却提高了观众的观剧门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叙事的连贯性与沉浸感。
因此,试图“教育”观众或考验其耐心往往行不通,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观众会忍耐平淡的开端、静待剧情“柳暗花明”。以口碑最佳之作《沙尘暴》为例,该剧借助一桩旧案重启,聚焦西北小镇女性的生存困境,在探案过程中深入刻画人性的复杂与变迁。尽管题材前沿、叙事深刻,却因节奏过于缓慢,在前六集就已劝退一批观众。其结果就是:即便后续剧情渐入佳境,也难以唤回流失的观众,最终陷入“高口碑、低热度”的窘境。
《漫长的季节》的成功,无疑为行业展示了悬疑创作的另一种可能。但并非每一部剧都能成为《漫长的季节》,它的成功也并非仅依赖于生活化叙事和多时间线技巧。如若丢失了悬疑剧最核心的节奏感,无论附加的元素多么精巧,都难以成为挽救剧情的“灵丹妙药”。
剧情做好,小剧突围
一些悬疑大剧的失利,无疑给本就低迷的剧集市场再添一丝寒意,观众追剧的热情也随着一部剧作品的口碑滑坡而一减再减。然而,市场中仍不乏黑马之作脱颖而出,重新唤回了那些渐行渐远的观众。
其中《余烬之上》和《燃罪》的表现较为亮眼。尽管这两部剧从配置来说,并不及《正当防卫》《沙尘暴》等大剧,主演王子奇、孙阳、张云龙、代旭等人的知名度也不如张鲁一、段奕宏等实力派,但最终的播出效果却更胜一筹。
这两部作品虽并非完美,但各自都有显著的创新亮点。它们同样采用双男主加单元剧的探案模式,但《余烬之上》在人物设定上更为新颖:看似是双男主,实则其中一位是主角廖思远于内心分裂出的副人格,仅存于他的意识之中。这一设定为故事注入了强烈的叙事张力和情感层次。
该剧以纵火案为主线,各个单元案件均从女性视角展开叙事,使“她”主题得到完整贯穿。因此,即便存在部分剧情逻辑上的瑕疵,依然瑕不掩瑜,赢得了不错的热度与口碑。
《燃罪》在主角关系的设定上较为传统,加之结局处理不尽如人意,引发了一定的口碑反噬,因此整体热度略逊于《余烬之上》。
然而,正如剧名所提示的那样,该剧的创新之处在于主角并非传统警察,而是一种鲜为人知的职业——火调员(火灾调查员)。这一设定在职业与案件类型上都带来了新鲜感:所有案件皆与火灾相关,通过侦破多个纵火案,逐渐揭开男主角许同生背后的家庭旧事。尽管剧集整体框架仍偏向传统,但仅凭职业与案件视角上的微小创新,就为悬疑剧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观剧体验,成功吸引了一批观众持续追看。
而在分账剧上,悬疑类型也颇有优势。2025年破千万的分账剧有14部,其中有5部是刑侦悬疑剧,是该领域数量最多的类型。其中《灭罪》的分账票房达3500万,《刑侦现场》的分账票房达1700万,这表明悬疑剧观众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观剧意愿,无论剧集体量大小,只要内容优质,总能引发共鸣。
尽管这些剧集的体量不大,但故事张力与完成度却不容小觑。它们之所以能够成功突围,关键在于不落俗套的设定、扎实的节奏把控,以及敢于创新的勇气。观众最终认可的,永远是故事本身,而非演员阵容。因此,即便是一部小成本、低宣传、演员知名度有限的剧集,只要故事足够出色,同样可能凭借口碑发酵,成为市场黑马。
悬疑剧的新视角与旧困境
尽管刑侦悬疑题材长期笼罩于社会派推理的风格之中,创作者仍在不断寻求突破,试图通过新视角与新元素,为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剧体验。
人物设定成为创新的重要切入口。无论是《余烬之上》中“双重人格”的巧妙设定,还是《燃罪》聚焦于冷门职业火调员,均体现出剧作在角色层面的探索。
而《棋士》则塑造出了一个新颖的国产剧男主形象——卑微懦弱又精明偏执的天才,讲述一个普通人逐渐走向黑化的过程,叙事张力十足。该剧更将围棋思维融入犯罪逻辑,构建出一场兄弟之间的智性博弈,为悬疑类型增添新鲜感。这种创新也获得市场认可,使该剧取得了骨朵平均热度76.13、豆瓣评分7.5的良好成绩。
题材的新颖性同样是突围的关键。《黄雀》独辟蹊径,以“反扒警察”这一小众身份展开,细致刻画警匪之间的博弈与对抗,填补了同类剧作的内容空白。尽管热度和口碑并非顶尖,但其凭借75.34的骨朵热度和豆瓣7.0的评分,仍跻身年度悬疑剧前列,印证了新视角的叙事潜力。
社会热点天然具备共鸣感,容易引发观众关注。《利剑·玫瑰》以“打拐”为题材,通过单元案件展现拐卖犯罪的残酷性与情感温度,在流量演员与热门议题的双重加持下,成功收获较高热度。
值得注意的是,“打拐”虽属社会关切,却因影视化处理较少,仍能带来陌生感和观赏价值。相反,一些已被过度使用的热点元素,反而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目之所及》即是一例。该剧汇集校园霸凌、家庭暴力、出轨、双胞胎设定等多重热门元素,却未形成有效叙事主线,骨朵平均热度仅有72.44,表现平平。这提示创作者:创新元素需服务于节奏与故事,否则在要求严苛的悬疑受众面前,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未来的悬疑剧创作仍在持续拓宽边界。如即将开播的《不眠日》引入时空循环概念,《低智商犯罪》尝试悬疑与喜剧的融合,显示出类型探索的多种可能。
归根结底,实现题材、人设与手法三重创新并非易事。但当前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已十分迫切,观众一直在等待。悬疑剧更需要跳出既定框架,以真正的新意赢得下一个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