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 刘静玮 威尼斯报道
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一举摘得影后桂冠,瞬时成为国际影坛瞩目的焦点。她在片中对“美云”一角的诠释堪称精妙,无论是角色深藏的复杂心理层次,还是暗藏的细腻情感褶皱,都被她尽数铺展,演绎得淋漓尽致。
美云身为广州服装批发市场的女老板,日常被生活的重压与情感的纠葛裹挟,却在辛芷蕾的塑造下跳出了扁平的符号感,变得鲜活立体、有血有肉。而影片也借由这个角色的视角,带领观众深入广州独有的空间肌理之中:从五羊邨爬满岁月痕迹的老居民楼,到星海公园裹挟着湿热气息的葱茏绿意,再到十三行蒸腾着商业活力的喧嚣市井,每一处场景都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沉淀着岭南厚重文化记忆,流淌着市井里鲜活的生活气息,让岭南城市的特质跃然银幕。
(《日掛中天》取景地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等,图为广州取景地之一的东山口。 梁远浩 摄)
整部影片的叙事核心,围绕美云过往生活与情感里的隐秘冲突缓缓展开:她曾因一场意外肇事逃逸,最终是葆树(张颂文饰)替她扛起罪责、入狱服刑。但这份沉甸甸的恩情,从此也成了她心头难以卸下的枷锁。在葆树服刑的日子里,她与其峰(冯绍峰饰)渐生情愫,还怀上了孩子;待葆树刑满释放,她便一心想弥补过往的亏欠,试图重新搭建起与葆树之间早已疏离的关系。影片正是以美云、葆树、其峰三人缠绕的情感纠葛为脉络,将她在道德困境与情感漩涡中的挣扎,以及对理解与慰藉的渴求,细腻地铺展在观众面前。
片名《日掛中天》,源自粤剧经典《紫钗记》中的诗句 “日掛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这不仅是一句雅致的典故,更像一把钥匙,揭开了本片的主题:“日挂中天”,恰似情感与生命曾抵达的炽热巅峰;“月缺”二字,则道尽了人生避不开的缺憾与裂痕。影片借这一标题,巧妙将古典粤剧的婉转诗意与生活的粗粝影像融合,既为人物的情感轨迹埋下隐喻,更让影片的岭南文化元素愈发深厚。就像葆树与美云的关系,也曾有过如“日掛中天”般炽热坦荡的时刻,却终究逃不过裂痕的滋生;而影片结局里那幕“举刀”与“拥抱”,正是对“月缺终须有弥缝”的温柔回应,让观众清晰看见,两人都在为寻求彼此的理解与慰藉拼尽全力。
影片开场节奏缓慢,约四十分钟后才迎来第一个冲突,这也是一些观众认为“无聊”的原因。然而,这正是蔡尚君导演一贯的风格:冷静克制、带有纪录片质感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仿佛窥见隔壁人家的真实生活。
影片中在广州番禺星海公园的那场长谈,不禁让人联想起《爱在》三部曲。有人诟病影片过于依赖对白,但这些对白并非空洞的“闲聊”,而是真实的、有分量的对话。生活中的许多决定,往往就是在一次次平凡的对话后悄然成型。葆树与美云坐在亭中,背后是岭南夏季特有的苍翠与湿热,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厚重感。这种环境不仅烘托了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也将亚热带气候的湿漉漉感融入影像,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城市气息相互呼应。
“我们之前在一起全是真心,什么都可以说。”“你看向前面,好像要去够什么,那是我够不着的东西。”对话中,葆树感知到了美云的变化,却无力改变结局。他平静地说出心中所有思念、期待、委屈、困惑、不解和不甘——既对她说,也对自己说。这种微妙的心理描写,正是影片慢节奏的魅力所在,也是导演擅长用沉静画面让人物情绪自然浮现的体现。
在首映之夜,笔者在观看了放映后曾与身边几位意大利观众交流了观影感受。作为第一次接触华语片的他们,开场阶段对三人的关系感到困惑,需要时间去理清人物脉络。直到剧情推进至一半,人物关系逐渐明朗,他们就开始慢慢走进这个故事里。一位意大利观众表示,等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她一下子就被主演的表演抓住了——就算不用字幕,也能顺着表演的节奏,好好沉浸在故事里。
虽然故事节奏偏缓,但辛芷蕾与张颂文两位演员的精湛演技,让叙事愈发饱满且富有层次。张颂文将葆树的内敛与丰盈诠释得入木三分,透过大段台词,观众便能窥见他深埋心底的复杂心绪;辛芷蕾则以克制与爆发力并存的表演,更成为影片当之无愧的亮点。
在笔者心中,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美云如厕后腿部流血的段落:她盯着那滩血迹凝望许久,先是用开水冲净,又以衣物细细擦拭。全程无一句台词,仅靠眼神流转、细微动作与表情变化,便将那一瞬间的心痛与决绝传递得淋漓尽致。这份真实感,让她的表演超越了单一角色,成为无数平凡女性的缩影——或许,这也正是她能征服威尼斯影展评委、斩获影后的关键所在。而在整部影片中,她将人物的心理层次演绎得极具穿透力,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深深共情。
此外,笔者了解到,这部电影不仅在广东备案立项,更全程在广东取景拍摄,取景地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等地。影片中,可清晰地辨认出取景于多个广州地标性区域,包括十三行、东山口、五羊邨等。岭南城市的肌理在影片中成为了叙事的一部分,每一处场景都承载着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使影片不仅是私人叙事的呈现,更是岭南生活风貌的写照,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看到广东城市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日掛中天》取景地包括广州、东莞、韶关等,图为广州取景地之一的五羊邨。 梁远浩 摄)
《日掛中天》的动人,恰在于它的“慢”和“真”:它没有用激烈的冲突或华丽的技法博取眼球,却在蔡尚君导演近乎纪录片的沉静镜头里,让现实主义的力量有了绵长的穿透力。而张颂文与辛芷蕾的表演,则为这份“真实”注入了血肉,没有刻意地雕琢情绪,却让葆树的隐忍、美云的挣扎跳出银幕,成为每个观众都可能遇见的“身边人”。这种“非表演感”的塑造,恰恰戳中了当代人对情感共鸣的深层渴望。
若说这部影片的价值,这里远不只呈现了一个南方女性的故事。它还证明了,无需极致的戏剧冲突,那些扎根生活的平实叙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人文关怀,同样能在国际影坛站稳脚跟,成为华语电影向世界传递东方生活温度的重要载体。当银幕落下,留在观众心底的,不仅是美云的故事,更是对“平凡人生如何承载深情”的思考。这正是它超越一部普通剧情片、值得反复咀嚼的核心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