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琼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个写了不少爱情故事的作家,自己的情感经历也颇为“狗血”。
从小就离经叛道的她,连生死都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世人皆以为她是因为身体原因,才走了极端,殊不知背后另有隐情。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一生都“为情所困”的女人,如此决绝地离开?
三次自杀的背后
纵观琼瑶的一生,大家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她命运多舛,自幼颠沛流离,不受父母待见,更是在情窦初开之时,爱上自己的老师,受尽世俗冷眼,感情无疾而终。
也有人说她“知三当三”,步步为营逼走原配,成功上位。
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她?
琼瑶自幼就跟随家人逃亡,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更因为与两个弟弟走丢而一家人都陷入自责中。
在种种的打击和困苦下,一家人差点自杀,那时候就已经给小小年纪的琼瑶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直到冰凉刺骨的河水灌进她的口鼻里,她痛苦挣扎,大声喊着“妈妈”,才唤回母亲的良知,将她救回来,一家人打算重新活下去。
那是她第一次尝试到死亡的滋味。
长大后的琼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酷爱文学,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中。
9岁便能在《大公报》发表自己的短篇小说。
可这在父母眼里她永远比不上自己的弟弟妹妹,长期在这种对比和自卑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时候,她想到了自杀,她吞下了整瓶药,幸好最终被发现得及时,才得以获救。
但,长久时间里她得不到父母关爱和认可,她极度需要被重视,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蒋仁出现在她的世界里。
他比她大25岁,成熟、儒雅,更认可她的才华,多次在课堂上当众表达了对她的赞美。
渐渐,她将老师视为情感的依靠,两人也从课堂上慢慢到了私底下探讨国学,再从国学聊到生活。
久而久之,两人最终打破师生界限。
可在当时,这是一段不被认可的“禁忌之恋”,两人受到了大众的审判。母亲视她为家族的“耻辱”,外界讲她不检点。
在这种舆论的指责和压力下,她再次选择了自杀,但还是被发现得及时,捡回一条命。
经历过三次自杀,她感觉自己就像漂泊无依的帆船,不知自己要驶向哪里,更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目的地。
那一段时间,她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写作上,不出门也不与人社交。
她的成名作《窗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诞生的。
她将自己与老师的那段不被认可的爱情写进了这本书里,她向各大平台投稿。
大家始终觉得她的这部小说太过于大胆,并不认可,直到一个男人的出现,成了她的伯乐,也成了她感情的纠葛对象。
知三当三,成功上位
当时投了多家报社,可均被拒,她伤心的不只是自己的作品不被接受,更令她难过的是她与蒋仁那无疾而终的感情。
她快要心灰意冷的时候,皇冠杂志社联系了她,表示愿意出版她的这部小说,这让琼瑶喜出望外。
当时的皇冠也正处于风雨飘摇期,濒临倒闭,作为“当家人”的平鑫涛将“宝”全部押在了琼瑶的身上,作最后一搏。
事实证明,他押对了。
《窗外》大火,不仅让琼瑶一夜成名,也让皇冠“起死回生”。
可以说琼瑶与平鑫涛两人是互相成就。
琼瑶安心创作,平鑫涛则负责出版、宣传,后续拍成电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当然也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合作的深入,两人之间却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琼瑶再一次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平鑫涛不仅有妻子,还有三个孩子。
琼瑶早已陷入这段感情中无法自拔,她明知对方在有家庭的情况下还依然与之相处。
平鑫涛也将家庭抛之脑后。
两人像天雷勾动地火,谁也不能阻止他们在一起。
最终平鑫涛妻子林婉珍带着伤心离开了这个家,琼瑶成功上位,成了平鑫涛的妻子,也成为三个孩子的后妈。
第四次自杀的真相
琼瑶在创作方面确实非常有才华和天赋,但她“知三当三”的行为却令众人所不齿。
而婚后的生活,也并没有如琼瑶所幻想的那般幸福,因三个孩子将她视为破坏家庭的“元凶”,怎么可能会与她相处融洽?
琼瑶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都放在了皇冠和创作上,事业越做越大。
平鑫涛因身体原因,卧床,三个子女正式与琼瑶撕破脸。
是琼瑶不想让平鑫涛受太多罪,然而,三个子女则希望父亲能够接受插喉治疗。
最终琼瑶争不过,她选择了放弃,任由这三个子女去“折腾”。
2019年,平鑫涛去世,琼瑶靠着照片和回忆过日子。
没想到,一份遗嘱,让琼瑶看清了现实,原来她所追求的真爱,一直都是她自己以为的,这段感情对平鑫涛来说则更多的是算计和圈套。
早在2007年,平鑫涛就偷偷自己立下了遗嘱,他将自己的大部分遗产全部留给前妻、三个孩子及其后代。
而琼瑶却只得到了皇冠大楼前八分之一的空地。
“可园”别墅虽然最终归琼瑶所有,但那却是她自己出资购买的。
还回忆起,在平鑫涛在世时,二人就遗嘱问题讨论过,可平鑫涛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原来他背地里早就有了打算。
琼瑶才知道,自己就像一个笑话,她自以为二人深情的十四年,却在平鑫涛的眼里一文不值。
2024年12月4日,一代伟大的女作家自杀离世,最后以自己所写的《当雪花飘落》作为与平鑫涛感情的结束。
琼瑶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爱,可最终她还是被“以爱之名”的假象所蒙蔽,到头来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