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一部经典的城市发展教科书——《淄博工业简史·3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观后感
□岳长志
《淄博工业简史·3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以下简称《纪录片》)在淄博市融媒体中心各端口播出后,我追剧似地认真收看了每一集。《纪录片》以淄博近现代工业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产业门类为单元,融中共党史、工人运动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科技进步史、厂史矿史于一体,波澜壮阔,洋洋洒洒。30集,十数万言,整本淄博话,满屏正能量,生动地展现了淄博近现代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成就。
《纪录片》宏大细腻的叙事,真实生动,亲切感人;深刻理性的议论,有理有实,要言不繁。《纪录片》极大地丰富了淄博工业文化史料宝库,且扩大了淄博工业文明的认知边界。作品的整体结构、叙事方式,拍摄和写作的水准,亦彰显了编导的理论水平和艺术匠心。《纪录片》展现的工业智慧和力量,若干代淄博人的家国情怀,透于镜头,溢于言表,观后令人深省和激奋,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优秀作品。
用镜头记录历史,是最真实最生动最感人的。淄博近现代工业发展100多年,历经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领域覆盖30多个产业,上几千家企业,数百大类产品,其历史资料浩繁如烟,许多史料散落损毁,工业体制和形态不断变化,资料征集工作难度很大。摄制组以对历史的敬畏感和责任心,史海钩沉,多方搜集,去冗取精,好中选优,精心编辑,为淄博留下了珍贵的城市记忆,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从《纪录片》中,我们看到和加深理解了党和国家不同时期发展战略的淄博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确立,156项国家重大工业项目的落地建设,困难时期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四五”计划后期开始的大规模的地方工业建设,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些都在淄博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我们看到了淄博曾经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看到了更丰富、更珍贵的产业禀赋,包括在机械、电子、化工、医药、陶瓷等非金属材料多个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其中,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并应用于国家的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装备,应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配套项目。
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淄博的孟泰、赵梦桃、王进喜、郝建秀、倪志福和千千万万朴实勤劳的产业工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扬主人翁精神,实践《鞍钢宪法》,兢兢业业,艰苦奋斗,钻研技术,勇于创新,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建功立业。
我们也看到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舍家奔赴大西北、大西南、中原等艰苦地区,支援国家的三线国防科研和基础工业建设,吃苦受累,无怨无悔。更有十几万老国有企业的产业工人,在市场化改革的困难阶段,以无以比拟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化转型。在他们的身上,既镌刻着革命年代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也体现着新时代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和创造精神。他们,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淄博这座城市的脊梁,是最可亲可敬的人。每每看到想到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总有一种感动难以平复。这也许应是《纪录片》收到的最可贵的社会效果。
淄博在本质上是一座工业城市,现代工业文明是淄博的城市底色。《纪录片》从实践的层面,以工业史料为实例,为我们生动地诠释了工业文明的核心内涵,其中,尊重生产力,尊重科学技术,强调分工协作,突出效率意识,特别是市场条件下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系统利用,对我们今天学习借鉴工业文明的理念,科学地、理性地去认识和把握问题,指导城市管理和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社会大生产的核心理念是强调专业协作促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无疑是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基础。生产力在基层、在企业、在劳动者,全社会都要尊重基层、尊重群众、尊重企业,为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和增加人民福祉而工作。这也应该是初心使命在一个老工业城市的具体体现。
淄博一百多年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不仅创造了丰厚的工业物质基础,而且形成了深厚的工业文化积淀,留存了大量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纪录片》中展现的山东铝业、淄矿集团、齐鲁石化、新华制药、新华医疗、淄博瓷厂、博山电机、博山电厂、山东机器厂等企业或遗址,具有极为珍贵的文化价值。
工业文化包括在制度、精神层面形成的以民族工业发展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以自力更生为核心的艰苦奋斗精神,以追求卓越品质为目标的精工文化,以合作共赢为理念的分工协作意识,对我们今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和职业素养,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进而全面实现现代化,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支持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对此理解比较肤浅,甚至在思想上有排斥倾向,不少重点企业倒闭后历史资料散失,城市改造或企业改扩建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址遭受损毁,工业文化遗产从整体上缺乏法律和行政保护,对精神和制度方面的文化遗产也缺少研究。笔者曾在省有关会议上以提案形式反映过,亦得到多个省主管部门的积极回应。期望以《纪录片》制作播映为契机,多部门和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业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利用,把工业文明这道城市底色涂抹得更加靓丽、更加厚重。没有现代工业文明的弘扬和滋养,就没有真正的城市现代化。
感慨良多,文章苦短。借此致敬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淄博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感谢《纪录片》编导和摄制组付出的辛勤劳动!
(作者系淄博市政协原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