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叭叭啦》是由江湖人称“聪少”(程健聪)与新媒体编辑老狗“超哥”(胡利超)负责生产运营的一个自媒体账号。
今年8月,在广州海珠区石榴岗路天桥边,聪少(右)借了台电动车,跟超哥(左)做天桥坡度测试。
程健聪 日更第100天了,我们后面该怎么搞?
胡利超 说实话,我大多数情况思路不是很清楚,但新闻媒体的身份确实可以用好。
7月21日22点31分,江南西附近的一家小酒馆开始变热闹,我们坐在吧台上,看着电视正在重播温网女单中国选手王欣瑜的首轮比赛。“超哥,今天是我们日更的第100天了。后面我们该怎么搞?”聪少提问的语气跟过去100多天没有什么变化,“反正我们只要做‘电鸡’相关的话题,不管是支持争路权还是普通市民反对,数据流量都不错。”
当录完《超能叭叭啦》的最后一条视频“坚持日更100天”时,我们都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自媒体”这碗饭,果然没有这么容易就吃得着。屏幕上的粉丝数停在1564,不算多,却像刚抽出几片叶子的新芽,这就是《超能叭叭啦》——从动态新闻转型后种下的第一颗种子。
转型
动态新闻行不通了 选择做“民生”与“评论”
《超能叭叭啦》的诞生,带着点“逼上梁山”的意思——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年被称为“动态”的中短视频新闻,但我们也察觉到这个模式变得越来越陈旧,受众与我们越来越远,“老套路已经行不通了”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选择了“民生”与“评论”作为关键词,和超哥一拍即合,开始了我们IP创设工作。
于是我们扛着设备扎进了烟火气最浓的市场。超哥举着白菜聊“AI”,蹲在水产摊前聊“直播间情绪诈骗”,镜头里全是活色生香的市井气息。但数据很诚实:这一系列的视频,粉丝数量寥寥无几,播放量几乎没有突破2000的,评论区里最多留言是“背景音太吵听不清”。
市场环境复杂人来人往,使我们难以把控拍摄节奏;不同摊位的灯光不同,导致画面的亮度难以统一……转型的压力像块石头压在心里——这条路走不通,就必须立刻换方向,没有犹豫的余地。
尝试
套用“回答我”网梗 没想到有了首条爆款
我们开始尝试第二种内容生产方式。这次我和他共同走到屏幕前。我们还是会选择一些偏生活化的场景,但也会考虑到实际拍摄的可行性。这次,我们在公交车站牌前聊着“消费提振方案”,在居民楼下谈论“开盒”,还一起去地王广场打卡了“谷子集市”,聊“谷子经济”。账号也终于开始陆续出现粉丝增长。
3月中旬,当时有一个很火的网络梗“回答我”,恰逢广州开始了电动车专项整治行动,我和超哥便以此为主题,套用着“回答我”的网梗拍摄了一条视频,没想到成为了账号注册以来的第一条爆款——接近3万人次的观看,一下就为我们带来了上百个粉丝,比此前所有视频带来的粉丝还多。
爆款视频的出现,一方面为我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一方面也敲响了一次“警钟”。
我们意识到,以我们现在的更新频率和生产效率,是无法从自媒体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我们急需找到一个可以源源不断加速生产的办法。于是,我们开始做短平快的评论,并努力保持日更。由此,我们开始了“坚持日更一百天”的系列视频。
思考
想做“街采+评论” 年轻人爱“共鸣”
从此刻开始,我们盯着热搜,筛选出那些“大家都有疑问或情绪,但没人说透”的事。
在做《超能叭叭啦》之前,我总觉得新闻评论是“严肃的”“理性的”。但这100天让我明白,评论也可以有温度。最开始面对镜头,我紧张到忘词,说话像背书。超哥就把稿子改成“聊天记录”,让我对着他讲。慢慢地,我学会了在镜头前挑眉、摊手,甚至偶尔自嘲——有次聊“年轻人躺平”,我笑着说“其实我也想过摸鱼,但看到大家还在为生活努力,就觉得得把这些事说出来”。这种“不装”的风格,反而让更多人愿意听。
现在打开手机,到处都是观点,但真正“有用”的评论反而少见。我觉得《超能叭叭啦》的意义,就是在嘈杂的舆论里,做一个“说真话、讲真事”的本地声音。要做出特色,就得“贴着地面走”。本地账号的优势,就是离老百姓近。
未来,我们想尝试“街采+评论”的形式,让更多普通人对着镜头说出自己的看法;也想做“系列评论”,比如跟着一条地铁线,聊聊它开通后给沿线居民带来的变化。
至于怎么抓住年轻人,我们发现他们不爱听“说教”,但爱听“共鸣”。比如聊“职场内卷”,我们不说“年轻人要奋斗”,而是说“其实老板也该看看,员工不是机器”。下次想试试用vlog的形式,边吃路边摊边聊“年轻人的夜生活”,说不定更对味。
焦虑
养号阶段数据反馈很骨感
在账号建立之后的养号阶段,我们设想是在菜市场的环境里借助轻互动、生活气,以买菜这个行为把职业发展、网络乱象、生活吐槽相关的话题发散,但是账号数据的反馈很骨感,好一点的数据仅是播放勉强过千,评论互动基本为0。
怎么才能吃上自媒体的流量饭?我们找了一批媒体人说话题类的账号作为参考。没有颜值的民生记者在自媒体上该有的样子:杜绝说教式的观点输出,说点连爸妈也能听懂的新闻话题,关注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多点共情多点唠嗑。
坚持日更,这种操作是短视频平台上常见的一种起号套路,拆解对标账号的内容生产逻辑、平台运营的套路,再结合自身内容创作风格进行生产,解析平台算法对活跃账号的偏爱机制,提升领域专注度识别,平台系统对稳定生产账号的实现流量倾斜,这个过程也是我们的“平台认知训练”,而非单纯流量焦虑与博弈。
尽管嘴上说不焦虑,但是在日更的过程中,已经养成了在早晚这两个时间段看账号数据和评论区的习惯,不管是来自对于内容的建议还是一些不友善的声音,我们都会关注。哪些进入1万、10万甚至100万播放量的流量池,哪些网友的评论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基于互动数据:4条100万+播放,11条10万+播放,我们也初步摸清了《超能叭叭啦》的用户画像是20-30岁年龄段的普通工薪阶层,以男性为主。
探索
以城市微观察角度再出发
小酒馆依然人声嘈杂,手里来回摩挲酒杯。我的看法是:日更100天算是经过了一个阶段,但是总觉得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复盘,我们可以用哪些套路,是不是从话题评说这个角度转向民生实事。
在日更100天之后,我们以城市微观察的角度开始尝试,从广州奇异天桥为切入点,首期回访过往直播中关注的站西超高天桥,随后根据网友的线索分别测评了岗顶地铁口天桥、中山大道科韵路天桥、黄埔大道员村四横路天桥,每期视频都有许多不同区域的市民留言求测他们附近的奇异天桥,呼声比较高的有江海大道天桥、猎德天桥、新市墟天桥等,我们也尝试邀约关注广州天桥的人大代表、专家深度畅聊天桥的城市规划背景,现有天桥的改造以及无障碍建设。
但是流量这碗饭还没吃上热乎,网友的情绪化反应也超乎预期。我们在“湖南株洲农行5万块卡死救命钱”这个热点事件,以“流程是死的,银行的流程是冷的”进行评说,尽管单条视频点赞超1.5万,播放量近160万,但是聪少在后台私信收到了网友的“开盒威胁”。
跟聪少的聊天还在继续,“说实话,如果硬让我说怎么搞,我大多数情况思路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新闻媒体的身份确实可以用好。”
停更一周,我们重新换了账号的背景图,修改了账号简介:转型路上的媒体从业者、说点大家关心的身边事、在自媒体路上小步快跑。
8月初的一周,海珠凤凰新村疑似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当天下午跟聪少去凤凰新村走了一圈,闻到了灭蚊消杀的气味,向街道工作人员求证当日确实有一例,已组织集中消杀。我们也迅速开始自拍口播模式,当晚这条视频在视频号收获近万转发。广东多地暴雨,跟聪少商量关注暴雨还是继续做天桥,“我们优先看看哪些地方水浸吧”。
文/图:南都记者 胡利超 程健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