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影片主要画面由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拍摄,主要讲述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的故事。”

前天晚上,小巴走进电影院,观看了一部颇为奇特的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这是首部挂中央电视台总台电影台标并登陆全国院线的电影,已于9月5日正式在全国上映。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上述文字便是本片的一句话介绍。

说起“太空”类的电影,我们或许早已经电脑特效和剧本冲突制造出的叙事想象:宏大、深邃、恐怖、充满敌我矛盾。但《窗外是蓝星》则带给我们一种未加滤镜的太空真实记录。

许多中国人小时候曾梦想过当宇航员,而看完这部90分钟的电影后,我们对了解宇航员的生活更为立体了。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8K“太空vlog

跟那些刻意戏剧化的传统科幻大片所制造出“宇宙奇观”不同,《窗外是蓝星》把镜头交给了真正生活在那里的宇航员:每一次肢体的翻转、窗外的每一次凝视、工作与休息的切换、与地面家人的沟通,都由非剧本的真实体验驱动。

当镜头停在一袋漂浮的食物、一件在空中轻轻翻转的工具,春节时也要贴春联、吃饺子,这些就是太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观众与宇航员的距离因此被缩短,我们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新世界,也通过他们的吃饭、洗漱去感受失重的质感。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窗外是蓝星》剧照

影片也没有高强度的反转和人物弧光,没有剧烈的故事,也不营造悬念,就是一组组生活化片段的高清素材的堆叠码放:宇航员上班打螺丝、休息、吃饭、偶尔看看窗外。王亚平跟家人通话时,还询问孩子的学习进度,嘱咐孩子别忘了写作业。

这些微观的个人生活叙事,很容易就抓住了观影者的情绪。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是8.6分。也许,很多网友们是被这样的生活化镜头所打动。

不过,这样的生活也不全是亢奋的。

翟志刚在这次太空任务结束后,曾对央视记者说,“唯一能看到的人迹,是民航飞机飞过时的尾迹、拉出的白烟。时间长了心里会嘀咕,离地球这么远,还能不能安全地回去?越琢磨,觉得越孤独。”

在与地面视频连线时,他特意让人把镜头转向窗外,“哪怕看到有个拖拉机开过去了,都是那么惊喜和亲切。”

当宇航员结束了183天的任务,平安返回东风着陆场后,他们带回了400分钟的素材。

摄制组们读取储存卡,看到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颗蔚蓝的星球正在转动。那是一种无需语言的震撼。宇航员交付的素材令人惊喜,他们拍出来的,正是导演期待的那个味道。

这个味道,就是人味儿——中国人怎么在太空里过日子。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窗外是蓝星》剧照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电影业最神奇的剧组

自拍摄计划开始,影片就面临着一系列在地球上都很难想象得到的挑战。

比如说,什么样的摄影设备能适应空间站的工作环境?宇航员当摄影师,专业吗?导演该怎么跟摄影师沟通呢?

影片制作方最开始就打算采用8K超高清摄像机拍摄,其目的是为了国家保存一批超高质量的影像。但是8K摄像机想上太空,就得考虑很多问题:火箭发射时的剧烈震动可能让精密零件散架,电力供应必须符合航天标准,机器在运行中不能产生异味,不能干扰空间站的任何科研仪器……

摄制团队、影视设备机构联合航天技术专家,开始了漫长而细致的改造之路。经过半年的拆解、调试、替换零件,四台摄像机被集成压缩至仅三个货包大小。摄像机进入货运飞船等待发射期间,因为货包有轻微的气味不符合标准,又得联系厂家重新定制包装。新货包完成后,又快马加鞭,一路疾驰,终于在发射前的最后一刻,登上了火箭。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太空摄影机

导演在三位宇航员出发前,拥有一次时长只有2小时的沟通机会。导演既要教会宇航员如何使用摄影机,又要教会他们如何像电影人一样去拍摄有意境的画面。

这是导演与“摄影师们”的唯一一次见面,自此,双方的联系就只能通过地控中心。

团队通过邮件,将拍摄的要求、灵感、计划发给宇航员。运到空间站的储存卡共40张,每张1TB的内存,但1TB容量仅能录制十余分钟画面,所以导演也会叮嘱摄影师“精打细算”,每场戏限时开机,重要镜头按卡分配,拍摄一旦开始就必须精准执行,容不得反复尝试。

这大概是电影业里最神奇的剧组:导演在地球上,摄影师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人造卫星空间站上,沟通机会有限、摄影机的内存也有限。导演自己还调侃:“我是唯一一个要通过电视新闻看我的剧组什么时候工作的一个导演。”

其实,导演也害怕繁重的科研任务挤压宇航员的拍摄时间,最终难以积累足够的素材。这份忐忑,直到春节时他在新闻画面中认出舱壁上的摄影机才得以平息。导演知道,《窗外是蓝星》的拍摄已经开始了。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当艺术的想象力在太空展开

当然,这部电影并非只是一部8K画质的个人化影像日记,它背后带有明显的“国家叙事”的影子。

理解它并非难事,它符合影片诞生的背景。《窗外是蓝星》不仅是电影,更是国家航天成就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掰着指头数一数:将宇航员送上宇宙的国家有几个?建造空间站的国家又有几个呢?

这部电影的背后,是航天工业的沉重基石:大推力火箭的可靠性、生命保障系统的完善,以及安全返回的可行性。只有当这些近乎“不可能”的难题被逐一破解,艺术的想象力才得以在太空展开。就像远古人类,先要填饱肚子、搭起庇护所,才有心情在岩壁上画下第一道线条。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平安返回

在微观经验与宏大叙事之间,影片找到了平衡:既承担了以个体为尺度的情感表述,也是一次毫不客气的技术能力展示。

在某种程度上,《窗外是蓝星》更像是个新起点。

它让中国电影在技术与视野上迈出了一步,让观众在影院里第一次直面宇宙的真实。它的价值,未必体现在票房数字上,而是在于未来某一天,更多人习惯了太空的影像时,我们会回想起它:原来,那是第一部让我们从太空看见地球的真实电影,那是中国电影的首次太空实拍。

它的神奇,或许就在这里。

电影中,王亚平给女儿的一段留言,最是动人,我们也分享给大家:

亲爱的女儿,很抱歉此时此刻妈妈正在很远的地方工作,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从来没有分别过这么长时间。但是我知道,你总有一天会长大,会懂得妈妈正在做的工作。我们人类终有一天要离开地球,就像你有一天也会独立去生活一样,这两件事都需要勇气。 “妈妈曾经答应过你,给你摘一颗星星回来。翟叔叔和叶叔叔也很好奇,妈妈会给你带一颗什么样的星星呢?现在妈妈告诉你,只要你抬起头看看漫天的繁星,其中有一颗最亮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我会从你的目光中飞过,妈妈会变成一颗星星,陪伴着你。

欢迎你有时间,走进影院,与我们一起,共同见证这一特殊时刻。

中国首部8K“太空vlog”:神舟十三号宇航员和他们窗外的蓝星

本篇作者 | 马泪泪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