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一部电影若没有台词会是什么样子。毕竟像 “干嘛这么严肃?”“尽管放马过来!” 这类经典台词,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通常来说,角色对话越多,出现精彩台词的可能性也越大。但有几部悬疑惊悚片却反其道而行之,用极少的台词就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其实在这类电影中, filmmaking(电影制作)的其他所有环节都被刻意强化,使得台词的稀缺性几乎让人察觉不到。
如今的观众可能会觉得 “角色惜字如金” 的设定有些奇怪,但在 20 世纪初,无对白电影曾被视作高雅的艺术形式。当时的默片地位崇高,以至于有声电影(“talkies”)问世时,许多欧洲和亚洲导演都表示反对 —— 他们担心过分关注有声对话会破坏电影独特的美学价值。或许他们是对的。下面这些惊悚片就证明了:台词越少,电影反而可能越出色。难道现在该让电影创作 “逆向而行” 了?
10. 《虎口拔牙》(The Driver,1978)
导演沃尔特・希尔在《亡命驾驶》中没有给任何角色起名字,片中人物皆以职业或鲜明特征相称。主角(瑞安・奥尼尔 饰)人称 “车手”,是一名 getaway driver(亡命车手),恪守着严格的职业准则。凭借缜密的心思,他从未失手被捕。不久后,“警探”(布鲁斯・邓恩 饰)开始对他展开追捕,尽管警方的追查已经侵扰到 “车手” 的秘密生活,他却誓不罢休。这场猫鼠游戏最终会走向何方?
如罪犯般难以捉摸
影片毫不避讳地展现了犯罪行为的冷酷无情,这部扣人心弦、几乎全程无台词的惊悚片告诉我们:追捕罪犯的生活,或许和犯罪本身一样具有腐蚀性。《亡命驾驶》风格紧张、质感粗粝,并非一部画面唯美的电影,但故事却极具真实感,冲击力十足。最值得一提的是布鲁斯・邓恩的表演 —— 他在片中的表现堪称精彩。希尔在接受《帝国》杂志采访时提到,他力排众议选择邓恩,而非制片方最初选定的罗伯特・米彻姆,原因是他需要一位 “能靠魅力弥补台词稀缺” 的演员。显然,邓恩完美完成了这项任务。
9. 《美国人》(The American,2010)
在意大利蒙特城堡的居民眼中,杰克(乔治・克鲁尼 饰)只是个普通的美国人。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杰克其实是一名刺客,内心被挥之不去的暴力执念所困。他来到这里本是为了躲藏,可谁都清楚,这种伪装撑不了多久 —— 尤其是在他结识了当地神父、还与一名应召女郎产生感情之后。他最终会被迫再次逃亡吗?《美国人》的结局或许会出乎你的意料。
静谧之中,尽显美感
蒙特城堡、卡斯泰尔韦基奥卡尔维西奥、苏尔莫纳、厄斯特松德、卡拉肖和坎波因佩拉托,这些地方都是世界知名的美景。在这样的地方取景,自然会希望观众多沉浸于环境之中,而非专注于角色对话 —— 荷兰导演安东・寇班在这部细腻入微的电影中,正是采用了这样的创作思路。克鲁尼在这个极具挑战性的角色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演技,遗憾的是,他并未因此获得多项奖项提名。只要你不介意看到一个 “非道德形象” 的克鲁尼,这部电影要是错过了实在可惜。
8. 《死囚越狱》(A Man Escaped,1956)
影片改编自法国抵抗运动战士安德烈・德维尼的自传 —— 二战期间,德维尼被德军关押在蒙吕克监狱。《死囚越狱》讲述了囚犯方丹(弗朗索瓦・莱特里尔 饰)被纳粹俘虏后,策划越狱的故事。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现方丹的行动:他用日常物品制作工具,摸清监狱的作息规律。
耐心终有回报
《死囚越狱》(又名《风吹向何方》)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监狱题材电影之一。罗伯特・布列松执导的这部作品,剧本简洁而精妙,时而令人心碎,时而扣人心弦,时而又带来震撼。莱昂斯 - 亨利・布雷尔掌镜的黑白摄影画面清晰锐利,极大地提升了影片质感。导演还成功引导全体演员交出了精彩的表演,这份功劳同样值得称道。
7. 《皮囊之下》(Under the Skin,2013)
在《皮囊之下》中,苏格兰的淳朴男性们眼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无名女子是他们见过最美的女人。但他们不知道,这个女人其实是外星捕食者,借人类躯体伪装自己,将追求者诱入超现实的虚空之中取食。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产生了良知。她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吗?
“黑寡妇” 之前的 “黑寡妇”
我们都喜欢听斯嘉丽・约翰逊说话,但《皮囊之下》证明:沉默的她更具威慑力。影片没有依赖台词,而是巧妙运用音效和超现实画面,让观众在感到寒意的同时,又深深被剧情吸引。在大多数电影中,外星人都被塑造成丑陋的形象,而这部影片却塑造了一个美艳的外星捕食者,堪称一大亮点。剧情节奏缓慢,但你绝不会感到无聊 —— 相反,看着越来越多男性毫不犹豫地落入外星人的陷阱,你会越发替他们担忧。
6. 《决斗》(Duel,1971)
《决斗》开场的几分钟里,一切都显得平静如常:中年电子销售员戴维・曼(丹尼斯・韦弗 饰)开着普利茅斯勇士轿车,行驶在莫哈韦沙漠中,准备去谈一笔生意。可没过多久,一辆锈迹斑斑的彼得 bilt 281 油罐车开始对他进行骚扰。油罐车司机到底想干什么?他的动机始终不明,而且对戴维的骚扰从未停止,两人在公路上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紧张对峙。
看不见的反派,更让人毛骨悚然
《横冲直撞大逃亡》已经足够精彩,但 1971 年作为 ABC《每周电影》系列在电视上首播的《决斗》,无疑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最简单直白的作品。不过,简单的剧情并未让它失色 —— 如今,它依然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公路惊悚片,讲述了 “霸凌” 这一令人不安且永恒存在的现象。主角的台词不足 20 句,而这种有限的对话,让整部影片始终保持着尖锐、令人不安的氛围。
5. 《无声言证》(Mute Witness,1995)
《无声言证》的主角是比利・休斯(玛丽娜・苏迪娜 饰),她是一名美国特效化妆师,天生不能说话,正在莫斯科的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剧组工作。一天晚上,她返回片场取一件设备,却意外目睹了一部虐杀电影(snuff movie)的拍摄过程 —— 片中女演员最终被刺身亡。剧组人员知道比利看到了真相,开始对她展开追杀。
玛丽娜・苏迪娜的巅峰演技
由于台词极少,玛丽娜・苏迪娜那张时而平静、时而露出细纹的脸,成了观众感知她情绪的窗口 —— 影片也借此展现了 “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 的无奈。反派们特有的傲慢与兴奋,会让任何有良知的人感到愤怒,但更让人揪心的是:比利该如何摆脱这场危机,为受害者讨回公道?著名演员亚历克・吉尼斯在片中客串出演,有趣的是,他并未为这次客串收取任何报酬。
4. 《一切尽失》(All Is Lost,2013)
罗伯特・雷德福在《一切尽失》中饰演一名独自航行的水手 —— 他的船与一个货运集装箱相撞后开始进水,他醒来时才发现险情。船上的无线电和导航设备全部失灵,他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求生。但这一切谈何容易,尤其是在一场狂风暴雨持续肆虐的情况下。
聆听大海的残酷声响
尽管影片时长 105 分钟,但《一切尽失》全片只有 51 个英文单词,而且大多是主角的喃喃自语和咒骂。这部电影的成功,离不开雷德福惊人的表演,以及配乐和音效剪辑的加持 —— 这几个部门均获得了奥斯卡和金球奖提名。导演 J・C・钱德尔让观众始终为主角的命运揪心,这份功力也值得称赞。影片的叙事结构极为巧妙,观众几乎无法预判:这位水手最终会活下来,还是坠入汹涌的大海?
3. 《独行杀手》(Le Samouraï,1967)
《独行杀手》中,杀手杰夫・科斯特洛(阿兰・德龙 饰)在完成一次暗杀任务后被几人目击。尽管他成功逃脱了警方的追捕,但雇佣他的人却因担心事情败露而背叛了他。杰夫怒火中烧,一方面开始追查背叛自己的人,另一方面又要竭力避开警方的追查。
法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阿兰・德龙是法国影坛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他在这部节奏明快的犯罪惊悚片中留下了不少经典台词(比如那句不朽的 “我从不失手…… 从未真正失手过”),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 “行动派”,而非 “话痨”。弗朗索瓦・佩里埃饰演的警察同样魅力十足,但娜塔莉・德龙的表现更胜一筹 —— 她周旋在一群面露欲色的角色和精彩的小配角之间,像一个风情万种的美人般穿梭于银幕之上。
2. 《亡命驾驶》(Drive,2011)
瑞恩・高斯林在《亡命驾驶》中饰演一名无名的好莱坞特技演员兼机械师 —— 他顽强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同时还兼职做亡命车手。当他爱上邻居艾琳(凯瑞・穆里根 饰)、并对她的儿子产生好感后,他原本恪守的行为准则开始动摇。艾琳的丈夫斯坦德(奥斯卡・伊萨克 饰)经济拮据,他与主角联手策划了一场抢劫 —— 这场抢劫的结果,将对所有人的命运产生巨大影响。
瑞恩・高斯林的巅峰表演之一
这类故事的结局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导演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明智地将重点放在了 “人性” 上,展现了那些深陷犯罪生活的人,其命运如何被 “机缘” 与 “时机” 左右。影片一步步展现出 “丈夫与情人的迟来相遇” 如何发展、矛盾如何逐渐显现,而这一切都几乎没有借助台词。高斯林和穆里根之间的化学反应十分自然(前者每次说话通常不超过三个字),奥斯卡・伊萨克也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色。
1. 《步步惊魂》(Point Blank,1967)
《步步惊魂》是第一部在阿尔卡特拉斯岛取景的电影,但它并非监狱题材。影片改编自唐纳德・韦斯特莱克 1963 年的硬汉派犯罪小说《猎人》,讲述了两名劫匪的反目故事:他们在这座如今已废弃的臭名昭著的监狱 grounds(区域)内抢劫了一名信使,随后其中一人开枪打伤另一人,将其弃之不顾 —— 但被抛弃者却活了下来。愤怒之下,他开始追查昔日的同伙。
视觉与主题的双重杰作
李・马文饰演这位冷静果决、遭遇背叛的小偷再合适不过,约翰・弗农饰演的背叛者也十分出彩,安吉・迪金森则完美诠释了主角的小姨子。影片的台词大多零散而隐晦,这迫使观众更深入地思考剧情,从而更投入其中。此外,影片选择用黑白画面拍摄多个场景,极大地强化了故事的忧郁氛围。马丁・斯科塞斯曾将其列为自己最爱的犯罪惊悚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