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文 | 宇宙

来源 | 看电视

流量人设不断翻车的娱乐圈,“会做饭”意外成了一个稳妥又讨喜的标签。

厨子人设不张扬、不高冷,能在一盘盘家常菜里展现烟火气与真实感,无论是综艺里的温情场景,还是自媒体平台接地气的厨艺片段,“内娱厨子”似乎正在成为一种吸粉和出圈都快的存在。

综艺节目里,谢霆锋黄磊、张亮、贾冰等人的烧菜场景被切片二次传播,既增加了节目烟火气,也让明星们获得了新的记忆点和流量切口。

社媒端,厨艺更是许多艺人和达人的“第二舞台”。姜妍小红书账号以做饭分享为主,粉丝数已破500w;同样的还有演员宋涵宇,以“男演员的晚餐就吃这”为题的数篇分享吸引了不少“做饭粉”;再加上罗拉等博主因厨艺走红,逐渐走进综艺和广告合作,也积累起一定的大众认知度。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娱乐产业的放大镜下,“会做饭”是一个包容且有吸引力的光环,一边承担着综艺内容叙事功能,一边渗入到各垂类内容中:美食综艺、旅行综艺、恋综、朋综……几乎所有类型的节目都能用一个做饭场景制造话题和温度。

厨艺标签更日常、更耐看,也更能穿透娱乐与生活的边界。

毕竟,谁会不喜欢做饭好吃的人呢?

标签演化

“吃货”到“厨子”

一个艺人在镜头前吃得津津有味,可以轻松制造亲近感与真实感——在影视制作的台前幕后,“人设”既是内容叙事的抓手,也是明星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连接点。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早些年间,明星“吃货人设”屡见不鲜,但随着综艺市场的迭代、观众趣味的转变,这一人设逐渐暴露出与审美诉求相悖的地方。

一方面,影视综中频繁出现假吃、夸大形容食量等现象,让观众开始产生怀疑甚至反感;另一方面,“既要满足娱乐效果,又要保持生活质感”的平衡很难拿捏,过度消费吃的场面容易显得单薄和虚假。

久而久之,单纯的“吃货”形象难以再提供新鲜感和情感连接,反而引发审美疲劳与质疑。

近年来,综艺垂类更细分,观众对屏内“活人感”的需求增加,也希望看到切实、接地气的人物“AB面”……这些因素助推着“艺人厨子”成为新的吸睛密码。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作为人类生活“衣食住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美食与厨艺在综艺里拥有极强的适配度和包容性。

无论是群体类慢综《向往的生活》《五十公里桃花坞》,还是户外综艺《一起露营吧》《现在就出发》,或是好友综《快乐再出发》《快乐的大人》等节目里,都有不少烹饪相关的场面。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就拿贾冰来说,自己做饭不需要别人帮忙,节奏口味都控制得很️好,节目里还不乏“捧场王”如沈腾、黄明昊等连吃几碗饭不停夸赞,王安宇直言“谢谢冰哥,让我吃到了最好吃的东北菜。”

他在节目里做的铁锅炖、新疆炒米粉等菜都属于大众接受度很高的食物,还引发不少网络菜谱直接用“跟着贾冰做XX”为题。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相比单纯吃饭,做饭更有操作性和观赏性:切菜、调味、火候的拿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表演而做饭的过程也往往伴随了更多的互动和情绪传递。

比如姜妍小红书一边唠嗑一边做饭,自然带有一种烟火气的亲切感。家常菜谱可复刻性高,她的评论区有不少粉丝会跟做之后“交作业”,这种互动让厨艺内容不仅是单向输出,更变成了共创的生活体验。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厨艺好的特质也为她带来了更多综艺机会,比如《中餐厅9》《毛雪汪》中都有她的身影,更有芒果TV围绕姜妍的定制档节目《姜姜好》以流动后备箱摆摊的形式为切入,目前节目第二季已经官宣。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厨房里炊烟袅袅、锅碗碰撞,嘉宾聊天自然亲切,观众也能感受到一种生活化的陪伴感。如果说吃对应满足,做饭则意味着创造:不只是对食物的欲望展示,还有能力、手艺、情感表达的综合呈现。

观众的情绪投资背后

求真,求氛围

“黄磊做饭到底好不好吃?”

如果要盘点2024娱乐大事件,网友在下半年对“毒豆角”的考古和传梗必须榜上有名。

凑热闹的观众们用尽“娱乐圈人脉”对黄磊做饭话题展现好奇心,出现在张大大直播间、papi酱嘉宾视频……也折射出观众对屏内“艺人厨子”的核心关切:菜究竟是真好吃,还是节目效果?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又或是当“邪恶栀子花”这样的梗出现时,大家的关注焦点其实已经发生偏移,玩梗、模仿卷动的大范围传播更多倾向于找互动乐子、热点流量,大众注意力已经远超食物本身。

综艺节目里,即使是没有突出高超厨艺的片段也同样能撑起一定笑点,比如《快乐的大人》中,吴宇恒做“番茄刺身”,沈月被王敬轩拉回厨房硬夸的场景被二创说“最好笑的做饭综艺”。

第二季中,徐志胜按厨艺给大家分层级为“手心、手背”和“脚心、脚背”等一系列片段也成为节目搞笑高光之一。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换句话说,综艺里的一盘菜既能带来关于味觉的情绪感受,也能转化为全民话题。社交媒体的讨论进一步放大了大家求真与共鸣的氛围,而真诚与烟火气,是让观众愿意反复咀嚼的看点。

近期播出的《一饭封神》由谢霆锋及几位大厨宗师坐镇评委,表现厨房里的专注与创意,节目播出后的反响还可以,也证明了观众对于“硬核厨艺类综艺”的接受度正不断提高——除了明星做饭的生活化片段,大家也愿意追随更专业的、带有竞技和标准的美食内容。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某种程度上,“内娱厨子”也可以映射出生活方式,菜肴原材料常见、处理方式简单,但体现的是一种热爱生活,或是追求健康的态度。

比如关晓彤的减肥餐往往都会有很多人模仿跟做,成为大众减脂餐单的参考;辰亦儒小红书主页有近一半的内容都是食谱分享,他主打的也是低脂抗炎等风格,也正好契合当下很多人对于轻养生、功能性饮食的需求。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谢霆锋“锋味派”账号会结合产品、艺人动态进行一些食谱分享,也有靠厨艺闯出自媒体风格如演员宋涵宇,自从主更做饭视频之后,他的内容点赞数持续增长中。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美食与厨艺既承载着观众的情绪投射,也为艺人提供了一条更稳妥、更长效的人设路径。

“厨子标签”正在逐渐延伸为可供观众借鉴、复刻的日常范本,与大众生活发生紧密勾连。

“民以食为天”

锅碗瓢盆折射商业价值

过去几年,明星跨界做餐饮几乎成了一股风潮:火锅店、烤肉店遍地开花,一度成为粉丝打卡的热门地标。但热度之下,许多店面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明星效应之外,经营管理难题暴露,不少明星餐饮品牌陆续闭店。

与实体经营不同,影视综里的厨艺体现是碎片化的,但艺人的厨艺与饮食分享也可能逐渐沉淀为可持续的人设资产,不仅能转化为内容热度,更能外溢至健康食品、厨房家电、定制餐饮等消费场景。

2014年,围绕谢霆锋定制的明星美食真人秀《12道锋味》在浙江卫视开播,节目更新三季,去到国内外多地,也邀请到不少明星飞行嘉宾的加盟。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2016年谢霆锋创立品牌锋味,推出月饼、曲奇、拌面等产品,旗下产品爆汁烤肠曾创下4年卖出15亿的成绩。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2015年,黄磊创办的生活方式品牌“黄小厨”,主要在微博微信平台做内容分享,2016年《黄小厨的春夏秋冬》两季节目前后上线,是国内首档网络周播“美食+生活方式”类脱口秀,一直到现在,“黄小厨”依然活跃于线下市集等场景中。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好厨子离不开好食客,比如潘玮柏作为“爱吃”艺人的代表,被很多网友称为“天生吃播圣体”,曾参加《听说很好吃4》时贡献出不少看点。

近期,他作为嘉宾加盟美食竞技类综艺《炙热游戏:百厨大战》,不少粉丝追综诉求中便有“看潘玮柏炫饭”。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真诚的表达都是关键。

会做饭、爱吃的人同样能够形成稳定的话题流量和商业植入点,他们的内容既可以是短视频、图文,也可以通过直播带货、餐饮联名或定制产品落地,将屏内的个性特点延伸到现实消费场景,既维持人物认同感,又创造可量化的经济价值。

可看、求真、见“活人”:「内娱厨子」因何而讨喜?

换句话说,“内娱厨子”、“内娱食客”不仅承载着一种娱乐现象,也映射了内容创作与商业化的新逻辑:真实、可操作、易互动的人设,能够在碎片化内容和粉丝经济中持续发酵。

从锅碗瓢盆里的生活烟火,到社交媒体的互动分享,或是实体产品和品牌合作,既满足了观众对生活感、情绪共鸣的需求,也为艺人提供了稳定的内容输出和商业延展空间。

在精致、被高度打磨的娱乐圈里,屏幕上的明星往往看起来光鲜而疏离,而“内娱厨子”或相关美食内容,以食物和烟火生活一点点拉近屏内外的距离。

当观众在节目cut、二创视频、社媒分享中流连时,大家真正的诉求其实也不只是菜本身,而是“见活人”——看到真实、有温度、可亲近的人,而非标签化的单薄人设或流量符号。

主编:罗姣姣

文:宇宙

排版: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