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鱼叔十分期待的电影上线了。
年初,它横扫香港金像奖7项提名,是年度最高分港片。
最重要的是,电影捧出了一位90花影后——钟雪莹。
她击败了张艾嘉、吴君如、欧嘉雯这样的演技派前辈。
很快,钟雪莹又提名金像奖影后。
虽然惜败,但演技几乎没有争议。
对比内娱各种「90花」大战,不说赢麻至少吊打。
就像鱼叔最近刷到的「内娱90新四小流量花」名单,看完沉默。
曾经坊间流传的「内娱90花番位图」,也不如不排。
观众早已哀其不幸,盼其发力。
既然如此,不如一起来学习学习。
看看怎么离了内娱,处处是小花影后。
值得羡慕的,大概远不止一座奖杯——
《看我今天怎么说》
这是一部讲述听障群体的作品。
但在说电影前,鱼叔觉得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钟雪莹这个演员。
对于不关注港片的人来说,这个名字确实有些陌生。
但作为一个目前冲劲最猛、飞升最快的年轻香港演员,很难不提到她。
钟雪莹2017年入行影视圈,前几部作品都是镶边的小角色。
港剧《香港爱情故事》
2020年辞去电台工作后,她开始正儿八经专注表演。
无论角色大小和作品形式,有就上手参与:
女鬼、拽T、校园霸凌受害者、殡葬行业人员......
2021年,她参演《杀出个黄昏》。
饰演一个本欲寻死,却意外被自己买凶杀手所救的少女。
凭借其中的表演,同时提名了金像奖最佳新人和最佳女配。
然后,正式开挂。
2023年,凭《填词L》中追逐成为粤语歌填词人的罗颖诗一角。
钟雪莹同时提名了金像、金马影后。
2024年,便是《看我今年怎么说》的聋人角色方素恩。
众望所归,拿下影后奖杯。
不到4年,做到了行业顶尖。
那么,这位90后影后的演技到底强在哪?
其实答案就在这部电影里:
无论什么样的角色,演员都能处理得自然、准确、克制。
听起来简单,但做到却要费极大的功夫。
片中,女主角方素恩经历特殊。
儿时因为一次高烧,早早丧失听力。
她六岁就装上了人工耳蜗。
之后的日子,用双倍的努力学习发音和说话,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还成为人工耳蜗大使,号召更多聋人靠科技改变人生。
看似是一则超强励志故事,但生活细节却暴露了素恩的真实状态。
比如,人工耳蜗并不能如宣传那样让聋人与健听人无异。
它只能将听力恢复至七、八分。
音量起伏,音质中还有一股电流造成的金属颗粒感。
如果距离远一些,效果会更差。
类似这个效果:
所以素恩的听,总是很用力。
因为聚精会神,于是不自觉就会面容僵硬、眉头紧皱、神情紧绷。
有时还不得不维持傻笑假装听到,掩饰迷茫和尴尬。
这一切,都需要演员精准掌控面部微表情。
另外,素恩说话的语调也会不同。
从失聪到装上耳蜗的间隔时间里,母亲虽然严格训练素恩练习说话,但终究还是与常人有区别。
尤其是摘掉耳蜗后,字与字之间会更黏着走样。
如果知道演员平时的声音,就会更加佩服她对角色的把控处理。
还有,素恩在表达上的状态变化。
电影中,素恩在认识男主后开始学习手语。
从吃力地听,到陌生地比,神情上会有所变化。
慢慢掌握手语后,素恩的神情轻松起来。
成就感带来的小得意,和区别于先前紧绷状态的松弛,同时通过肢体与表情传达。
一切都让鱼叔惊叹,钟雪莹没有学习过表演这件事。
又觉得或许正是如此,角色才能被完成得十分清新而毫无刻意。
看得出来,演员的表演区别于传统障碍人群的塑造方法。
不卖惨,不叫苦,比起奇观,力求真实细腻。
连少数情绪失控,也带着长期压抑的克制。
说起来,内娱近几年也出现了不少「非常人群」角色。
比如《小小的我》里的脑瘫主角刘春和;
《不会说话的爱》里的聋人主角小马;
《朝云暮雨》里意外摔成脑损伤的常娟;
但伴随影片而来的,并非是对演技的惊叹。
更多是过度煽情、消费剥削弱势群体的质疑。
与之相比,《看我今天怎么说》却被认为是最好的正面例子。
相关评论里提到最多的观感就是「舒适」,毫无剥削霸凌感。
除了要归功于演员自然的表演,电影视角的选取与风格的独特也是主要原因。
过往不少特殊人群题材电影,将主角成功融入主流社会作为范本结局。
但这部,却反其道而行。
它用一个自愿从主流社会退场的主角,来展现聋人群体的多样化心态,再借此反思一切主流叙事。
比如,素恩开始学习手语的契机除了耳蜗故障,还有一次意外。
一次,素恩作为人工耳蜗大使演讲,分享着自己融入主流社会的 「 成功经验 」 。
她笃信科技能战胜缺陷,让所有听障人士回归 「 正常 」 。
「我很希望有一天,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世界再也没有聋人」
此时,一位在场的听障志愿者子信却勃然大怒,站起来反对。
与素恩不同,子信并不认为,听不到是一种缺陷。
就像语言或许是健听人的母语,那手语也是聋人的母语。
同样可以交流,为什么用耳听用嘴说就是正常,用手说用眼看就是残障?
这样的标准是谁给出的?又是谁要消灭不同于自己的群体?
子信的出现让素恩第一次意识到,同样是听障,竟也有诸多不同。
于是为了向子信道歉,也为了工作,素恩开始学习手语。
谁知,彻底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一方面,她发现不再追逐成为社会定义下的正常人后,那些焦灼消失了。
安静的手语世界里,双手舞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我真真正正在说话,在表达」
另一方面,那些过往被忽略的自己与主流世界的缝隙,变得异常清晰。
比如,素恩花费双倍努力融入主流,但在他人眼中仍然是个「非正常」的边缘人。
她不被分配工作,不被要求参加会议,明明有精算师资格,却只能在公司当个对外展览关爱残障人群政策的吉祥物......
她听得到,但被认为听不到。
就这样,素恩第一次有了放弃人工耳蜗只用手语的想法。
在身份选择上,主动从主流社会离开。
但没想到,仍然是困难重重。
首先,这等于放弃了素恩以及她背后整个家庭多年来的努力。
其次,素恩也并不为子信所代表的聋人群体接受。
人工耳蜗大使形象的受众,就是希望借助科技融入社会的聋人,反而怕手语带来异样眼光。
素恩的好友Alan,就将人工耳蜗视为改变人生之道。
他同样也是子信的好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选择。
但当素恩被要求像过去一样,高呼科技改变人生的口号。
对于听障人士来说,她依然是代表着「歧视聋人 」 的群体。
她成了主流眼中的聋人,聋人眼中的叛徒。
当素恩想要接纳自我,处境竟然比之前更难了。
不难发现,钟雪莹的影后奖杯离不开整部作品的优秀。
一个非常规主角,三种听障者立场,无数个细腻的真实生活化细节。
自然的表演,平实的剧情,却有着珍贵的视角切入点。
更令鱼叔感叹的,是电影里对于声音的设计。
创作者不只分别呈现了健听状态、耳蜗效果、手语世界的三种声音体验。
还将它们之间的各种切换与过渡做得十分丝滑。
全程未将观众放置在单纯的看客位置,而是一起感受学习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这本身就在说,比起统一标准,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尊重。
视角的进阶与更为成熟的处理,确实已经超出内娱不少。
甚至在小花影后这方面,口碑也有一定距离。
不久前,内娱新添了一位00花影后。
那就是凭《我们一起摇太阳》摘得金鸡最佳女主角的李庚希。
结果别说观众认可了,现场就有人大喊黑幕,网络上更是一片质疑。
对比近几年出线的其他地区小花影后。
比如,凭《白日之下》拿下金像奖影后的余香凝,93年生人;
凭《破墓》双揽青龙、百想的金高银,91年的;
新晋奥斯卡影后米奇·麦迪森,出生于99年;
甚至更年轻的。
日本奥斯卡的00花影后河合优实;
出生于2011年的金马影后林品彤;
李庚希的质疑声中,藏着观众对一位小花影后的认可标准:
除了演技高低,还有角色多样性、突破性、以及整体作品多方面的质量。
换言之,奖杯本身或许不具备说服力。
有关作品的一切得到观众认可,才是影后诞生的秘诀。
而显然,内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后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