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播出的抗日大剧《归队》接档《生万物》,再加上九三阅兵的影响,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应该会大爆的。也确实,在一开播的时候,收视率冲破了2%。
然而没过几天,这部剧的评价却直线往下滑,观众甚至是吐槽,这俩人不会演就别演。这口碑就连老戏骨胡军都救不了。
形象不匹配的她
一部剧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它能否让观众相信那个故事。然而在《归队》里,这种信任感从袁姗姗饰演的“兰花儿”一出场,就让人感觉格格不入。
兰花儿这个角色,设定上是抗联小队里唯一的女战士,在冰天雪地里求生,在枪林弹雨中战斗,她身上本该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和坚韧。
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一个眼神里有火、脸上沾着尘土的战士形象。可屏幕上的袁姗姗,却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错位。
她那张过于现代和精致的脸,显得与整个艰苦的战争环境格格不入。
尤其是镜头拉近时,过于饱满的唇形、尖锐的鼻尖和不太自然的下颌线条,都带着一种脱离了年代背景的“时尚感”,让观众很难将她与一个在泥泞和炮火中挣扎求生的女英雄联系在一起。
这种外形上的“失配”,几乎成了演技无法逾越的障碍。
剧中有一场戏,兰花儿亲眼看着母亲被敌人杀害,她哭得撕心裂肺,眼泪大颗大颗地往下掉。客观来说,演员的情绪是到位的,那一刻的悲痛和愤怒很有感染力。
但当镜头给到特写,观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她脸上僵硬的肌肉走向所吸引,那种本该由悲痛引发的面部扭曲,因为脸部的僵硬而显得不那么自然,瞬间就削弱了角色的悲剧色彩。
努力给出的情绪,最终被无法自由表达的脸庞所消解,形成了一种“演员很努力,但观众进不去”的尴尬局面。
再有就是后面她抱着婴儿过河,被敌人追击并中弹的关键戏份中,她的表情夸张,同样是转移观众注意力。
这种外形与角色的根本性冲突,让兰花儿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根基,演员再怎么用力,也难以让观众真正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再加上有些台词说的不稳,在剧中多次将 “打更(gēng)” 念成 “打更(gēn)”,吞音、走音问题频出,这些纷纷让网友吐槽。
当套路表演遇上正剧的他
如果说袁姗姗的问题在于“形象失配”,那么另一位主演陈靖可的困境,则更多地体现在“技法失调”上。
为了出演《归队》,陈靖可确实付出了不少努力。
他提前把皮肤晒得黝黑,刻意让牙齿显得发黄,头发也弄得杂乱打结,从外形上看,确实抛弃了以往的偶像包袱,努力去贴近一个长期营养不良的战士形象。
这种敬业精神值得肯定,但表演的最终效果,却没能与这份努力成正比。他的问题在于,将一些习惯性的表演模式带进了需要深沉内敛的正剧场域。
在一些需要表达强烈情感的戏份中,陈靖可的表演方式显得过于外放和表面化,比如通过频繁地挤眉弄眼来表现角色的情绪波动。
这种处理方式在某些类型的剧中或许适用,但在《归队》这样一部严肃的抗日剧里,就显得有些轻浮和夸张,反而让角色的情感变得不真实。
在第一集分饼的场景中,李乃文等老演员通过细微的眼神和动作,就将那种饥饿与克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镜头扫过一旁的陈靖可时,他的表情管理却显得有些不到位,与周围凝重的气氛产生了割裂感。
更重要的是,他在表演节奏上与对手戏演员的“失调”。与李乃文、胡军这样的演员对戏,需要的是一种沉稳的、由内而外的力量承接。
可陈靖可的表现时常显得游离,有时是台词说得像在背书,缺乏生活化的语感;有时是情绪跟不上,别人在戏里,他仿佛还在戏外。
这种技法上的稚嫩和节奏上的脱节,让他饰演的角色始终有些悬浮,观众能看到他努力塑造的“形”,却感受不到角色应有的“神”,最终导致人物形象模糊,难以在观众心中立足。
没有准备好就别往里凑
他们或许是为了转型,证明自己的演技,这种想法本身是积极的。但转型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接了一部什么类型的戏,而在于自身是否为驾驭这类角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果只是在外形上“扮丑”,表演内核却没有相应提升,那么所谓的转型也只是换了一套戏服而已。
而对于另一些演员来说,过往为了迎合某种审美而对自身外形做出的改变,可能会在未来成为拓宽戏路的巨大障碍。
当一张脸不再能自如地表达喜怒哀乐,也就失去了作为演员最宝贵的工具,戏路自然会越走越窄。
《归队》的争议,为整个行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它清晰地表明,观众的审美日益成熟,对于剧集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任何试图通过市场逻辑凌驾于艺术规律之上的操作,最终都将受到观众用脚投票的考验。当然了居中的胡军所饰演的老山东,也给了年轻人教科书式的表演。但是口碑还是让那些“戏混子”给毁了。
结语
演员的脸,是角色的画布,而不是自我的展板。当表演失去了真实,再强大的阵容也只是一盘散沙。最终,观众记住的不是故事,而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遗憾。
也希望他们能更加磨练自己的演技,争取带来好的角色好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