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lsa Keslassy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Variety
(2025年8月27日)
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对棘手的男性角色并不陌生。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
他曾塑造过不少卷入高风险政治阴谋的争议人物,例如委内瑞拉革命家伊利奇·拉米雷斯·桑切斯(《卡洛斯》)和被称为「古巴五人组」的间谍网络(《黄蜂网络》)。然而在自己的首部英语电影《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中,这位法国导演突破了创作边界,以精妙而时带黑色幽默的手法刻画了弗拉基米尔·普京(裘德·洛饰)。
《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2025)
影片追溯了这位俄罗斯领袖在后苏联混乱时期凭借多面手政治顾问瓦迪姆·巴拉诺夫(保罗·达诺饰)的助力步步登顶的历程——这位虚构角色灵感源自现实中的幕后操盘手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
在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前夕接受本刊采访时,阿萨亚斯表示,他构思《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旨在探索「现代政治世界」的根基,而非仅仅讲述「普京的起源故事」。
他深知对普京的立体刻画可能引发争议。阿萨亚斯打趣道自己「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塑造『反派』角色的人」,并列举《疤面煞星》《教父》《诺斯费拉图》以及他本人曾获艾美奖提名的《卡洛斯》等作品,它们都曾聚焦道德层面饱受争议的主角形象。
《卡洛斯》(2010)
「我始终认为,在深层意义上,关于恶及其模糊性的探讨属于电影的范畴,且历来如此,」阿萨亚斯说道,随后引用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话:「他曾说,反派角色塑造得越成功,电影就越精彩。」
同时,他也认为,观众「或许不太习惯展现政治之恶」,但「并非我们要展示这些,而是这些是我们所承受的现实。」
「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也是最终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既展现了政治之恶的后果,又试图揭示其本质——它如何运作,其内在机制如何形成,」阿萨亚斯如是说。
阿萨亚斯表示,他与编剧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虽力求准确,但仍对部分场景进行了虚构处理,并丰富了原著中唯一的重要女性角色——由艾丽西亚·维坎德饰演的与巴拉诺夫若即若离的情人克谢尼娅。这个角色是为维坎德量身打造的,因为阿萨亚斯此前刚与她合作过《迷离劫》。
《迷离劫》(2022)
谈及与裘德·洛和保罗·达诺的合作,阿萨亚斯盛赞二人的投入程度。他直言裘德·洛「彻底重塑了普京形象,使其极具说服力」,并惊讶于「洛为演绎这个角色投入了惊人的精力,不仅深入理解人物最阴暗的本质,更把握其微妙的复杂性。」同样全情投入的达诺则「以他对俄罗斯政治的兴趣、参与度和沉浸感打动了我。」
「他会发给我在某个网络冷门角落发现的与影片相关、与故事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能阐明叙事中的某些细节,他还常就某些模棱两可的措辞或情境向我请教。」阿萨亚斯回忆道。
尽管拥有全明星阵容(包括威尔·基恩饰演的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汤姆·斯图里奇饰演的据传以现实寡头为原型的德米特里·西多罗夫,以及杰弗里·怀特饰演的美国作家),以及备受尊敬的制作伙伴——制片人奥利维耶·德波斯克和法国高蒙影业,阿萨亚斯坦言《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仍是个融资困难的项目,原因在于其宏大规模与政治敏感性。
「这部电影的筹备过程尤为艰难,因为故事发生在俄罗斯境内——有很多真实存在却无法进入的地点。在俄罗斯本土取景根本不可想象,」阿萨亚斯说。最终,《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全部在拉脱维亚拍摄,「当地制作成本低于多数国家。」
最重要的是,阿萨亚斯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同时提供代表克里姆林宫、俄罗斯总统的避暑别墅,以及代表其郊外官邸新奥加廖沃的场景。」
此外,阿萨亚斯表示《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展现了如此丰富的场景多样性,「若不在拉脱维亚取景,我们至少要在五六个国家间奔波拍摄。」
《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在丽都岛举行全球首映,标志着阿萨亚斯重返威尼斯电影节——他称此地为「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场所。」
「1986年,我正是在威尼斯展映了首部长片《迷乱》,并斩获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这标志着我的电影事业的开端,当时对我而言意义重大。」
《迷乱》(1986)
阿萨亚斯多年来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过多部作品,包括2019年的《黄蜂网络》、2018年的《双面生活》以及2012年的《五月之后》。
在完成两部极具个人色彩的作品——HBO迷你剧《迷离劫》和《暂停时光》之后,《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正引领阿萨亚斯走出舒适区。
《暂停时光》(2024)
「我感到需要自我更新,尝试新事物,去其他地方发展,」阿萨亚斯谈到,他至今仍为美国项目《神像之眼》的夭折感到惋惜——该片原定由罗伯特·帕丁森和罗伯特·德尼罗主演,并于2014年在芝加哥和多伦多取景拍摄。他可曾料到自己的首部英语大片会落地俄罗斯?
「完全想不到。这个主意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过!」阿萨亚斯说。
以下是本刊对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专访的精彩片段:
问:能否将《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视为弗拉基米尔·普京的起源故事?
阿萨亚斯:关于普京如何逐步成为(俄罗斯领导人)的故事,从未有哪本书像朱利亚诺的原著那样精准详尽地讲述或阐释——尽管我认为这更像是现代政治世界的起源故事,而非普京个人的起源故事。那是某种力量扎根的时刻,其后果至今仍每日显现。这是政治运作方式的变革。正是在那个时期、那些圈子里,这种力量扎根并逐渐取缔了传统政治。
问:普京及其顾问巴拉诺夫都是卑鄙之徒。你是否担心自己对他们的刻画会招致批评?
阿萨亚斯:《卡洛斯》是一部关于可憎之人的野心之作,我始终认为,在深层意义上,关于恶及其模糊性的探讨属于电影的范畴,且历来如此。希区柯克曾言:反派角色塑造得越成功,影片越精彩。想想科波拉的《教父》,或《诺斯费拉图》。我一定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刻画「反派」角色的人。霍华德·霍克斯当年甚至因《疤面煞星》里的角色塑造遭受批评。
《疤面煞星》(1932)
但必须承认,我们确实较少刻画政治之恶。并非我们要展示这些,而是这些是我们所承受的现实。我们呈现了承受着政治之恶的人。诚然,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也是最终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既展现了政治之恶的后果,又试图揭示其本质——它如何运作,其内在机制如何形成。
问:阅读朱利亚诺·达·恩波利的原著时,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阿萨亚斯:我觉得朱利亚诺刻画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最大亮点在于,他找到了一个与普京故事相匹配的反派角色(巴拉诺夫)——这个人物在诸多方面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恶之本质,却又如同我们每个人般具有人性。我始终坚信,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完整的人性——无论善恶,皆无差别。我认为人性中存在某种光芒,即便在恶之中亦然。或许恶比那些被淡化的事物更能体现人性的复杂性。
问:你读这本书时对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历史了解很多吗?
阿萨亚斯:并没有,但这本书真正吸引我并促使我考虑改编的重要原因,正是它展现了这段我所知甚少的史实。所有新发现都让我觉得对电影极具价值——因为观众将通过朱利亚诺的描摹才华,以及他敏锐的洞察力、对细节的精准把握和犀利的视角,与我同步探索这些历史。
我发现朱利亚诺·达·恩波利能以浪漫、睿智且独具匠心的方式,娓娓道来那些极其复杂的史实。他讲故事的方式令我确信能打动银幕观众。但最初我仍有些犹豫,担心大量对白会使改编变得极其困难。说到底,找到合适的影视化呈现方式并非易事。
问:那么你如何与埃马纽埃尔·卡雷尔合作进行改编的?
阿萨亚斯:我和埃马纽埃尔·卡雷尔相识多年,因为我们最初都是记者出身。我当时为《电影手册》撰稿,而他则供职于《电视全览》和《正片》。我当时想:「我要讲述一个俄罗斯故事。但我本人并非俄罗斯人,对俄罗斯近代政治史也知之甚少。」我认为与埃马纽埃尔这样的伙伴合作极具价值——他对俄罗斯的认知远比我更精深。在与埃马纽埃尔共同撰写剧本时,我力求忠实于朱利亚诺·达·恩波利的原著,因为这部作品本身极具魅力,正是它的成功最终将我们凝聚在一起。
《迷离劫》(2022)
尽管我们未对原作过度改动,但为使影片更具视觉张力与浪漫色彩,我仍需进行必要调整。原著最薄弱之处在于女主角克谢尼娅的塑造。因此改编时我首先思考的两个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让克谢尼娅成为影片核心人物?由于原著略长,我们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
问: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的准确性如何?
阿萨亚斯:制作这类项目时,你必须像记者或历史学家一样工作。我们对真实性和准确性毫不妥协,因为剧本经过了历史学家的校对与验证——他们比我更熟悉这个时期的细节。在编剧和筹备期间,我们每天都会向他们提出上千个实际问题。
在拉脱维亚拍摄的最大优势在于,我们能接触到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每个细节都准确无误。拉脱维亚有相当数量的俄罗斯难民,这使我们能找到带有俄式口音的演员。我得以通过政治记者和俄裔移民的第一手资料完成研究、验证历史重构等工作。就连我们在拉脱维亚的当地执行制片人,过去都主持过政治脱口秀节目,因此他们曾接触过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及当时俄罗斯政坛的很多核心人物。
每当我遇到问题或感到困惑,都会第一时间致电朱利亚诺进行验证。这与我拍摄《卡洛斯》时的创作方式如出一辙——我始终坚信,处理政治题材尤其是当代政治题材时,必须对史实保持极度准确,即便存在更具人性化的叙事方式。
《卡洛斯》(2010)
问:我们早已知晓巴拉诺夫这个角色是虚构人物,据称其原型是弗拉季斯拉夫·苏尔科夫。那么朱利亚诺·达·恩波利究竟是如何掌握如此详尽的普京与苏尔科夫的交往细节及对话内容的?
阿萨亚斯:初次与朱利亚诺会面时,我曾对他说:「你必定在俄罗斯政府内部有线人,才能获取如此精准的事实信息、内部运作机制和权力运作规律。」他回答:「不,我这辈子只去过俄罗斯四次。当然见过些人,但那不是我的灵感来源。」他还说:「真正启发我的是担任政治顾问的经历。」他话中的重要政治人物正是2014至2016年担任意大利总理的马泰奥·伦齐。
年轻时的朱利亚诺曾为伦齐撰写演讲稿,正是通过这个视角观察当时的政治世界。因此《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固然以弗拉基米尔·普京为原型,但更揭示了当代政治的运作机制。朱利亚诺当时就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权力本质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如何获取并维系权力,仅此而已。」
问:你有试图联系苏尔科夫讨论这部电影吗?
阿萨亚斯:这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说实话,我此前根本不知道苏尔科夫这个人的存在。我真的不知道。后来我才明白朱利亚诺是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但实际上这反而成了障碍——首先,坦白说他是个相当令人厌恶的角色;其次,他远不如朱利亚诺·达·恩波利笔下的瓦迪姆·巴拉诺夫有趣。我告诉自己:「就忘了苏尔科夫吧,我对他毫无兴趣,我关注的是朱利亚诺塑造的那个更复杂、更丰满、更具人性、更有跨度的角色。」
当然,大量历史模糊地带迫使我保持高度警惕——当我与俄罗斯同行讨论具体历史节点时,他们会立刻联想到苏尔科夫,而我恰恰试图与之保持距离。但确实,苏尔科夫与阿道克船长有几分相似。我们无法完全忽视他,他的阴影始终存在。
问:当然,片中除了普京之外还有其他真实人物。
阿萨亚斯:是的,我们必须格外谨慎处理许多细节,尤其在刻画德米特里·西多罗夫这个真实人物时——我们更改了他的名字,既是为了避免他认出自己,也因为法律层面存在棘手问题。至于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由于他已不在人世,我们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拥有更大自由度,这反而使他成为更富戏剧张力的角色。
而普京的处理则存在创作上的模糊性——毕竟我们既未进入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很多场景在实际上也仅有他与对话者两人,更无录音记录。因此某种程度上,我们赋予这个角色符合其政治行为的对话与言论。我们塑造的角色言行举止皆如弗拉基米尔·普京本人,其运作机制力求真实还原。所以本质上,这并非基于弗拉基米尔·普京人物的真实人性,而是基于俄罗斯总统的历史真实性。
问:你觉得这部电影会引发一些反弹吗?考虑到乌克兰当前局势,它显得非常应时。
阿萨亚斯:坦白说,鉴于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我也不确定。拍摄期间,我原以为那些纷争已近尾声,局势或许会趋于平稳。从政治角度看,影片内容或许会显得滞后几年甚至几个月,但事实证明它丝毫未显过时。如今我们对乌克兰局势的了解,甚至比两年前创作时更为精准。
问:裘德·洛和保罗·达诺对这个极具政治色彩的项目的投入程度如何?
阿萨亚斯:至少他们非常清楚自己参与的是这类性质的项目。保罗·达诺对俄罗斯政治的兴趣、参与度和沉浸感令我印象深刻。他会发给我在某个网络冷门角落发现的与影片相关、与故事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能阐明叙事中的某些细节,他还常就某些措辞或情境的模棱两可向我请教。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叙事层面,他都完全沉浸于我们讲述的故事中。裘德·洛同样如此,他不仅要克服形貌差异的巨大挑战来诠释普京,更通过彻底的形体改造与角色重塑,塑造出极具说服力的形象。起初他倍感压力。
他希望与朱利亚诺对话,向这位精通历史事实的人寻求答案,并获取塑造普京形象的建议,但我记得他主要是通过大量观看新闻纪录片来准备。我们提供了海量资料,而他展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对我而言,最令人着迷的是他如何吸收信息——那些复杂、丰富、多元且充满矛盾的信息,其深度通常超越演员的范畴,更接近编剧或导演的工作。归根结底,我认为外貌相似度并非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体验的准确性。
裘德·洛
问:在《克里姆林宫的魔术师》中,你与曾主演《迷离劫》的艾丽西亚·维坎德再度合作。克谢尼娅这个角色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吗?
阿萨亚斯:这个角色确实受到艾丽西亚的启发。创作剧本时,我刚拍完《迷离劫》剧集,深刻感受到艾丽西亚的表演有多么震撼——她不仅是位杰出演员,更能以喜剧手法传递最动人、最富同理心的情感,展现出表演、创造力以及蜕变的自由度。我认为剧本中克谢尼娅这个角色的深化与拓展,都与艾丽西亚的特质密不可分——这个角色确实是为她量身打造的。
《迷离劫》(2022)
问:十年前你曾筹备过《神像之眼》项目,但最终未能实现。你可曾想过自己的首部英语电影竟会以俄罗斯为故事背景?
阿萨亚斯:在俄罗斯?不!我完全没想过。说实话,这是个很妙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这个主意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过!但我确实至今仍为《神像之眼》扼腕——这个项目本该在芝加哥和多伦多取景拍摄。虽然也没有到每晚都辗转反侧的地步,但每当想起此事,心里仍会涌起强烈的挫败感,因为我深知当时完全有机会拍出一部很棒的电影。
问:你的下一部作品会是什么?
阿萨亚斯:应该也会是一部英语电影。故事主要发生在美国,风格上更接近《私人采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