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月3日凌晨开始,何橞瑢团队进行了9个多小时的阅兵仪式直播。仪式结束后,她仍难掩激动地对新京报记者说,现场感受到的阅兵氛围跟过去隔着荧幕截然不同,看到整齐划一的队伍走来,氛围严肃庄重,“真的非常有冲击力。”
作为台湾中天新闻的主播、主持人,何橞瑢因甜美、接地气的主持风格而在两岸走红,被称为“中天小姐姐”。
8月19日,何橞瑢已经来到北京做先期报道。在北京多个点位做直播,给台湾民众一个“真实、不加滤镜”的北京。
在中天新闻台的直播中,何橞瑢带着观众一起游览北京。观众跟着镜头,游览雨后幽静古朴的胡同,登上景山公园最高处看故宫全貌,还到三里屯、国贸领略北京的繁华与摩登。为带大家感受“京味”,她甚至还“豪饮”了一大碗豆汁。
除了北京的的美景,最让何橞瑢感动的,是在这里遇到的人。
胡同中偶遇的老奶奶对何橞瑢说,“你好像我孙女。”二人拍下一张合照。简单但温馨的对话,让何橞瑢仿佛见到自己的外婆。
何橞瑢感到,自己被善意和热情“淹没”。“我在台湾的家人也惊叹,北京的朋友们怎么可以这么热情。”在一家老字号米线店,何橞瑢对老板说,大家特别热情,因为“我们从台湾而来”。老板说,作为台湾人也好,作为大陆人也好,咱们都是中国人,“所以我们见到台湾人特别亲切,就像自己的家人。”
独一无二的“京味儿”
9月1日下午,何橞瑢在北京西三环附近的一家酒店做直播,这里临时成为“新闻中心”。9月3日,各家媒体记者会从这里出发,前往天安门广场。
何橞瑢在“新闻中心”给网友介绍文创产品、各类纪念章:有每一次阅兵的检阅车纪念章,还有央视最新的超高清直播设备,比如8K转播车。
何橞瑢留着齐肩短发,笑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牙,一对兔牙可爱又减龄,说话有着台湾女生特有的腔调。
何橞瑢喜欢北京独一无二的“京味儿”,尤其北京的胡同,在她看来每条胡同都各有特色,蕴藏着老北京人的生活气息。受访者供图
这场直播将近三个小时,相较于屏幕里元气满满地介绍各类信息,下播的何橞瑢口干舌燥,声音有些疲惫。
从“新闻中心”回到酒店的出租车上,何橞瑢跟新京报记者回忆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听到是台湾来的主持人,连出租车司机都忍不住回头看看。
2025年6月,何橞瑢随台湾网红“馆长”陈之汉访问大陆,引起众多关注。大家都被漂亮、幽默又有情商的何橞瑢圈粉,网友都在问,“这个美女记者是谁?”何橞瑢还应大陆网友盛情,开设抖音账号,目前已经有36.2万粉丝。
为报道此次九三阅兵,何橞瑢和两名摄像师8月19日就来到北京。
镜头记录下景山公园俯瞰的故宫全貌,还有亮马河、大栅栏、王府井、三里屯、国贸等地标,北京的悠闲和繁华尽在镜头中。他们去胡同、去早市,记录下北京市民真实、接地气的生活。
何橞瑢觉得在北京最有意思的事,是眼前正看着一个四合院或者一栋老房子,一抬头竟然能看到很华丽的大厦。“新旧融合得很巧妙。”她看到,这座城市既保存修缮历史原貌,现代化建设也没落下,“我觉得这件事情特别难得。”
何橞瑢最喜欢北京的胡同,在她看来,每条胡同都各有特色。有的胡同改造得比较商业化,看起来新潮,有很多米其林餐厅,适合年轻人打卡。有的胡同古色古香,里面住了老居民,他们在门外摆着绿植、生活气息十足。“有人说,随便一个石墩,都可能历经数百年的岁月。”
她喜欢在这些充满市井气息的胡同溜达,“这里体现着老北京市民最真实的生活方式,值得去看一看、走一走。”
在杨梅竹斜街附近,何橞瑢听讲解说,这里曾经有许多书局,现在街边还在卖宣纸、毛笔、砚台。站在街道旁,她想象到许多年前,这条胡同里出入的都是些文人墨客,他们在杨柳树下吟诗作对。“那情景好像诗词中描写场面的真实还原。”
在北京,何橞瑢还喜欢去感受那些独一无二的“京味儿”,按照网友的推荐一一品尝地道的北京美食。刚到北京,何橞瑢就挑战喝豆汁。在直播中,她先舀了一勺豆汁,发酵的酸味让她眼睛鼻子都皱到一起。
因为“豆汁挑战”,直播间人数一下子超过4000,在线上网友的鼓励下,何橞瑢紧闭眼睛,皱着眉头把一大碗豆汁都喝光,然后揉揉脑袋,形容这个味道“直冲天灵盖”。旁边桌的游客大姐惊呆了,双挑大指给何橞瑢点赞,“你太厉害了,我一口都喝不了。”
另一段视频中,她拍着手兴奋地说,来北京一周,终于吃到了地道的烤鸭。
被善意和热情“淹没”
美景和美食让她感受到了满满京味儿,但这趟旅程让何橞瑢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遇到的人。
8月22日,何橞瑢和团队走在下过雨后的胡同,碰到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欣然接受采访,说自己已经90多岁了,有9只猫相伴,老人还推荐他们去长城、香山、天坛、动物园转转。得知何橞瑢从台湾来,她热情地说,“见到你们很亲热,想跟你们交流交流。”
在何橞瑢快离开时,老奶奶突然看着她说,“你跟我孙女一样,咱俩人照张相。”何橞瑢也觉得老奶奶很像她的外婆,“她那种关爱的眼神,像把我当亲孙女一样。”
何橞瑢是中韩混血,她的妈妈和过世的外婆是韩国人,因为语言不通,何橞瑢和外婆的交流很少,都是用眼神和肢体来表达感情。而这次老奶奶对何橞瑢说,她仿佛多了个孙女,让何橞瑢觉得温暖,“她跟我说的那些话,可能我外婆曾经也想跟我说。”
与老奶奶的偶遇得到很多网友的共鸣,“一段不经意的采访,透露出温馨、人情味。”还有网友说,“今天最温情的一幕,真的看哭了。真诚的情感互动,像家人一样。”
何橞瑢说,这趟北京之旅,自己还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热情。
住平房的老奶奶与何橞瑢聊得火热。受访者供图
比如,工作时发现手机支架坏了,何橞瑢在直播中提及,过了一会儿,就在酒店收到网友下单的新支架。
在餐厅直播时,何橞瑢不停地收到网友们点来的外卖,有甜甜圈、奶茶和各种零食,有人在外卖的备注上写着,“欢迎橞瑢小姐姐来北京,祝玩得开心。”还有网友直接找到直播地点,送出收藏的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的纪念章。
网友们的喜爱和支持,从线上来到真实的生活中,“外卖大军”点的美食多到吃不完。还有热心网友出现在何橞瑢直播地点,主动来当导游,带他们去品尝正宗的老北京美食,游览景点,讲述北京历史文化故事。
“真实的、没有滤镜的北京”
来北京之前,何橞瑢和团队就决定,除了报道阅兵式,还要直播一个真实的、没有滤镜的北京。
他们在北京走街串巷,直播时间几乎从早到晚。何橞瑢说,希望通过这次直播,让更多的台湾观众认识北京,“很多地方要眼见为实,需要走过、看过才了解,我们要给观众提供最‘没有包装’的北京。”
何橞瑢多年跑社会新闻的经验,让她总是深入到市井生活中。来北京也选择走到市民的生活里,整场直播像真人秀,甚至到早市的菜市场,看看蔬菜的价格,记录大爷大妈买菜还价的生活场景。
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说,直播的画面镜头总是灰蒙蒙的,有人说,“拍摄的画面脏乱差,故意抹黑北京。”
面对质疑,何橞瑢解释,“这次团队拍摄很辛苦,我们尽专业所能拍好,但因直播是连续长时间拍摄,没办法做到每分每秒都华丽、精美,拜托大家别再逐帧检视我们了。”
何橞瑢说,选择直播的方式就是要呈现北京“没有修饰、剪辑的真实样子”,“真实的报道就是媒体人的使命。”
何橞瑢拿到这次阅兵式专有的“媒体记者证”,她认为报道大事件是媒体人的使命,她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新京报记者乔迟 摄
她在镜头前总是轻松悠闲的,而镜头之外,何橞瑢承担着不小压力。
为这次的报道任务,她提前做了很多功课,还专门向军事专家请教。比如,需要熟悉这次阅兵会有哪些新型武器,需要了解坦克行驶时,怎么样调整角度才能开得笔直。
走进阅兵村,每个方队的拍摄时间都是固定的,何橞瑢和团队需要在精准的时间内,拍摄记录下更丰富更全面的信息。
她一改游览景点时轻快自然的直播状态,在阅兵村现场直播的她,语速很快,逻辑清晰,严肃专业。
直播画面中,三军仪仗队官兵们身着笔挺军服,以排面为单位进行队列训练。何橞瑢介绍,官兵们动作追求“六线合一”——头线、手线、枪线、腿线、胸线、帽线必须绝对统一,三军仪仗队的装备也进行升级,官兵们的步枪从95式自动步枪更新成191式自动步枪。
何橞瑢说,采访当天温度很高,手机烫到没法抓在手里,摄像功能也“罢工”,但官兵们还挺拔地站着,衣服也从最开始的浅色,被汗水浸湿变成深色。
9月3日,何橞瑢现场直播报道阅兵仪式,她对新京报记者说,最让自己震撼的,是“东风-5C”洲际战略导弹登场,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先有实力,才能追求和平,才能保护自己。”
几天之后,何橞瑢就要返回台湾。这次北京之旅,她收获满满。也还有些遗憾,比如没能参观故宫。她希望以后再来北京,能进入故宫,看一看历史照进现实的场景。
心心念念的,还有祖国的美食。她听朋友说,北京有全国各地的驻京办,每个驻京办的地方美食都特别正宗,不用走出北京,就能吃遍全国美食。
何橞瑢觉得,要真正感受一个地方,需要坐下来细细品味。她期待下次再来,给自己更多时间,好好“品一品”北京。
新京报记者 乔迟
编辑 胡杰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