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票房119.66亿,虽只是险超去年的116亿总额,但在总量、作品密度与口碑、类型供给上,这个暑期的完成度远超往年。在这样一个缺乏强头部引领的市场周期中,观众反而有了静下心来的空间,把注意力投向了那些真正值得信任的内容。
作者:小杜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从天崩开局到翻盘过关,内容是唯一的信用背书。 新人上桌、代际更替,不只是创作风格的变化,更是行业信任机制的再造。 这个暑期档,真正被叫好的是内容,真正被记住的是人。
在经历了大半年中小档期的集体沉寂后,暑期档的内容爆发并非偶然,而是一次积蓄已久的情绪释放。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真正让这些作品从好内容变成可信作品的,并非宣发的声量,而是创作者本人的稳定语调,他们的表达姿态、在场方式、人格魅力,逐渐成为内容本身的一部分。当内容为王逐渐走向内容即人设,观众与影人之间的关系也悄然重组。
暑期档从来不只是一个市场的缩影,而是一次又一次观众偏好、内容结构、表达方式的压力测试。而这个2025年的夏天,恰恰说明了,内容时代的真正核心变量,不只是“讲什么”,更是“谁在讲”与“怎么讲”,以及观众是否愿意相信这个讲故事的人。
高分回归,内容为王
不同于往年爆款先行的热烈开局,今年,整个行业都带着一种迟疑和悲观步入暑期档。这份悲观,源自上半年中小档期不断刷新“十年最低”的大盘低谷,也来自于主力影片迟迟未定的市场真空。人们普遍预判,这个暑期大概也难逃继续下探的命运。
6月的表现似乎印证了这种担忧。《碟中谍8》《驯龙高手》几部高口碑的好莱坞大片虽然稳定输出,却都未能点燃市场情绪;《酱园弄:悬案》因口碑两极化,走势一路走低;而即便有《F1》这样的优质类型片,也受制于题材小众等限制,难以构成真正的票房拉力。
与此同时,大盘的支撑,几乎完全落在了《柯南》《哆啦A梦》等剧场版动画身上。国产片方面,《恶意》《无名之辈2》的提前入局未能有效暖场,老牌好莱坞IP接连哑火,档期开局陷入尴尬的“天崩开局”。
尽管如此,等到暑期结束节点回望,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悲观。
暑期档票房119.66亿,虽只是险超去年的116亿总额,但在总量、作品密度与口碑、类型供给上,这个暑期的完成度远超往年。在这样一个缺乏强头部引领的市场空窗期,观众反而有了静下心来的空间,把注意力投向了那些真正值得信任的内容。
逆势崛起的,往往是那些在点映阶段就悄悄积攒起信任的作品。
《南京照相馆》是最典型的例子。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的小体量影片,它没有IP光环,也并非流量配置,却凭借点映阶段的口碑发酵,在正式上映后豆瓣评分稳定在8.6以上,短短11天票房即破16亿,最终逆袭成为暑期档的票房冠军。
几乎同期,《长安的荔枝》也通过点映在豆瓣收获了7.6分的稳定评分。虽然票房不算主流大片级别,但在极具现代感的改编中,这部影片与观众达成了一种共感共舞,成为暑期情绪场中不可忽视的一极。
另一条路径则来自《戏台》这样的差异化表达者。在初期排片资源极其有限的境况下,凭借陈佩斯的表演魅力,与“像舞台剧一样好好讲故事”的真诚,它成为不少观众的自来水推荐对象。
值得关注的是,后期开设的“银发场”策略,有效撬动了原本不在主流观影模型中的中老年观众群,带动票房缓慢爬升。这证明了,观众的关注从来不在热闹本身,而在内容是否真诚、是否被需要。
动画作品则在这个档期中承担了另一种内容补位的职责。《罗小黑战记2》延续前作的世界观,在融合儿童叙事与成人议题后,成功触达了更广泛的情绪共振。《浪浪山小妖怪》则借助上美影厂的品牌影响力,把职场、边缘性与成长困境写进了童话的壳里。
这些作品不再依赖神话体系、明星效应或情怀堆砌,而是用动画构筑了一个现实的梦,这种表达也和前期的《聊斋:兰若寺》达成了某种主题的呼应,也为国产动画提供了更多元的定位。
到了八月,随着观众热度回流,类型片也重新校准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奇遇》《捕风追影》这两部作品虽然剧作结构上仍有旧时代的影子,但凭借成熟的节奏控制、扎实的类型语法和精准的受众触达,分别在喜剧与动作赛道中稳稳站住了脚跟。《捕风追影》更在点映阶段打出成龙十年最佳的惊喜口碑,成功引发圈层讨论,实现从被看衰到“10亿+爆款”的逆转。
这些类型片不追求所谓破圈,而是把力气用在打透垂类上,也证明了类型片的潜在价值,够精准,就能接住自己的观众。
回看这个暑期,那些最终走到台前的影片虽然形态各异、体量参差,但它们在创作姿态上却出奇一致,在这个观众对影院信任危机的时代,大家都愿意把节奏放慢一些,把功夫用在信任的积累上。
从点映作为口碑试水池,到观众评价成为唯一背书、自来水构建信任共同体,这正在重修国产电影的内容传播机制。内容驱动的出圈,正在成为暑期档的新底层逻辑,在这样的市场里,内容是唯一的信用背书。
新一代导演上桌
创作语感与观众认知的更替
如果说内容是这个暑期档站稳脚跟的根本,那么,谁来讲这个内容,便成为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夏天,最明显的趋势之一,便是创作者的语境切换和视角更迭,一批长期活跃在主流商业场域的老派导演集体失灵,而新人导演们,悄然间真正上了桌。
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谁红谁不红”所能概括,而是创作迟滞问题的暴露:原本奏效的叙事节奏正在失去魔力,常用的类型构造公式逐渐显得僵化,一些情绪捕捉也开始频频失焦。
一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IP续作和现实题材项目,试图延续风格或在类型之间寻求新的突破,但却未能建立起稳定的情绪牵引力。它们的表达像是时代深处的某种回音,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路径,却仿佛与当下观众的感受力错位。
当创作者仍停留在过去被验证过的模板中,观众的敏感度和期待却早已悄然迁移,他们不再满足于概念先行或情绪灌输,而是期待一种更贴近自身、节奏更轻盈的讲述方式。于是,当这些老派创作在工业逻辑上依然可被执行,在内容层面却难以真正抵达情感核心,它们便不可避免地被新节奏甩在了身后。
而另一边,那些曾被视作边角补丁的新人导演们,却在这个暑期档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申奥执导的《南京照相馆》、大鹏主控的《长安的荔枝》、淤水操盘的《浪浪山小妖怪》……这些影片的背后,是一批对现实极为敏感、对情绪极为诚实的青年创作者。他们不再试图代表某个群体发声,也不依赖宏大叙事作为结构背书,而是选择了一些更微观、更平视的切口,用他们亲身经历过的生活感、代际共识、理解语境与希望之光,去雕刻一个更“可信”的世界。
这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重要的命题转变,创作者不再是内容的附加值,而是内容本身。导演不再是隐藏在作品背后的工业中介,而是以个人经验、表达方式、生活选择,甚至是自己的不完美,成为观众情绪投射的一部分。
像申奥、淤水这样曾被视为现象导演的创作者,终于在这个档期,凭作品完成了从被关注到被信任的跃迁。于是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创作者的代际更替,不只是一次创作风格的变化,更是一次行业信任机制的再造。
从话题制造者到共鸣塑造者,创作者的身份正在被重新定义。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主流视角的评价,而是凭借内容与真实之间的亲密距离,在观众的目光里重新站稳了脚跟。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追问,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内容时代里,谁拥有真正稳定的观众链接能力?什么样的创作者能跨越票价的波动、舆论的断裂,维系起一种持 续的信任?接下来的问题不只是“谁在讲故事”,而是讲故事的人,如何走到观众中间。
影人与观众的新关系
当创作者成为内容的一部分
暑期档的另一场变化,不仅发生在银幕之上,更在银幕之下悄然酝酿。在一个路演频繁、互动密集的时代,导演这一身份的距离感正逐步被打破,创作者不再高高在上地出现,而是频繁地在场。
观众走进影院之前,往往已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路演现场或朋友推荐,对一位导演建立了初步的情绪连接。他们不只是因为一部电影好看而点赞,更是因为相信这个人值得被听见,而愿意为TA的表达付出时间和票价。这种久违的信任关系,正在一点点回温。但不同于过去的被动接受,如今的信任,是主动建立的情绪绑定,这呼应了这个时代对“情绪价值”的深度需求。
我们也看到,导演的人格感、表达欲和对观众的诚意,变得愈发重要。他们不再只是银幕背后的签名,而是走上台前,成为情绪的发起人和内容的再阐释者。
《长安的荔枝》的导演大鹏,就是暑期档最具在场感的创作者之一。他不仅用稳定而克制的表达交出作品,也通过一系列公开行为赢得观众信赖,从微博长文到豆瓣自述,从访谈到路演,在每一个可供连接的出口,坦诚分享内心的期待与犹疑。尤其是在路演现场,他对盗摄行为情绪化的反应,反而让观众感受到创作者的真诚与困境,这种共振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
而《奇遇》口碑稳定之后,贾冰也主动发出“不拍烂片”的承诺。这种真诚和自觉,已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在一个“营业感”过剩的行业里,创作者的情绪稳定性与真诚度,正成为一种罕见的、值得信赖的信号灯。
与此同时,宣发路径也在同步发生变化。短视频平台不再只是物料分发地,而成为创作者人格维度的延伸空间。拍摄现场的小片段、幕后花絮的随手记录、导演的影像日记……这些非作品本体的材料,却在另一个层面上搭建了观众的期待投影。
更细致的策略,如《捕风追影》由演员发起对40岁以上群体的动员,不仅撬动了被忽视的观众群,也让小体量细分类型获得了精准观众的正向回馈。
这些新的宣发打法虽仍是灵活的试探,但正在打破以往高举高打的强渠道依赖,让慢热的传播重新成为可能。
更深一层,是评分机制的情感化,典型如豆瓣已不再只是评分网站,而逐渐变成共识生成与情绪价值的分发平台。暑期档票房前三的影片,豆瓣评分均稳定在8分以上;而许多被视作中腰部的作品,哪怕开局不利,只要口碑站稳、观众推荐,就能在第二周、第三周逆势而上。
评分不再只是判断质量的工具,而是表达情绪、判断创作者是否值得信任的一部分。观众通过长评、安利、转发,为作品赋予更多维度的情感资本,也进一步巩固了这个以信任为底色的暑期生态。
所以说,在这个情绪饱和、信任稀缺的当下,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可能比电影本身更为真实。一部电影能否走红,或许只是一次情绪的巧合;但创作者是否具备持续共鸣的能力,才是他们能否留下的根本。
过去,我们习惯将信任寄托在大IP、大平台、大导演身上;如今,观众开始学着把信任交给那些更微小、更温柔但也更真实的事物。而好内容,也早已不是一部电影的标签,而是连接人与人、讲述与倾听、共鸣与信任之间,尚未被消费殆尽的某种回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