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前言
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朋友圈里最火的“精神偶像”,居然是个唐朝的死囚?
《长安十二时辰》结尾那幕黑白画面里,放着三品参将铁饭碗不接、背着行囊西去的张小敬,明明是个没编制没身份的“职场边缘人”,
却让无数被 KPI 按头的现代人拍着大腿喊:“这才是我想活成的样子!”
张小敬的自由:不是瞎折腾,是 “自己说了算”
很多人觉得自由就是“想躺就躺、想浪就浪”,但张小敬偏要拆穿这个误区:真正的自由,是 “不想干的事,谁劝都没用”。
这个从死牢里被捞出来的前不良帅,放着 守宫城”的三品官不做,非要当浪迹天涯的“长安编外保安”,看似轴得不行,其实藏着最清醒的活法。
这背后藏着哲学家以赛亚・柏林说的“积极自由”。
简单说就是 “自己当自己的主人”:你可以被生活揍得鼻青脸肿,但下一步往哪走,得自己说了算。
张小敬查案时一会儿救工匠、一会儿护歌姬,看似被一堆破事缠住,实则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原则上。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家坏了不能扔,得修”,这种把普通人放在心上的执念,比任何官衔都更像成年人的勋章。
反观反派龙波就惨多了,费尽心机搞“刺杀计划”,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只是别人手里的枪。
更讽刺的是,真见到皇帝,又立马忘了之前的仇,想乖乖当朝廷的 打工人。
他这哪是自由?分明是被欲望和别人的想法牵着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工具人”。
像极了那些天天喊“躺平”,却又偷偷卷到凌晨的我们,看似特立独行,其实早被套路绑得死死的。
马伯庸:把长安沙盘玩成古代剧本杀的脑洞大神
能写出张小敬这种“反套路自由”的,也就只有马伯庸这位“文学界拆盲盒大师”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长安十二时辰》的灵感,不是凭空瞎想,而是来自马伯庸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他在西安博物馆地下一层,撞见了一个超大的长安沙盘,站在沙盘前俯瞰的瞬间,突然就来了劲,这才有了这部剧的雏形。
马伯庸写历史有个核心思路,叫“创作无界”——不是瞎编,而是用现代人的眼睛看古代事。
就说张小敬吧,历史上真有这个人,但《安禄山事迹》里就一句话:他射杀了杨国忠。
马伯庸偏从这一句话里,挖出了一个“拼命护长安百姓”的热血故事。为了让故事不出戏,他翻遍考古报告,连唐朝姑娘戴什么木簪都查得明明白白。
但又没被老规矩捆住,直接用了24 小时倒计时的节奏,把历史写成了古代版反恐大片,信息量密集得跟美剧似的,刚好戳中我们这些 “刷手机停不下来”的现代人。
这位曾经的上班族最懂我们的痛,就像他写《长安的荔枝》,别人看 一骑红尘妃子笑只觉得浪漫,他却盯着荔枝怎么保鲜这个难题。
这种把历史掰开揉碎了找共鸣的本事,难怪我们会觉得唐朝的张小敬,比老板还懂我。
林奕华:在剧场里把经典玩出现代心跳
另一个把打破边界玩明白的,是香港导演林奕华。
当年影视圈正火,随便拍部剧都容易火,但他偏要守着小剧场。
他最擅长的,就是把《红楼梦》《西游记》这些老经典,改成戳中现代人痛点的故事。
比如他改的《西游记》,没讲什么西天取经的神话,反而演了唐僧师徒四人的现实困境。
从夫妻吵架、师生矛盾,到选秀评审和选手的拉扯、导游跟游客的闹心,足足九九八十一种 生活之难,全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糟心事。
他拍的《水浒传》,也不是江湖义气那套,而是九个男人征选黑帮电影演员的故事,演的全是现代人“被逼上梁山”的无奈,还有那些说不出口的男人之罪。
林奕华说,剧场的魔力就在于想象力没牢笼。
别人都想着一次成功、赶紧变现,他却把剧场当“种地”,慢慢播种、慢慢耕耘,等着灵感结果。
这种不被流量绑架的坚持,本身就是对自由最生动的解释——不按别人的规矩活,才能活出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