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心跳的微弱起伏
都牵动着与死神竞速的“生死时速”
每一场器官的艰难抗争
都承载着对正常生活的热切渴望
每一次脊柱的精准矫正
都寄托着突破身体桎梏的生命期待!
东方卫视今晚(8月29日)20:20,医疗观察类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将迎来最后一集——《破局!进击的我们!》,带你见证当儿童遭遇重症危机时,医护人员与家属并肩作战的真实历程:
医生在希望与风险间抉择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家属在崩溃与坚持中支撑他们的,是对孩子最深的牵挂。他们用尽全力对抗病魔,也坦诚面对医学的局限,让每一次救治都充满温度与尊严。重症病房里的生死博弈,是绝境中的不放弃,是医学与人文交织的动人力量。
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的珍宝(化名),曾在外院接受葛西手术,此次因昏迷紧急入院。
刚到医院时,珍宝全身黄染、腹部膨隆,心率与血压持续下降,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抢救:心肺复苏、肾上腺素推注、气管插管同步进行,待生命体征稍有稳定,便迅速转入PICU。
可后续病情急转直下,珍宝出现全身多部位出血,血压低至30mmHg,凝血功能严重紊乱。医生提出血液净化(CRT)这一最后治疗方案。医护人员持续抢救近3小时,但最终因病情过重,遗憾未能留住珍宝的生命。医生温柔地陪着家属,引导他们和孩子做最后的告别。
医学总有无力的时候,面对孩子的离开,医护人员轻声说着 “心痛仍会有”,但无论如何他们始终守着初心——要让孩子带着尊严,也要让他们温暖地走完最后一程。
来自四川成都的14岁地中海贫血患儿恬芯(化名),因长期输血不规范,出现了严重的生长发育障碍。14岁的她,身高远低于同龄孩子,鼻梁塌平、面色灰青,还伴有重量超3公斤的巨脾与中重度铁过载,造血干细胞移植风险极高。
为了让孩子能拥有正常生活,母亲和继父决定带她来上海治疗。
被地贫患儿亲切称为“地贫爸爸”的王晓东医生,为她制定了系统治疗方案:第一步先切除脾脏,减少脾脏对红细胞的破坏,改善输血依赖;术后进行2-4个月的抗凝治疗,再通过规范输血与去铁治疗,待身体状态稳定后,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行性。
由于脾脏过大,微创手术无法实施,医生选择开放手术,成功切除巨脾。后续的移植手术将在恬芯达到移植标准后进行。
11岁的小翼(化名),在两周岁时确诊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进而引发神经性脊柱侧弯,侧弯角度高达120度,不仅压迫肺部与内脏、影响心肺功能,还让她无法独立行走站立,需借助支具才能久坐。即便有亲戚劝说放弃,小艺的母亲仍坚持为孩子寻求治疗机会。
医生团队评估后认为,手术不仅是为“保命”,更是为了让小翼获得生命尊严。医疗团队组建最强阵容开展手术:在全麻状态下,从胸椎到骶椎打入36枚椎弓根钉,植入钛棒矫正脊柱畸形,手术切口长达40多公分。
术后,小翼的脊柱侧弯残留角度仅25度左右,心肺功能明显提升,能独自坐起,身高也有所增长。
身体层面的积极变化,也带动小翼心理状态的转变,开始主动与人沟通交流,食欲也随之改善。
珍宝(化名)的救治历程里,我们看见医学面对重症的无奈,却也记住了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守护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情;
地贫患儿恬芯(化名)的治疗路上,母亲与继父的坚持,加上“地贫爸爸”的专业,让困境中的孩子逐渐靠近正常生活;
小翼(化名)的手术成功,是母亲的不放弃与医疗团队敢挑战的共同成果。
重症病房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医学或许有边界,但对生命的守护从未止步。
今晚20:20锁定东方卫视《闪闪的儿科医生》,看医护人员与家属如何在重症救治的艰难旅程中,书写爱与坚持的答卷。
这里是上海,这里是东方卫视。
更多精彩 强势关注
即兴共创音乐采风节目
听,谁在唱歌
东方卫视 每周日晚21:05播出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