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面能照见民族来路的镜子。让我们看到,我们的根曾如何深扎于泥土,我们的父辈曾如何用汗水与泪水浇灌生命,他们的坚韧、他们的智慧、他们在苦难中焕发的人性光辉,如何构成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代码。”由刘家成导演,杨幂、欧豪主演的年代情感剧《生万物》在爱奇艺大家剧场开播以来,收视、热度一路飙升,全端播放量登顶近三年历史第一。该剧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荣获人民文学奖的作品《缱绻与决绝》,唤醒了观众对土地的热望。从对原著的追捧,到学说山东话,再到拍摄地临沂爆火,《生万物》实现了多维度破圈。一部农村年代剧为何能让当下年轻观众如此着迷?近日,导演刘家成与半岛全媒体记者畅聊创作幕后,让我们得以了解《生万物》如何从一粒文学的种子,冲破坚硬的现实土壤,最终成长为一部血肉丰满、情感奔涌的荧屏史诗。
影视改编要“科学的转化”
作为著名的京派导演,刘家成近几年扎根山东。谈及拍摄《生万物》的缘起,他回忆道:“在青岛拍摄军旅剧《海天雄鹰》时,我就一直在寻找风格差异较大的剧本。后来《生万物》到了我手里,我特别兴奋。《海天雄鹰》是上天,展现的是自强不息;《生万物》是入地,体现的是厚德载物。”
刘家成坦言,这部戏最大的难度在于影视改编。“文学是平面且充满想象空间的文字,而影视需要具象、流动的画面和集中强烈的戏剧冲突。”他认为,要进行“科学的转化”,就必须有所取舍。原著《缱绻与决绝》时间跨度涉及四代人,“从创作规律来看,观众的共情能力最多能承载两代人的故事。”在故事内容上,剧集最终选定1927年到1947年这二十年作为主要时代背景,以宁绣绣和封大脚的人生为主线,同时展现鲁南农村土地变迁背景下,宁、封、费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这是他们个人命运最为跌宕、情感最为浓烈的阶段,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关键时期。
人物改编方面也有诸多变化。原著笔调沉郁,人物命运更为悲苦撕裂,导演认为,纯粹的“卖惨”无法真正打动今天的观众。剧集改编的核心在于抓住“农民与土地”这个灵魂关系——既是生死相依的“缱绻”,也是时代洪流下不得不做的“决绝”,表达方式可以更具层次,这也是一次充满温情的“提亮”。
原著中的绣绣更为被动,也有很多无奈,封大脚甚至因身体残疾而显得怯懦,还有一定人性的阴暗面。剧集播出后,很多观众都被踏实专一的封大脚圈粉,刘家成表示,“剧中绣绣被赋予了知性与坚韧,她从大小姐到农妇的转变,是一个主动抗争、逐渐融入并焕发生命力的过程。封大脚则被塑造成一个充满责任与担当的‘爷们’。”他的“我要让所有人看着,俺媳妇是明媒正娶的!”那句呐喊,瞬间击中了无数现代观众的心,让人看到在苦难深渊中,人性所能迸发出的最耀眼的尊严与光芒。
对于三个家族周边的群像人物,如精明算计又可爱的封二、虚伪霸道的宁学祥,导演也注入了更多诙谐与幽默的色调,让人物更立体,也让沉重的主题有了呼吸的缝隙。
对“像”的要求近乎苛刻
剧集大胆起用一大批年轻演员担纲主角,杨幂、欧豪、邢菲、张天阳、张海宇、蓝盈莹等年轻演员与戏骨同台飙戏。对于演员的选择标准,刘家成表示关键在于与角色的适配度。
“在《生万物》的片场,没有‘明星’,只有‘农民’。”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整个剧组恪守的创作铁律。刘家成透露,开拍前,主演杨幂提前进驻山东农家院,学习烧土灶、炒菜做饭、挑水干农活,从身体上先于演技,去感受劳作的重量与疲惫。他坚信,唯有肌肤记住土地的触感,眼神里才能流露出土地赋予人的坚韧与沧桑。剧组还特意请来两位地道的当地农民作为“农业指导”,手把手教演员们如何用锄头、种地瓜、割麦子。
刘家成对“像”的要求近乎苛刻,他用自己的家族记忆和对历史的了解,为年轻演员们讲解人物心理。他反对两种表演极端:一种是没干两下就气喘吁吁的“表演式辛苦”;另一种是动作漂亮却使蛮力的“舞台式干活”。他要求演员找到农民干活的“巧劲”,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劳作,早已懂得如何最省力地完成工作。“要让真正的农民看了,觉得‘对,就是这么干的’。”他特别提到扮演“婆婆”的迟蓬老师,她几乎完全融入角色,表演节奏有时会慢半拍,但那恰恰是生活最真实的质感。她每天都会琢磨加入几句地道的山东方言,其精准度和感染力为角色注入了灵魂。
正是这种对“真实”的极致追求,使得每个角色,无论主角配角,都像是从那个时代、那片土地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林永健饰演的封二与倪大红饰演的宁学祥,同是“抠门”,却演出了完全不同的可爱与可恨;每一个村民,哪怕只有几句台词,其质朴的本色都构成了剧集最坚实的底色。表演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让观众忘记表演,只相信那是一段真实流淌过的生命。
尊重土地更尊重当地习俗
刘家成表示,《生万物》的魂在山东。土地,是这部剧沉默却伟大的主角,镜头展现了真实的田野、古朴的村落、风吹过庄稼地的声音。山东临沂的地貌、风土人情,为剧集赋予了无可替代的视觉质感与地域文化气息。比如很多场群众场面,当数以百计的群众拥入镜头,那种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是任何调度都无法复制的。拍摄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向地而生”,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剧组为了营造良好的拍摄氛围,不惜在山东当地沂蒙山深处租下几十亩农田,从插秧、播种到收获全程实拍。剧组主创亲身感受了农民“看天吃饭”的辛苦,也时常因暴雨而无法完成预定的拍摄任务,但刘家成导演认为,这些艰难恰恰是土地的另一种馈赠。演员的感受与剧中人物的命运严丝合缝地交织在一起。
尊重土地,更体现在尊重这片土地上绵延千年的习俗。在山东拍摄的每一天都令人印象深刻,刘家成分享了一个难忘的经历:一场精心准备的大型出殡戏,开拍前才得知当地有“女性不能送葬至墓地”的习俗。整个计划被打乱,团队没有强行改变,而是选择立刻尊重民俗,连夜改戏。没想到,这一改反而改出了更高级的悲壮:当送葬队伍远去,绣绣独自冲破束缚,狂奔上山,对着远方的棺材声嘶力竭地喊出一声“娘”时,那种个体的决绝与礼教的压抑所形成的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戏剧高潮。是土地的馈赠和考验,最终成就了作品的深度与真实。这部剧是献给土地和人民的一首庄严而温暖的颂歌。它告诉我们,万物生长,终将回归大地;所有动人的故事,都从最朴素的泥土中生根发芽。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悦 实习生 刘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