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的海边大镇青口和赣榆味

《生万物》的海边大镇青口和赣榆味

看《生万物》,竟然越看越没有违和感,和我童年的生活经历竟然越来越近了。“青口”“红根”“云往东,刮大风”“吃土”这些非常熟悉的词语让我禁不住心生惊喜。

二十二集里,出现了青口。青口是赣榆县城所在地,我在那里度过了最重要的学习岁月。

电视剧里提到,露露把虎子安排在青口,自己一个人去找大脚。

我查原著对照,竟然找到了多处提到青口的段落:“第三天鸡刚叫头遍,大脚便揣上爹给的两块大洋,与郭龟腰上了路。他们的目的地是一百里之外的海边大镇青口。”

《生万物》的海边大镇青口和赣榆味

“走了一天,在一个叫土城的地方住了一宿,第二天上午到了青口。当大脚跳下驴背,牵着牲口跟着郭龟腰走进这个苏北大镇的时候,他感到他的头一阵阵发晕。他早就听说,这青口是做买卖的大地方,沂河、沭河两岸的花生油花生饼、豆油豆饼以及山货、粮食都往这里发,尤其是花生油运往这里的数量之大,有人说能长年累月地淌成一条小河。”

“待把一切拾掇好,住进一家小客店,大脚见两头牲口已经在石槽边欢快地吃草,向郭龟腰问道:‘人说青口靠海,海在哪里?’郭龟腰看看太阳还有一些高度,说:‘走,我领你见见景儿。’

背着一颗夕阳,二人走到镇东,走向了一片平展展的荒滩。再走一会儿,大脚便看见了让他一辈子都不能忘怀的那一片大水。

那是一片蓝色的大水,涌动着波涛的大水。大脚记得,在他的经历中所见过的最多的水就是沭河水了。但沭河水再阔也就是三四百步的模样,而这片大水却是无边无际呀。”

《生万物》的海边大镇青口和赣榆味

电视剧里还提到,大脚和绣绣在鳖子顶开的一块地上种丹参,我查了,似乎小说里没有这个情节,可能是编剧后来加进去的。

丹参,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听说的红根,因根是红的得名。丹参并不是什么名贵药材,更跟参类不沾边。小时候还看到过有人家种红根,那种红色比较扎眼。

小说里提到“和土石一般颜色的土名叫‘蛇溜子’的蜥蜴迅疾地窜来窜去。”也是我们老家的土话。

封二带领村民祈雨时说的:“云往东,起大风。云往北,搬大水。云往南,水推船。云往西,大雨急。”

也惊讶到我。我们小时候看着村子东面的大吴山,会脱口而出:“云往东,刮大风。云往北,天乌黑。云往南,雨连连。云往西,披蓑衣。”

何其相似。

《生万物》的海边大镇青口和赣榆味

还有一个吃土的情节。银子家因为人口多,收入少,银子每天挖野菜给家里人吃,有时候,野菜也少,孩子们饿得吃土充饥。

我小的时候,没有银子家那样饿得要吃土,但我的确听说过吃土的事情,而且有一段时间还比较盛行,在我心里感觉挺神秘的。他们吃的是观音土,我猜想,有可能是饿的,也有可能是盛传吃观音土可以治病。两者都有可能,因为那个年代,很多依然忍饥挨饿,有病没有地方看,或者没有钱看。

《生万物》的海边大镇青口和赣榆味

其实,《生万物》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就是以他的老家山东莒南为创作背景的。莒南和我的老家黑林紧邻,小时候,父亲骑自行车,过了黑林就是莒南地界。

看《生万物》,除了可以深切感受人们对土地极端的依赖,对土地的精心呵护,对土地的顶礼膜拜之外,一个更突出的感受是:饥饿。

在大地上辛苦劳作的人们,即使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依然有时候摆脱不了饥饿的困扰,兵患匪患,苛捐杂税,天不作美,都可能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像银子一家一样。

“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的诗从来都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老百姓面临的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作者简介:毛春铧,祖籍江苏宜兴,出生于赣榆,连云港高级中学教师,在《青年文摘》《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篇。

《生万物》的海边大镇青口和赣榆味

来源:红榆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