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1
从近期剧集的播出情况来看,晋江IP的影视化之路似乎正逐渐步入瓶颈。
今年晋江依然有不少大IP被搬上荧幕,但包括《献鱼》《深情眼》《子夜归》在内的多部剧集均反响平平。制片人麻黄坦言:“晋江虽仍在卖版权,但2025年的确是其长剧版权交易萎缩的一年。”
影视改编效果未达预期,读者的直观感受也是“晋江的文越写越难看了,文章总体质量不如几年前。”
骨朵与几位网文平台编辑交流晋江的现状时发现,其困境来自多方面:有长剧开发节奏放缓、短剧猛烈冲击的“外患”,也有优质作者流失、推荐机制不合理等“内忧”。长此以往,晋江在IP版权交易这一核心业务上,恐怕将遭遇更多来自外部的竞争与分食。
被资本做局的榜单
“其实,从2020-2024年来看,晋江每年纯IP的收入都有数十亿,依旧占据长剧版权市场的top地位。”
公开财务信息显示,2020-2024年,晋江文学的收入分别为10.36亿元、12.5亿元、13.15亿元、14.16亿元、14.40亿元,收入及利润一直稳步上升中。制片人麻黄告诉骨朵:“阅文集团虽然宣传IP收入是48亿左右,但这包括他们的IP衍生品+动漫版权+长剧版权+短剧版权。综合性来说,晋江作为一个民营企业,版权依旧是IP采购中的心头好。”
不过,对于2025年晋江IP改编作品的播出成绩,她认为问题不在IP本身,而是在于开发者没有精准把握内容。
“以《献鱼》为例,购买方以版权的形式入股了联合出品方,但因为资方规模不大,所以在组盘阶段很难有头部的拍摄资源进入项目。且剧本改编不当,明显把小说中的内核都丢了。一个IP影视化,并非版权在手就能100%复刻文字中的经典。”
版权方采买IP往往根据平台榜单,所谓的“开发者不懂内容”则反映出晋江金榜的文未必适合影视改编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晋江的推流逻辑存在某种“潜规则”。
“晋江上榜看收藏数量,有钱的作者直接买推广,拉新引流到自己的文里,其他没钱的作者不推广直到完结都没有曝光。前者都是大差不差的霸总文,没钱还想创新的作者直接看不到读者,读者误以为平台都是霸总文就跑了,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都是那种槽点满满的文了。”编辑momo指出,“晋江还有现言爆款文吗?已经造不出来了。”
但晋江对这一现象却不置可否。另一位编辑蛙蛙直言不讳:“现在读者能看到的文都是刷分推文上去的,很可能还是那种抄别人梗的拼好文。这个风气已经持续4年了,晋江不会承认、也不会惩罚的,毕竟作者主动付费推广为平台省了钱。”。
于是,劣币驱逐良币,影视公司采买时的情况往往是“适合影视化的小说连载数据可能很差,订阅数据好的很多其实不适合影视化”。
而这样靠虚假数据刷上榜单的作品,并不会长久地被影视公司关注。momo表示,“他们可能会受骗买几本,不过发现作品水分后就不会再受骗。最后可能只会买几个老作者的版权了。”
蛙蛙认为,晋江IP式微也离不开影视圈的缩水,“数据不好的书基本影视公司也不敢买,在没有那么多钱的情况下会倾向于投资已经出成绩的作品。”
在编辑眼中,网文圈是金字塔结构,有钱的是顶端大神,中层勉强喝汤,底层难吃饱。“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晋江的版权就越来越不值钱,因为名声已经坏了。”
被绑架的创作者
不合理的推流机制下,内容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创作者也被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束缚着。
早期,晋江版权的半壁江山是感情流撑起来的,“它一开始的对外宣传就是‘最缠绵悱恻的爱情,就在晋江’。所以人物很重要,感情流展现的是两个人物之间感情状态的变化过程。”在蛙蛙看来,晋江感情流从来不缺受众。
爆款文《偷偷藏不住》《难哄》都属于感情流小甜文,全文最可圈可点的就是男女主人设和剧情正常。不过现在的晋江上,这类感情流作品基本上失掉创新力了。
与此同时,剧情流作品也正在被感情流拖后腿。
有读者表示,前几年的小说哪怕充满了套路,起码文笔流畅、剧情平衡,现在晋江上的许多作品充斥着网络热梗,剧情只是感情戏的背景板。
编辑momo分析:“因为剧情流前期铺垫很长,读者不喜欢追读,小说没有曝光率也就没有收入,作者根本坚持不下去。”剧情流本就比感情流难写一些,逻辑跟脑洞缺一不可,但这一类型现状不容乐观,“剧情流已经变成批皮感情流了,这类作者流失也很严重。”
在麻黄看来,情感和剧情是一个故事必备的两个条件,“如果只有情感,没有剧情,那这个故事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呢?”
内容被绑架,作者也受到许多外力因素干扰,写作限制越来越多。
网文的粉圈化就为作者带去了不小的负面影响,麻黄表示:“要求双洁,给女主一些坎坷就说虐女,还有随时举报、开盒的风潮也让作者越来越不敢写。”momo也认为,“现在的读者群体年龄越来越小,阅读水平低、接受面窄,稍微有一点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就要大肆批判、群起而攻之。”
如今读者的雷点很多,“作者被排雷排得束手束脚,能有创造力就怪了。”同时,“类型文”的成熟也成了写作的枷锁,“偏偏小读者们追捧类型文,并且想要打死那些不按照类型写文的作者。”
种种影响下,许多晋江作者选择出逃到别的平台。
这些平台对作者固然谈不上多优待,但起码在推流机制上避免了严重的不公。蛙蛙笑称:“环境恶化了,饿死平台饿不死作者,番茄小说上有些文风应该就是晋江跑过去的。有本事的作者在哪里都能吃饭,总比明珠蒙尘要好。”
在编辑看来,除晋江之外还有不少平台可以选择。“现在的长佩虽然被大家说酸涩、掉书袋,但是它练文笔,也很像早期晋江的雏形,作者踏实磨练两三年会得到提升。想赚快钱的作者可以去番茄,趁着短剧市场火热,赶紧下场做短剧改编。”
晋江的落后,是原地踏步造成的
晋江的大多数影视版权都是由长剧制作方购买,因此短剧的崛起就对其产生了一定冲击。
“知乎盐选、番茄小说对短剧的供应量起来了,类型也更丰富。其实不论晋江还是其他平台,因为市场下沉,加上短视频和短剧冲击,还有审核的问题,网文质量都是大幅度下降的,作品质量都不好。”
改编成影视后,对剧情的需求就更大了,“女频小言文很多人已经看腻了,科幻、奇幻、末世题材才是目前市场少见的,可是国内不一定能把这些题材拍好。”
晋江IP改编作品效果不佳,也离不开用户群的不对等。
“以低年龄层为主要群体的长剧,打不过三十岁以上为主要群体的短剧,前者正好跟付费群体画像重合,后者恰好跟免费群体用户重合。晋江就算卖出了短剧爆款,也吸引不了多少新用户来正版平台消费。再加上排版落后,排榜也没有大数据推送精准,很多适合影视化的小说不受年纪小的读者喜欢,数据不好看就更难挖掘了。”
momo认为,制作方现在用互联网思维执着于大数据用户画像,是在把路走窄。
“影视的覆盖人群理应比网文广,深度也应该比网文更深。所以影视化应该是在网文里选择适合影视化的IP,而不是去盲目追求网络数据支撑。现在网文已经被低龄读者攻占,导致金榜上数据好的文都是层次较低的‘小白文’,或情节平淡的甜宠文,这样的文其实是不适合影视化的。
如果制作方以网文人群的取向为导向的话,那就是自己画地为牢。所谓大数据画像,确实可以细分垂类市场,但这就意味着放弃了画像之外的其他人。真正好的影视剧是全面覆盖的,就算不能老少咸宜,起码也要覆盖大部分人群而不只是低龄群体。”
编辑眼中正确的改编生态环境,应该是影视高于网文,深于网文,并引导网文。可以说,晋江的落后,是平台原地踏步造成的。
蛙蛙回忆这些年网友对晋江的吐槽:“早在读者吐槽平台榜单小说不符合自己需求的时候,就代表了它在推送机制上做得非常不到位。”
晋江其实也在搜索机制上做出了一些调整,例如在搜索页推出“猜你喜欢”功能,帮助部分读者找到了更合口味的作品,但这还远远不够。“随着AI技术不断发展,大数据推荐将越来越重要。如果晋江再不迎头赶上,几年之后被番茄等平台超越也并不意外。”
作为一个付费平台,晋江的许多困境本质上可归结为:若无法吸引不愿花钱的读者,便只能尽力满足那些愿意付费的用户,哪怕他们的口味愈发挑剔。编辑momo对此笑称:“既然想挣钱,又怎么能怕麻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