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刻画了一堆冰清玉洁的女孩儿们,同时作者也描写了许多有争议的人物,比如多姑娘。
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次要角色,许多人对于这个人物的第一印象就是“淫荡”。
她是晴雯的嫂子,书中描写她“美貌异常,轻浮无比”,与贾琏等多人有染,角色设定上带有明显的风骚、放荡标签。
当初央视版《红楼梦》开拍,全国各地找演员,许多角色都有人竞争出演,唯独这个角色,找遍全国都没人愿意演,她如此不受欢迎的原因也是“形象特殊”。
而且在87版《红楼梦》拍摄的那个年代,大家思想更加保守,演员们对于饰演这类负面色彩较重,尤其带有“水性杨花”、“轻佻风骚、美艳粗俗”特质的角色,普遍会存在一些顾虑。
很多人担心演了这样的角色,可能会给自己打上标签,影响以后的戏路,或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议论。
因此,即便多姑娘在书中被描绘为“美貌异常”,但其行为大胆泼辣,与传统审美下的女性形象相差甚远,这使得选角变得困难。
在不少专业演员对“多姑娘”这个角色有所犹豫时,当时在剧组担任剪辑师之一的田韶春接下了这个任务。
虽然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但田韶春饰演的多姑娘演技备受赞誉。
她虽然戏份不多,但抓住了角色慵懒、泼辣又略带讥讽的特质,她“轻佻眉眼、一步三摇的神态和动作”将多姑娘的生性放荡刻画得淋漓尽致,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另外,作为剪辑师,田韶春对剧本和人物理解有天然优势。
剪辑工作需要反复观看素材、理解剧情节奏和人物关系,这可能帮助她更快地把握角色精髓。她的挺身而出,解决了剧组的燃眉之急,也体现了为艺术奉献的精神。
“多姑娘”这个角色成了许多人对于田韶春的第一印象,也因此有了刻板印象,但其实她本人与察觉差距颇大。
戏外的田韶春本人其实形象端庄秀丽,颇为耐看,与剧中的多姑娘反差巨大。剧组通过化妆和造型,刻意将她往“身份卑微、品格低贱”的方向塑造,这也证明了她的可塑性。
值得注意的是,之后田韶春并未转型做演员,而是继续从事剪辑师工作,还曾担任电视剧《庄妃轶事》的剪辑师。
当然,田韶春愿意主动请缨出演多姑娘,时代的影响有一方面。
大家都不愿意演,她本着奉献精神主动出演,体现了早期影视创作“大家族”的协作意识,当时许多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才有了经典的诞生。
比如隔壁的《西游记》剧组,演员们不仅可以演绎多个角色,也要做场务等,同时场务等工作人员,也随时准备好出演任何角色。
另外,她也深知“多姑娘”这一角色的重要性,虽然在《红楼梦》中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推动情节和折射人性的特殊存在,被称作“槛外人”和“照镜人”。
多姑娘被视为“风流”、“放荡”的代表,但她某种程度上也是封建礼教的反叛者。
她不甘于完全被男性支配,甚至“不被男人欺压,反把男人玩弄于股掌”,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争取着对自身命运的掌控。
而且她并非全然邪恶。
书中她照顾被赶出大观园、病重垂危的晴雯,并说出“可知人的嘴一概听不得”(认可了宝玉和晴雯的清白),话虽粗鄙,却道破了贾府中的虚伪和世情,显示出其泼辣性格下的某一丝“清醒”和复杂性。
多姑娘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贾府繁华背后的淫靡底色,也照出了当时社会对这类女性的偏见和压制。
饰演这样的角色,需要演员深入理解其行为背后的逻辑,并勇敢地面对可能随之而来的世俗眼光。
庆幸的是,当时网络不发达,田韶春并没有因为出演多姑娘而受到过多的言语暴力或困扰。这也让我们思考,尊重表演艺术,将角色与演员本人分开,是何等重要。
大家想一下,如果放到现在,演员的样貌肯定也会被“评头论足”。
田绍春能够在剧组为角色束手无策发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为名不为利,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应该得到尊重。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