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史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正在热播的剧集《生万物》悄然爆红,该剧靠实实在在的剧情、演技和自发的口碑相传,引发追剧热潮,成为2025年暑期档现象级爆款剧集。

暑期爆款

生万物》改编自著名作家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的开篇之作《缱绻与决绝》。原著以四代人70年的故事为线索,以沂蒙山区土地变迁为背景,贯穿了四代人六七十个春秋,谱写了动人情感史诗,展现了农民世世代代对土地难以割舍的依恋,曾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文学作品改编计划重点项目。

剧集《生万物》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时间线压缩至1926年至1944年间,集中描绘鲁南农村土地变迁背景下,宁、封、费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剧集开篇便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将观众迅速带入时代背景: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倪大红饰)之女宁绣绣(杨幂饰)在成亲当天被土匪劫走,其父宁学祥因不舍卖地赎女,竟让二女儿宁苏苏(邢菲饰)替嫁费文典。宁绣绣被同村的庄户汉子封大脚(欧豪饰)从土匪窝救出,归来后毅然与家族决裂,选择嫁给封大脚。人物命运的转折与社会动荡交织,故事由此展开。

大地上的史诗

得益于扎实的原著和剧集制作班底,《生万物》自官宣定档以来备受期待,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强烈社会回响。据网络数据显示,《生万物》首播收视稳健上涨,峰值高达2.68%,实时关注度最高破4%;目前全网正片播放量市占率达到31.94%,全网累计播放量7.25亿,连续多日占据榜首。

在竞争激烈的长剧市场,《生万物》的亮眼数据足以称得上“爆款”,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掀起的讨论热潮。该剧导演刘家成表示,“《生万物》写的是农耕文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是宏大的主题,但它的叙述方式却是家长里短,生活气息浓厚。”社交平台上,“俺知不道”“拉呱”“俺爹俺娘”等剧中方言台词成为流行热梗,不少观众留言,《生万物》让“全家老小坐到一起追剧”、“隔着屏幕感觉回到了那个时候”。

人与土地

在影视行业的发展长河中,土地题材史诗剧始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生万物》的火爆并非突如其来的现象,而是延续了中国电视剧史上土地题材史诗剧的创作传统。这类作品通常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家族史或村庄史展现社会变迁和人与土地的关系。

早在《生万物》之前,2014年播出的《老农民》就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该剧由高满堂编剧,张新建执导,陈宝国、冯远征、牛莉、蒋欣领衔主演,以史诗般格局聚焦山东农村的时代变迁。全剧从1948年土地改革的前夜开始写起,用长达60集的篇幅记载了广袤的土地之上中国农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变革,塑造了一张张生动鲜明、从泥土中成长起来的农民面孔。

大地上的史诗

《老农民》用全景式视角为农民树碑立传。谈及该剧创作初衷时,高满堂曾经表示,“中国有8亿农民,他们承受的东西、受的苦难太多,希望也很多,但专门为他们创作的电视剧却很少,应该有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献给他们。”为此,他深入农村采访调研,先后历时近五年,采访了相关人员近200人,获取了丰厚的素材积累,为《老农民》所反映的时代事件与所体现的农民形象的真实性提供最详实的资料。

大地上的史诗

20世纪90年代,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出版,成功地激活并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古原,白鹿原也因此上升为中国当代文学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学意象和象征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符号。同名剧集于2017年播出,以陕西关中平原上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剧集《白鹿原》接连获得了第31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历史题材优秀电视剧奖、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等多项荣誉。从整体上来看,电视剧《白鹿原》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它不仅塑造了一部讲述渭河平原五十年生活变迁的史诗,也呈现出一幅中国近代史的雄奇画卷,展示了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情感共鸣

从《白鹿原》到《老农民》再到《生万物》,土地题材的史诗剧都关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和人物的命运沉浮。为什么在现代社会,讲述土地与农民故事的剧集仍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生万物》的原著作者赵德发曾表示,“引起我最持久、最深层的创作冲动的,是农村、是土地。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仅是生存的基础,也是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宿,甚至是命根子。”

土地情结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基因。《生万物》围绕“地”字做文章,扎根民生,满溢地气。正如该剧所传达的:“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

大地上的史诗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年代氛围将观众引入剧中,与人物同种同收,同喜同悲。《白鹿原》是一部“陕味”十足的电视剧,剧中对于关中地域特色下的人物形象塑造,既让观众充分感受到黄土高原的人物风貌,也对剧情的发展起着深刻的推动作用。比如剧集一开场,伴随着一曲地道的秦腔嘶吼:“吃饱了,喝胀了,跟皇上他爸一样了”,画面徐徐展开,冬季的关中大地,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向观众们展示出了她最真实的样貌。这一句极富感染力的秦腔,瞬间将观众带入了电视剧的地理情境之中。《生万物》复原“打春牛”“咬春”等齐鲁农耕仪式,远景镜头里地块或黄绿交织、或白雪皑皑,当主人公躺卧、漫步田地之上,并不显得渺小孤单,反而与土地融为一体,尽显天人合一的和谐,强化了地域文化。

大地上的史诗

叙事与情感共鸣同样是关键因素。《生万物》没有把“苦”作为卖点,而是聚焦普通人在泥沼里找活路的韧性。剧中有地主家的算计,有穷人家的挣扎,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但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韧性。宁绣绣被全村人骂“失贞”,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跟着婆婆学纺线,靠着一手好活计让闲话渐渐平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引起了现代观众的共鸣。该剧导演刘家成表示,“不管历史剧、年代剧,都对现实要有关照。《生万物》很质朴,我们最终要回归到,深扎到泥土里的那种真情实感,回归到艺术最本真的力量。小人物的真情实感,他们的挣扎与成长,这些永远是观众喜欢看的。”

创新表达

《生万物》在继承土地题材史诗剧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多方面创新,这或许是它能够打破圈层、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所在。

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剧多采用男性视角,《生万物》选择了女性视角,聚焦宁绣绣从地主千金到农妇再到革命者的成长历程,更符合现代意义上的“大女主”。通过她的讲述,观众看到了1926年鲁南农村的社会面貌和土地对农民的意义。面对命运的打击,绣绣身上有一种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还有一股倔强,知性和智慧。据该剧备案信息,宁绣绣在后期会受革命思想启发,用所学知识帮助邻居,实现自我价值。

大地上的史诗

过去的剧集在人物塑造上有时会存在脸谱化的问题,人物形象较为单一。但《生万物》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从地主、自耕农、佃户到贫农,从传统女性到新女性,各类立体鲜活的人物悉数登场。杨幂、欧豪带来突破性表演,加上倪大红、林永健、秦海璐、迟蓬等一众“戏骨”立住了这种复杂而真实的群像,从而让《生万物》为观众提供了充足的讨论空间。

剧中不乏对严肃议题的生动呈现。刻画贫农的生活重担但并不刻意渲染悲苦,反而加入许多轻松的元素调节氛围。宁学祥与封二的斗嘴“互呸”成为喜闻乐见的小插曲;观众被宁绣绣和封大脚在平淡生活中相互理解、彼此支撑的情感打动,用“先婚后爱”“纯爱战神”等网络热梗“二创”传播;剧中婆媳关系的塑造也突破传统套路:封母(迟蓬饰)对绣绣疼爱有加,不理会闲言碎语,两人相处的暖心片段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生万物》既延续了原著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史诗书写,又通过浓缩时间、升华女性叙事、提亮温情基调,完成了从文学厚重感到影视共情力的转化。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