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21条”举措的推出,要认知市场激荡背后的深层逻辑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业界称之为“广电21条”),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略显疲软的影视行业。

“广电21条”举措的推出,要认知市场激荡背后的深层逻辑

短剧崛起、用户注意力碎片化、资本撤离等多重压力下,这项政策以“松绑”与“提效”为核心,通过取消40集上限、放宽古装剧比例、优化季播剧间隔等举措,试图重构长剧市场的生态逻辑

这一政策不仅是对行业痛点的精准回应,更折射出在媒介生态剧变中,政策制定者从“管控思维”向“服务思维”的转型。同时,也要对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有着清醒认知,从而真正把握通过政策调整回应时代变革的产业破局之道。

(一)

应当讲,“广电21条”的推出,其指向非常清晰,可以视作破解长剧生存困局的“组合拳”

近年来,电视剧市场陷入“量缩价挤”的境地。数据显示,自2019年以来,全国电视剧发行量逐年下滑,其初衷是提质减量、降本增效,但是其下降数量超出预期,已经严重影响到电视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019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254部;2020年为202部,制作发行部数同比下降20.47%;2021年194部,同比下降3.96%;2022年160部,同比下降17.53%;2023年156部、4632集。而2024年电视剧发行量仅115部,较2019年下降84.4%

可以看到,电视剧发行量逐年下滑固然有其缘由,比如,广播电视台作为电视剧制作播出主要平台,由于经济下行原因,已经很难有制作大型电视剧的能力,购买能力也同步下滑。目前,电视剧制作机构除了少数民营公司之外,大多集中在爱优腾芒四大网站。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网络视听平台采购策略逐步转向短剧,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将10%-20%的长剧资源让渡给短剧,进一步挤压了长剧生存空间。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曾表示,数量是质量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一定的质量。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须确保有足够的数量作为基础。要把握好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点,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效益。

在此背景下,“广电21条”的出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比如,在内容创作方面,强调实施“内容焕新计划”,加强内容创新;

在审查机制改革方面,则创新性推出“边审边播”机制,也就是说针对系列剧、季播剧、单元剧、情景喜剧等类型剧目,主管部门将实行“边审边播、边改边播”的创新模式,分集、分单元反馈审核意见,确保播出时效性。

再如,市场反应比较强烈的是优化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取消40集上限的硬性规定,并试点电视剧中插广告政策;实施一剧多星、联购联播政策,大力支持网台同步。

这个举措既避免“一刀切”导致的优质IP拆分,又通过备案公示的40集“一般上限”防止注水剧回潮。这种“弹性管理”机制,为史诗剧、年代剧等长叙事题材腾出更多创作空间。

与此同时,对于广受关注的古装剧播出数量相对灵活,黄金时段古装剧比例从15%提至30%后,进一步“精准调节”,既满足观众对传统文化题材的需求,又避免单一类型垄断排播资源。这一调整直接惠及服化道、实景基地等产业链环节,带动横店等影视基地开机率回升。

另外,《若干举措》还包括试点实行电视剧中插广告政策,经总局批准后,电视台可实施每集电视剧中间插入一次不长于30秒的剧情或商业广告;加强超高清节目制作播出宣传推介;加强纪录片、动画片精品创作;鼓励支持优秀微短剧进入电视播出;推动优秀境外节目引进播出等。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强节目版权保护。

(二)

显然,《若干举措》的出台有着强烈的市场共振,政策发布当日,当日影视板块股价全面上涨。Wind数据显示,截至收盘,文化传媒指数涨3.11%,资金净流入102.57亿元,十余支影视个股涨停

可以说,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印证了行业对“供给扩容+效率提升”组合拳的期待

当然,政策调整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比如,相对来讲,放松集数限制后,群像剧有望以完整叙事回归,季播剧的连续开发将推动IP衍生价值释放。

另外,政策鼓励优秀网剧上星、多星联播,打破“一剧两星”限制,相信会在“大小屏共振”刺激下,广告CPM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溢价。这种协同效应既降低平台采购成本,又放大精品内容辐射范围

如此种种,无论是创作者或是制作者,都要深刻理解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从微观层面来讲,此次政策松绑的意义远超行业救市,其本质是监管逻辑从“风险规避”向“价值创造”的转变

首先,通过分类管理替代“一刀切”,既守住质量底线,又释放市场活力。这种“松紧有度”的设计,体现了对内容生态复杂性的深刻认知。

其次,政策明确将长剧定位与微短剧形成鲜明分工,既避免长短视频内耗,又构建“沉浸体验+即时消费”的完整内容矩阵。另外,放宽境外剧引进指标、鼓励本土化改编,政策红利正加速文化出海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政策利好显著,但行业复苏仍需付出更大努力

比如,如何防止“边审边播”导致叙事失控,这就需要建立更成熟的创作反馈机制

再如,需要防止资本过热后的风险对冲,需警惕“政策套利”行为,引导资本投向优质内容而非流量炒作

还有当前AI编剧、虚拟拍摄等技术尚未全面普及,制作端的技术鸿沟可能加剧马太效应,需配套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平台

与此同时,创作者需要深知政策红利背后的深层逻辑,优化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取消40集上限的硬性规定,是引导更多精品剧集脱颖而出,而不是助力注水剧“重生”的政策,在这方面,必须有清醒的认知

《若干举措》的推出,是广电总局依据市场变化,对进一步丰富大屏内容的重大举措,是在动态平衡中寻找产业新坐标的重要抓手

然而,政策松绑只是起点,当管理机构以更开放的姿态回应市场诉求,当从业者以更理性的态度平衡商业与艺术,长剧市场有望重现“现象级神剧”频出的黄金时代

但是,政策焕新也好,推动市场繁荣也罢,最终的根本点是如何在松绑中守住创作初心,在变革中让市场真正火起来——这或许才是政策背后更深层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