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muel Wigley
译者:易二三
校对:覃天
来源:Sight & Sound
(2025年9月刊)
在这份包含了50部影片的特别精选片单中,《视与听》的影评人与从阿莉切·罗尔瓦赫尔到迈克·李等众多电影人一起,分享了他们认为被低估和忽视的重要作品——从知名导演鲜为人知的作品到几乎很少能看到的奇珍异宝,从随着时间流逝而失传的好莱坞电影到等待出现在聚光灯下的文艺片遗珠。
我们希望读者能深入其中,发现一些奇妙的电影,或许,在探索的旅途中还会发现一些独属的隐藏瑰宝。
1.《拉斯科尼科夫》
(Raskolnikov,1923)
导演:罗伯特·维内
一部很少有人看过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风格大抵类似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说起来可能难以置信,但罗伯特·维内的这部《拉斯科尼科夫》几乎无人知晓。该片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之后三年完成,改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并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培养的莫斯科艺术剧院演员出演。安德烈·安德烈耶夫的表现主义布景设计令人惊叹,棱角分明的彩绘布景和氛围感极强的打光烘托出格雷戈里·奇马拉饰演的穷学生拉斯科尼科夫日益加剧的精神错乱。该片现由慕尼黑电影博物馆精心修复。
推选人:布莱尼·迪克森(英国电影协会策展人)
2.《紫丁香》
(Lilac,1932)
导演:安纳托尔·李维克
这是一个介于马塞尔·卡尔内的「诗意现实主义」风格和社会电影之间的巴黎故事,讲述了一名性工作者和一名侦探之间命途多舛的罗曼史,又有一点黑色电影的气质。安纳托尔·李维克的这一宿命论故事为巴黎提供了一幅奇妙的阴暗剪影,从开头的一个情节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幽昏的氛围,即老蒙马特街附近的孩子们发现了一具尸体。影片展示了堪与雷内·克莱尔等当时更著名的导演媲美的高超运镜,费南代尔、特别是让·迦本的精彩表演,也极大增强了《紫丁香》的吸引力。
推选人:玛丽·哈罗德(法国电影研究学者)
3.《乌日穆里》
(Uzhmuri,1934)
导演:努萨·戈戈别里泽
格鲁吉亚的努萨·戈戈别里泽是苏联最早的女导演之一,但她因斯大林的大清算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她的作品也随之被禁止和遗失。直到最近,除了她在片场的老照片外,几乎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她的先锋胆识。她的女儿拉娜——也是一位著名导演——2018年在俄罗斯档案馆重新发现了她的默片首作。在充满神秘色彩和反抗精神的《乌日穆里》中,当局试图抽干格鲁吉亚明格里亚地区沼泽地的水,但却遭到当地农民和蛙灵女王的反对,后者被入侵行为所激怒。
推选人:卡门·格雷(自由记者、影评人及策展人)
4.《西尔维娅传》
(Sylvia Scarlett,1935)
导演:乔治·库克
凯瑟琳·赫本去世时,她的星光或许已经略有黯淡——仪态、嗓音、超高的评价——但她早期的电影、一部部经典的神经喜剧、职业生涯中期与斯宾塞·屈塞合作的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瑰宝。虽然《西尔维娅传》并不是赫本的第一部电影,但它却是假小子赫本在「跨性别」时期的代表作。西尔维娅女扮男装所易名的西尔维斯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男孩,与名誉扫地的父亲(埃德蒙·戈温饰)一起逃亡。她与伦敦佬骗子加里·格兰特(两人第一次搭档)一拍即合,一起嬉笑怒骂、寻欢作乐,展现出最令人生畏的肢体天赋。格兰特当时尚未成名,更受女性观众青睐的是风流儒雅的布赖恩·艾亨。在这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关于身份混乱的喜剧(改编自康普顿·麦肯齐的小说)中,当西尔维斯特变回西尔维娅时,我们会莫名感到一阵失落。
推选人:莫莉·哈斯克尔(影评人、作家)
5.《夜半血案》
(Deadline at Dawn,1946)
导演:哈罗德·克勒曼
由克利福德·奥德茨根据康奈尔·伍尔里奇的小说改编的《夜半血案》是戏剧大师哈罗德·克勒曼——斯特拉·阿德勒的丈夫——的唯一一部电影,讲述了一段辛辣、人性、滑稽但又尖锐的黑色之旅。影片中生动的纽约客、形象模糊的移民和在城市中漂泊的流浪汉散发着古怪、街头的特征。谋杀之谜只是女主人公琼(由苏珊·海沃德饰演,美艳绝伦)动人的忧郁幻象的一部分,她一心想要拯救一个傻兮兮的水手,使其免遭厄运。「天哪,在这美丽宁静的夜晚,苦难却四处游荡。」
推选人:菲利普·霍恩(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6.《在桥下》
(Under the Bridges,1946)
导演:赫尔穆特·科伊特纳
《在桥下》于1944年夏天在柏林拍摄,当时盟军对柏林的轰炸愈演愈烈;事实上,这部影片之所以受到战后影迷的追捧,是因为赫尔穆特·科伊特纳拍下了一些即将被摧毁的城市图景。影片中没有丝毫的动荡不安,讲述的是两个驳船操作员救了一个自杀的女人并爱上了她的动人而永恒的故事。科伊特纳以极其轻盈的手法驾驭了这场浪漫冲突所激起的复杂情感,他流畅的摄影不断呈现出诗意和人性的瞬间。这绝对是一部杰作,但在他的祖国之外,人们对他的重视却远远不够。
推选人:菲利普·康卡农(影评人)
7.《暴政末日记》
(Reign of Terror,1949)
导演:安东尼·曼
《暴政末日记》是冷战时期黑色电影的爱好者的最爱,它将法国大革命描绘成一个永夜世界中的背叛浪潮。该片由安东尼·曼执导,具有富勒式的紧迫感和威尔斯式的花哨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被解读。如果说片中关于罗伯斯庇尔的「黑名单」的纠纷让人联想到反共的「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那么法国共产主义评论家乔治·萨杜尔则认为《暴政末日记》是一次反法国大革命的诽谤:「最糟糕的伪历史片。」更冒犯的是,许多观众其实就是片中所刻画的「无套裤汉」,因此他们对这部不公正地被遗忘的电影兴趣不大也就不奇怪了。
推选人:J·霍伯曼(影评人、作家)
8.《启示录4骑士》
(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1962)
导演:文森特·明奈利
这部电影改变了我对文森特·明奈利的看法。人们最熟悉的可能是他执导的歌舞片,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金粉世界》(1958)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更是两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它们都是大型视觉盛宴,融合了梦幻般的芭蕾舞场景,且高度依赖于摄影棚拍摄。我认为他是米高梅片场最伟大的艺术家。《启示录4骑士》这部电影将他非凡的美学才华与一些永恒的观念相结合,而不幸的是,这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这部电影基本上讲述了主人公发现自己一半的家人都成为了纳粹的故事,并提出问题:「对于一个从未真正卷入其中的人来说,需要怎么才能真正参与进去帮助他人?」
因此,这部电影极具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极具美感的电影制作,它融合了明奈利擅长的所有元素。它重新诠释了被视为好莱坞经典的同名默片(于1921年上映,由鲁道夫·瓦伦蒂诺主演,雷克斯·英格拉姆执导)。
根据被我推荐观看这部电影的人反馈,有一件事让他们无法完全喜爱它——他们将它与原版进行比较,并将格伦·福特(一位中年白人男性)与年轻的鲁道夫·瓦伦蒂诺(好莱坞拉丁情人)进行对比。如果你这样做,那么就走偏了。你必须以明奈利电影自身的标准来评判它,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不同的故事,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非第一次世界大战。
推选人:卡琳娜·朗沃斯(影评人、作家)
9.《特鲁埃尔的恋人》
(The Lovers of Teruel,1962)
导演:雷蒙·鲁洛
迈克尔·鲍威尔1959年的西班牙冒险片《蜜月》是弓箭手影业的作品序列中的一部鲜为人知的杰作,这部更为阳光明媚版的《红菱艳》(1948)融入了三段芭蕾舞段落。芭蕾舞星露德米拉·车娜尤为钟爱该片的结尾——一段基于13世纪西班牙传说并由米基斯·塞奥佐拉基斯谱曲的芭蕾舞段落,她与比利时导演雷蒙·鲁洛共同将这一段落发展成了这部剧情长片。《特鲁埃尔的恋人》对白极少,几乎全部在单一摄影棚内拍摄,是芭蕾舞电影史上被遗忘的瑰宝。它进一步拓展了弓箭手影业开创的独特视觉舞蹈效果,让车娜的才华得以充分施展,并呈现了一场令人着迷的视觉盛宴。
推选人:莉莲·克劳福德(自由作者、学者)
10.《昨夜》
(Last Night,1963)
导演:卡迈·沙伊赫
一位亚历山大女子某天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老了15岁,居住在开罗,嫁给了自己的姐夫,并且有一个女儿即将结婚。而且,她完全不明白为何每个人都用她姐姐的名字来称呼她。这部迷人的女性主义惊悚片就此拉开帷幕,堪称阿拉伯电影中的杰作。该片导演卡迈·沙伊赫是悬疑大师,他将革命后的埃及塑造成了一座巨大的镜厅。《昨夜》是银幕传奇法丁·哈马麦最具震撼力、最优雅的代表作,深刻诠释了沙伊赫电影的核心主题之一:现代埃及女性在充满敌意的父权社会中争取个体独立的斗争。
推选人:约瑟夫·法希姆(影评人、策展人)
11.《知己知彼》
(I Knew Her Well,1965)
导演:安东尼奥·彼得兰杰利
这是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电影之一,然而鲜有人知晓,更遑论深入了解。或许是因为安东尼奥·彼得兰杰利的风格过于飘忽不定,难以被视为真正的作者导演。他从宽泛的喜剧转向了古装动作片的剧本创作,还参与了卢基诺·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8)的制作。「总是寻求新的、短暂的邂逅,任何人都是潜在对象,」正如她众多情人中的一位所描述的, 斯特法尼娅·桑德雷莉饰演的准明星阿德里安娜,是一位试图在罗马这座被不安定、掠夺性的男性主导的城市中闯出一片天的乡村女孩。她天真而轻浮,但彼得兰杰利坚定不移的同理心让她变得令人难忘、令人惊叹。
推选人:李·马歇尔(影评人)
12.《深夜秀》
(The Late Show,1969)
导演:迈克尔·沃克利
《深夜秀》是一部时长十分钟的一镜到底的短片,讲述了一位未具名的黑人男子对美国深夜电视节目中充斥的宣传内容所做的静默抗争。
影片以斑驳破旧的墙纸为开场,背景仅有霍华德·霍克斯执导的《红河》(1948)结尾片段的音频。镜头缓缓降落至一间昏暗的房间,旋而升起,定格在一位男子(弗兰克·奥孔塔饰)正在观看电视。我们从未看到屏幕——只有它在男人身上映照的闪烁光芒,以及广告声中推销着一个他永远无法融入的美国。随着广告声的持续,他平静地组装一把枪。这一反抗行为与制造的美国梦的喧嚣形成对比,其模糊性源于男人的神秘感,同时牢牢植根于黑人美国人的经历。
这是迈克尔·沃克利唯一已知的自编自导的影片——一部如同其创作者般悄然滑过影史缝隙的作品。其鲜为人知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但有限的美国发行渠道可能使其未能触达它所诉说的观众群体。该片由英国电影协会(BFI)制作委员会资助——这或许令人意外,考虑到它所处的时代及其激进的底色。该片由巴里·索尔特(1971年《六卷可任意顺序放映的胶片》的导演)使用米切尔Mark II摄影机以35毫米胶片拍摄,并以16毫米胶片形式发行,主要面向影迷俱乐部。尽管有迹象表明沃克利于1968年拍摄了另一部名为《Joy》的影片,但至今尚未找到该片的拷贝。
我们关于沃克利知之甚少——甚至连他的真实姓名都不清楚。他曾告诉一位朋友,他在父母离婚后改用了沃克利这个姓氏,这个姓氏来自吉米·沃克利——这位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最后一位「会唱歌的牛仔」,曾主演过一系列西部片。他曾在费城艺术学院和伦敦电影学院学习,拍摄完《深夜秀》后回到费城。尽管许多同学都搬到了好莱坞,在罗杰·科曼手下起步,最终参与了《小精灵》(1984)和《终结者2:审判日》(1991)等影片的制作——沃克利却留在了费城。他偶尔担任选景师,并为当地机构制作教育片。他曾有过好莱坞的野心——70年代为科曼撰写过一部西部片剧本,但该片从未拍摄。他的朋友们从未真正了解他是如何维持生计的。
沃克利几年前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与猫咪独居,鲜少社交。在他去世后,他公寓内的脏乱导致许多个人物品被丢弃。他的16毫米胶片收藏最终流落至费城一家废品店,导演德尼兹·托尔图姆在此发现了沃克利个人收藏的《深夜秀》拷贝。该拷贝与沃克利参与制作的教育影片,以及他最喜爱的英国喜剧《特务乌龙王》(同样拍摄于1969年,由汤姆·康特奈主演)的拷贝并排存放。这些胶片现收藏于费城的秘密影院。
《深夜秀》的鲜为人知并不影响其质量。影片在电视节目结束时收尾,《星条旗永不落》的结尾被静电的噼啪声打断。很难不感受到这部影片缺席于它本应参与的讨论中的分量;它反映了一种从未完全实现的潜力——就像沃克利本人一样。
推选人:米洛·福尔摩斯(英国电影协会国家档案馆研究员)
13.《我爱过的男人》
(The Men I Loved,1973)
导演:特蕾莎·特劳特曼
影片的基调轻快活泼,美学风格极具1970年代的炫目感,性爱场面则属于软核类型——但在这层刻奇的外表之下,特蕾莎·特劳特曼讲述的非一夫一妻制欲望故事却具有令人意外的现代性。魅力四射的电影导演皮蒂(达琳·格洛丽亚饰)与丈夫及情人在一段和谐的三人关系中生活。当她爱上另一位导演时——在剪辑台上激情拥抱——这种平衡被打破,引发了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特劳特曼拍摄这部大胆的B级片时年仅22岁,这部作品不出所料地遭到了巴西军事独裁政府的打压。该片最近的修复版恰逢其时,因为在当今世界,非传统关系结构正逐渐成为主流。
推选人:蕾切尔·普罗格(作家、编辑)
14.《白色黎明》
(The White Dawn,1974)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一部与西部片截然不同的「东北部片」,甚至在1974年的标准下也堪称异类,菲利普·考夫曼根据加拿大作家兼艺术家詹姆斯·休斯顿的小说改编的这部电影,据称取材自一个真实故事,讲述了三名捕鲸者——由蒂姆斯·伯特姆斯、小路易斯·格赛特和沃伦·奥茨饰演——在1896年被困在北极冰原上,最终被因纽特人(片中称为「爱斯基摩人」)营救的故事。该片由摄影师迈克尔·查普曼(《愤怒的公牛》[1980])在巴芬岛实地取景拍摄,当地居民在片中担任重要角色并使用因纽特语对话。影片将人类学上的真实性与引人入胜的双重视角相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捕鲸者才是异星人。
推选人:汤姆·查理蒂(策展人)
15.《二十日无战事》
(Twenty Days without War,1976)
导演:阿列克谢·日尔曼
仅凭寥寥数部作品,阿列克谢·日尔曼便已成为影坛最具叛逆精神的异端之一。他的第二部影片勾勒出一个令人窒息的苏联边陲世界,充斥着失眠的黄昏时刻与失落的氛围(如拥挤的夜行列车走廊)。身兼作家和军官身份的主人公(由俄罗斯喜剧演员尤里·尼库林饰演)返回塔什干进行「公务」并休假,探访已再婚的前妻,参与宣传演出,爱上了一位放荡的女演员......每个镜头的画面都充盈着生动的鲜活感、俄罗斯的永久冻土、战争的创伤、不安的集体生活和有毒的道德妥协。这就像五部电影被压缩成一部,纵然有些只是匆匆一瞥。
推选人:迈克尔·阿特金森(影评人)
16.《梦比夜长》
(A Dream Longer than the Night,1976)
导演:尼基·德·圣法尔
在凯瑟琳·布雷亚和露西尔·哈兹哈利洛维奇的阴郁童话之前,已有尼基·德·圣法尔的《梦比夜长》(1974)。这部影片既展现了童话的黑暗面,又蕴含着童话般的奇妙与趣味,将圣法尔作为艺术家的全部想象力——爆炸性、笨拙性、花哨性——融入一部关于初现的女性特质与寻找真爱的故事片中。跟随这位探索的女主角穿梭于塔罗牌般的角色与彩纸碎片飞溅的奇幻世界,纯粹是一种享受。圣法尔对情色探索的怪异氛围把握得恰到好处。当它不具创伤性时,便能呈现出天真烂漫的喜悦——愚蠢与可爱完美融合。
推选人:劳拉·施塔布(影评人、编辑)
17.《薄墨之樱》
(The Cherry Tree with Grey Blossoms,1977)
导演:羽田澄子
「只要这棵树,我就能拍一部电影」:在日本旅行时偶然遇到一棵古樱花树后,日本纪录片导演羽田澄子便知道这棵树将成为她首部独立电影的中心。此前,羽田澄子在岩波制作公司工作了约20年,期间她执导了教育和宣传影片,终于凭借《薄墨之樱》开启了独立创作之路,转向更具诗意和实验性的风格。这部关于无常与坚韧的苦乐参半的颂歌,微妙地游走于人类与生灵之间,并因导演的妹妹在影片拍摄前不久因癌症去世而充满哀伤。
推选人:埃里卡·巴尔索姆(学者、影评人)
18.《乌鸦》
(Kalagh,1977)
导演:巴赫拉姆·贝赛
很难想到有哪部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能像巴赫拉姆·贝赛的《乌鸦》这样令人眼花缭乱、充满影史的引经据典。这部电影以希区柯克的《艳贼》(1964)为蓝本,但将后者的心理性冲动替换为对媒体、图像和记忆的哲学探索。影片围绕一位聋哑教育家展开,她对一名失踪女子的画像产生了痴迷。她的调查交织着过去与现在,而在这一过程中,她揭开了更宏大的失落身份:20世纪初的德黑兰。这部影片如此梦幻,你或许会在睡梦中也梦到它,直到某天它重返银幕之上。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始终无法安然入睡。
推选人:伊赫桑·霍什巴克特(导演、策展人)
19.《克莱尔的世界》
(Visions of Clair,1977)
导演:扎克瑞·斯特朗
《克莱尔的世界》(1974年拍摄,1977年上映)或许是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当时硬核色情片还能展现出艺术追求。该片以诗意的对话和对旧金山建筑物的创意运用,通过将高贵沉默的女性(尤其是主演安妮特·海雯)与喋喋不休的神经质男性形成对比,暗示出一种女性主义视角。影片中多重重叠的影像,似乎刻意设计成阻碍窥淫主义愉悦的结构,最终汇聚成完全抽象的终章,从边缘文化(色情)的低级形式过渡到前卫艺术的高级形式,仿佛这一切本就是理所当然。
推选人:布拉德·史蒂文斯(影评人)
20.《被咒之爱》
(Doomed Love,1979)
导演: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
为什么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的这部巅峰之作没有更广为人知呢?或许是因为它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且拍摄于导演与制片人保罗·布兰卡的长期合作之前。然而,这部改编自卡米洛·卡斯特洛·布兰科1862年小说的令人抓狂的262分钟大长片,仅仅是一部电视迷你剧的摘要,而该迷你剧至今仍鲜少有途径观看。然而,这部短篇小说的宏伟改编版与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的《贪婪》(1924)不相上下,堪称文学改编的精妙工坊。它同时也是一种对小说的诗意诠释,其中受挫的欲望被颂扬,而囚禁则被视为内部的宁静。
推选人:乔纳森·罗森鲍姆(影评人、作家)
21.《切里安的罪恶行径》
(The Evil Deeds of Cherian,1979)
导演:约翰·亚伯拉罕
约翰·亚伯拉罕这部机智幽默的讽刺作品,通过切里安(阿杜尔·巴希的表演精彩绝伦)这位马来人地主的视角,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压迫性。切里安因内疚与偏执而瘫痪,眼看着农民和工人起义,挑战世代以来的剥削。亚伯拉罕摒弃传统叙事,以一种智性化的荒诞意识流手法,融合噩梦般的梦境段落、手持拍摄和象征主义的装饰性元素。纳萨尔主义的创伤、红色叛乱笼罩全片,蒙太奇式的起义场景与令人毛骨悚然的暴行记忆交织呈现。切里安的堕落最终以一场滑稽的羞辱达到高潮,他慌忙爬上树,象征着系统性权力结构的崩溃。通过人性化压迫者,亚伯拉罕的创作手法复杂化了革命政治,但从未偏离历史变革不可阻挡的潮流。
推选人:奥马尔·艾哈迈德(作家、策展人)
22.《伯爵夫人格拉茨》
(The Games of Countess Dolingen,1981)
导演:凯瑟琳·比内
凯瑟琳·比内自编自导的这部非凡而富有挑战性的影片,改编自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中被删减的段落以及乌尼卡·祖恩的自传体中篇小说《黑暗的春天》,讲述了一位有自杀倾向的少女的故事,但影片同时也致敬了儒勒·凡尔纳、埃德加·爱伦·坡和罗尔德·达尔的作品。露易丝(卡罗尔·凯恩饰)深受《黑暗的春天》影响,意识到自己已成为丈夫收藏的破碎天使雕像的一部分。她的丈夫(迈克尔·隆斯戴尔饰)痴迷于捉拿一名爱搞恶作剧的小偷,而该小偷在《黑暗的春天》的故事线中,正是祖恩的化身(卡蒂亚·瓦斯琴科饰)暗恋的对象。这部影片在1981年获得好评,但随后逐渐被遗忘——而比内这位才华横溢的导演,也再未拍摄过故事片。
推选人:金·纽曼(记者、影评人、作家)
23.《魔法嘉年华》
(Something Wicked This Way Comes,1983)
导演:杰克·克莱顿
在一个小镇里,一切都显得天真无邪,当两个男孩目睹游乐场到来时,领头的是神秘的达克先生——由乔纳森·普雷斯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演技饰演。游乐场很快开始对镇民们施展诡计,让他们的愿望成真,却又将他们困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这部作品就像是由道格拉斯·塞克按照《阴阳魔界》的风格拍摄《生活多美好》(1946)。雷·布拉德伯里操刀剧本,改编了自己的小说,杰克·克莱顿(《无辜的人》[1961])执导,主演还包括杰森·罗巴兹和帕姆·格里尔。这是迪士尼最黑暗也最怪异的作品。
推选人:约翰·布莱斯戴尔(影评人、作家)
24.《英雄时代》
(Heroic Times,1984)
导演:尤瑟夫·盖姆斯
匈牙利著名的潘诺尼亚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众多动画佳作之一,尤瑟夫·盖姆斯执导的这部瑰丽血腥的中世纪史诗(该片将于10月在伦敦巴比肯中心「动画与战争」主题展映单元中放映),生动再现了中欧历史上一段扑朔迷离的时期——那时,关于勇气与骑士精神的宏大理想与暴力、欲望及对权力的贪婪等残酷现实激烈碰撞。这部影片以交响乐般的宏大格局,以颠覆性的视角审视民族神话与空洞的意识形态。故事围绕一位天赋超凡力量的年轻农家少年展开,他执着追求荣誉至上的信念,却在血腥的战场上逐渐失去纯真——这一切均通过数千幅动画化的油画生动呈现。绝对是一部英雄主义的杰作。
推选人:迈克尔·利德尔(作家、策展人)
25.《印度酒店》
(India Cabaret,1985)
导演:米拉·奈尔
劳动与尊严的交汇是米拉·奈尔这部令人着迷的纪录片的核心,该片聚焦于孟买一家夜总会中的脱衣舞女。这些在「女王殿堂」工作的女性揭露了夜总会龌龊的经营环境,不过同时也展现了她们对顾客的掌控力。这部时长60分钟的纪录片鲜少被归类为探讨性工作的经典影片,却以精炼的叙事探索了这些女性在印度社会中的被压迫地位与自我依赖性。奈尔以好奇的视角,通过两位舞女的宽广视角,颠覆了「不道德」与「体面」的简单对立。
推选人:萨弗隆·梅芙(影评人)
26.《糖果山》
(Candy Mountain,1987)
导演:罗伯特·弗兰克&鲁迪·武利策
《糖果山》的故事始于纽约市,随后辗转至加拿大,讲述了一位音乐人(凯文·J·奥康纳饰)的故事。他的野心驱使他伪造与吉他制作界的J·D·塞林格——一位隐居的工艺大师——的关联。罗伯特·弗兰克主要是一名摄影师,但他曾与杰克·凯鲁亚克合作了《把我的雏菊拔掉》(1959)等影片;武利策操刀的剧本包括《双车道柏油路》(1971)。为了强调影片的反文化精神以及对艺术完整性而非金钱回报的重视,汤姆·威兹、博士约翰、大卫·乔汉森、利昂·瑞博、玛丽·玛格丽特·奥哈拉和「阿托」·林赛纷纷客串演出。《糖果山》值得获得更大的关注。对我来说,它是终极形态的公路电影,某种程度上的执念。我甚至以编剧的名字为我的儿子取名。
推选人:杰森·伍德(英国电影协会公共项目与观众部门执行总监)
27.《满月之下》
(Un nos ola leuad,1991)
导演:恩达夫·埃姆林
一位佚名男子在服刑多年后返回北威尔士。当他在月光下漫步于石板矿村时,闪回的画面揭示了他童年记忆中弥漫着终身愧疚的痕迹。斯诺登尼亚的壮丽景色与压抑的室内空间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二元性在影片中从未得到调和。作为威尔士语电影的里程碑,《满月之下》(改编自卡拉多格·普里查德1961年的小说)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对宗教原教旨主义和迷信痴迷的审视。其美学风格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状态,与《牛奶树下》(1954)相媲美,并完美融入威尔士故事传统中超凡脱俗的叙事风格,这一传统可追溯至《马比诺吉昂》。导演恩达夫·埃姆林本身就是一颗遗珠,他创作了不少地下音乐经典作品(1972年的沿海民谣《希拉埃斯》和1974年的心理民谣概念专辑《塞勒姆》)。今天观看《满月之下》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如此少的威尔士语电影在威尔士以外地区为人所知,以及为什么英国对非英语制作的本土艺术如此轻视和不支持。
推选人:迈克·威廉姆斯(《视与听》总编辑)
28.《菌来外天》
(Strain Andromeda The,1992)
导演:安妮·麦奎尔
通过颠倒原片中的镜头顺序,美国艺术家安妮·麦奎尔的重新剪辑版颠覆了罗伯特·怀斯1971年改编自迈克尔·克莱顿惊悚小说的原版电影《天外来菌》中那种与时间赛跑的结构,将这部讲述科学家与致命外星生物搏斗的影片,转变为一部独特的电影变种。麦奎尔的重剪不仅剥离了原版中陈旧的元素,还增添了一种奇特的感伤氛围——主角们的坚定与自信不断消融于恐惧与困惑之中。即便时间的箭头指向相反方向,因果关系的常规也被抛诸脑后,这部作品仍保持着令人振奋的张力。麦奎尔的重新排序也为林奇式的慵懒与迷幻的疯狂留出了空间。毋庸置疑,以疫情时代的视角观看这部作品,更增添了创作者从未预料到的深层含义。
推选人:杰森·安德森(策展人)
29.《特沃塔和我》
(Travolta and Me,1993)
导演:帕特里西亚·玛佐
与同时期许多国际艺术电影一样,帕特里西亚·玛佐1993年的作品《特沃塔与我》常规放映之外鲜少有机会观赏。该片作为《那个时代的少男少女》的一部分而制作——该剧集还囊括了香特尔·阿克曼、克莱尔·德尼和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等导演的同等重要的作品。马佐的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位迷恋约翰·特拉沃尔塔的少女,但当她遇到一位对尼采和兰波感兴趣的神秘男孩时,她很快便放弃了对特拉沃尔塔的迷恋,因为后者的兴趣对她来说更加令人着迷。该片将情节剧与史密斯飞船乐队、滚石乐队和比吉斯的歌曲混搭,如同初恋般热烈而情感充沛。
推选人:乔丹·克朗克(影评人、策展人)
30.《流亡日记》
(Diary in Exile,1993)
导演:侯赛因·沙里夫&阿蒂亚特·阿尔-阿布努迪
这部1993年的苏丹纪录片由侯赛因·沙里夫与阿蒂亚特·阿尔-阿布努迪联合执导,令人痛心地记录了大规模流离失所的惨状。影片聚焦于大量逃往埃及的苏丹移民,他们因一场军事政变而流离失所,该政变使残暴的奥马尔·巴希尔掌权长达三十年。这部52分钟的纪录片通过跟拍他们的日常生活,以优雅却令人愤怒的视角展现了流亡中的身份认同——不仅揭示了实际的负担和严酷的生存条件,更揭示了无法回家这一想法带来的难以承受的痛苦。遗憾的是,历史再次重演,自2023年战争爆发以来,估计已有1400万苏丹人流离失所;该影片的震撼力与现实意义并未减弱。
推选人:莱拉·拉蒂夫(影评人、记者)
31.《小丑》
(Paljas,1997)
导演:卡蒂卡·海恩斯
纳尔逊·曼德拉执政三年后,编剧兼导演卡蒂卡·海恩斯执导的这部迷人的家庭剧成为南非后种族隔离时代首部官方参与奥斯卡的竞赛影片。尽管该片未获提名,但当时它仿佛标志着南非正式重返当代世界电影舞台。这部影片本身便讲述了从社会与文化隔绝中恢复的故事,聚焦于卡鲁沙漠偏远地区一个压抑的家庭,因一支流动马戏团的意外到来而重获生机。尽管海恩斯在影片中触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陈词滥调,但这部电影仍作为对矛盾的南非白人身份的诗意审视而流传下来——同时也是南非杰出演员马瑞斯·威尔斯在大银幕上的最重量级作品,他在国际上更以加美·尤伊斯的《上帝也疯狂》(1980)而闻名。
推选人:盖伊·洛奇(专栏作家、影评人)
32.《地主卡利斯托》
(Calixto the Landlord,2003)
导演:萨米·卡法蒂
中美洲电影在国外鲜少受到关注,甚至在本地也常被忽视,但来自洪都拉斯的《地主卡利斯托》展现了其独特而强大的魅力。萨米·卡法蒂的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残酷的地主如何策划控制当地农民及其土地的阴谋,将第三世界电影的政治风格——揭示政治腐败、美国商业利益与资产阶级贪婪如何联合起来反对工人阶级——与墨西哥情节剧那种情感起伏的风格相结合。影片通过对风景的移情性运用和逐渐夸张的情节,释放出强烈的愤怒,成为边缘地带才能孕育出的坚定电影创作的见证。
推选人:阿隆索·阿吉拉(影评人)
33.《吐司》
(Toast,2006)
导演:杰茜卡·豪斯纳
《吐司》,或称之为「一部关于进食的短片」,是杰茜卡·豪斯纳最抽象的作品,这或许正是它相对不为人知的原因。在47分钟的片长中,一位颇具人妻风格的年轻女子反复回到一间粉色调的厨房,每个循环都以烤面包机的噼啪声为划分。在60年代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她打开冰箱,取出各种用塑料包装的加工食品——黄油、馅饼、冷切肉、俄式沙拉——并制作、食用三明治。每次回到操作台,组合变得越来越怪异,她的摄食行为也越来越强迫性。这是一种对我们暴食社会的有力诠释,驱使着一种可耻的、永不满足的对更多的渴望,并且是豪斯纳备受争议的关于厌食症的戛纳竞赛片《零度社团》(2023)的被忽视的同伴。
推选人:凯瑟琳·惠特利(作家、伦敦国王学院电影与视觉文化教授)
34.《向日葵之夜》
(The Night of the Sunflowers,2006)
导演:豪尔赫·桑切斯-卡维苏多
一部以西班牙农村为背景的黑色电影,豪尔赫·桑切斯-卡维苏多以《罗生门》式的视角,讲述了卡斯蒂利亚一个偏远村庄发生一起暴力强奸案后所引发的事件。影片通过六个章节,揭示了来自马德里的地质学家埃斯特班(卡梅洛·戈麦斯饰)所实践的私刑正义的危险性。两位农村警察对一名无辜男子谋杀案的不同调查方式,以及村长希望新发现的洞穴能为衰落的村庄吸引游客的期望,进一步增添了叙事的复杂性。影片紧凑的结构、通过景观呈现一个被农村过去所困扰的国家形象,以及将腐败作为快速获胜策略的暗示,赋予了它一种先见之明。桑切斯-卡维苏多尚未拍摄他的第二部影片,但这部出道作值得细细品味:令人不安、诡异,且敏锐地察觉到潜藏于无害表象之下的滥用行为。
推选人:玛丽亚·德尔加多(伦敦电影节策展顾问、影评人)
35.《重金摇滚双面人》
(Detoroito Metaru Shiti,2008)
导演:李斗士男
童颜的松山研一主演了这部漫画改编作品,其低俗程度堪比约翰·沃特斯的风格,并从接吻乐队的歌曲《底特律摇滚城》中汲取灵感。该片部分是对音乐产业的讽刺,讲述了一个天真无邪的乡下男孩搬到东京,本想成为一名「时髦」的流行歌手,却意外成了一支死亡金属乐队的主唱。它也是一段爱情故事,情节如同重金属乐队Gwar与活结乐队与欧洲歌唱大赛相碰撞的狂想曲,融入了波普艺术风格的动画,并由吉恩·西蒙斯客串出演一位与主角相竞争的音乐人,其最著名的专辑名为《法金汉宫》(Fuckingham Palace)。
推选人:凯瑟琳·麦克劳克林(自由作者、影评人)
36.《任我驰骋任我飞》
(Give Me Liberty,2019)
导演:基里尔·米哈诺夫斯基
本世纪最令人振奋且制作最为巧妙的美国独立电影之一,源自导演本人作为专为残疾人服务的货车司机的经历——他的俄罗斯犹太人家庭从苏联移民至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市后,他便开始了这份工作。米哈诺夫斯基以精湛的电影技巧、放任不羁的风格,以及水准近乎奉俊昊的对民族志细节和社会规范的关注,将喜剧与悲剧完美融合。影片的演员阵容(非职业演员加上两位出色的俄罗斯演员)令人难忘,而米哈诺夫斯基与爱丽丝·奥斯汀的剧本为途中爆发的即兴表演留下了充足的空间——这些即兴表演集中爆发在既真实又狂乱的一天时光里。
推选人:艾米·托宾(影评人、编辑)
37.《草根传奇》
(Local Legends,2013)
导演:马特·法利
大多数艺术家的梦想是靠自己的创造力谋生,无需为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束缚。这部充满玩味的跨类型作品展现了想实现「艺术生活」似乎难免要面对艺术与商业之间的矛盾。《草根传奇》是马萨诸塞州音乐人马特·法利创作的一部轻度虚构的自传体作品,他创作的2.5万首即兴歌曲旨在对抗Spotify的算法。法利努力在一个只想要听一些关于动物和便便的轻松歌曲的世界中,为个人表达开拓一席之地。这是我看过关于艺术家生活的最佳且最幽默的电影,法利的这部独立佳作最初以瓶中信的形式在YouTube上发布,并感动了一位又一位沮丧失意的创作者,由此逐步建立了其邪典般的声誉。
推选人:威尔·斯隆(影评人)
38.《喃喃私语》
(Murmur,2019)
导演:希瑟·扬
唐娜(珊·麦克唐纳饰)被愧疚感折磨得痛苦不堪。她古怪的行为让唯一的女儿离她而去,而酗酒的恶习更导致了一场事故,随后她不得不前往动物救援中心做社区服务。《喃喃私语》恰如其名,讲述了这位中年妇女在人生低谷边缘徘徊的故事,她用大大小小的狗狗填满曾经空荡的公寓,试图修补那道无法弥合的空洞。希瑟·扬的温柔首作在面世几个月后,世界因疫情陷入了停滞,反倒使其显得格外具有预见性,其对亲密关系的静默渴望也更加清晰地被感知到。
推选人:拉法·沙利斯·罗斯(影评人、策展人)
39.《电话上的精灵》
(The Fairy of the Phone,1936)
导演:威廉·考德斯特雷姆
由英国邮政总局电影科制作的一部简短的公共信息影片,明确无误地告诉你使用电话的注意事项。影片中,女主角以一种高傲的语气,严厉地批评了那些沉迷于巧克力的小孩和懒惰的高尔夫球手,而一位天真的女孩不小心拨通了疯狂教授的电话,老旧的电话簿里藏着老鼠,电话精灵则从楼梯上摔下来,弄伤了背部。在一段精心编排的跟拍镜头中,美丽的年轻女接线员们一边向我们抛媚眼,一边唱着一首俏皮又有教育意义的合音。这段影片既搞笑,又毫不掩饰地夸张,简直太疯狂了。
推选人:迈克·李(导演、编剧)
40.《法式调味酱》
(French Dressing,1964)
导演:肯·罗素
肯·罗素的首部剧情长片《法式调味酱》是一部奇特的电影。它是一部喜剧,采用变形宽银幕黑白格式,但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独特之处在于其电影制作手法。场面调度、画面构图和剪辑都堪称非凡。考虑到他的才华,罗素并未获得应有的关注。他的作品是我经常研究的对象,我非常欣赏他纯粹的视觉张力。这部疯狂古怪的喜剧,几乎无人问津,票房表现不佳。之后他拍摄了《电脑间谍战》(1967),尽管人们认为这部作品令人失望,但其中包含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随后他执导了《恋爱中的女人》(1969),这个时候,他就成为了众所周知的肯·罗素。但对于任何对纯粹电影制作感兴趣的人来说,《法式调味酱》绝对是别具一格的。
本文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接受菲利普·康卡农的采访整理而成。
推选人: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编剧)
41.《告诉我谎言》
(Tell Me Lies,1968)
导演:彼得·布鲁克
这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由彼得·布鲁克执导,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导演之一——但我是在都灵的一次回顾展上初次看到它的,之后一直很难再找到渠道观看了。这是一部关于越战的电影,布鲁克根据他1966年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的戏剧《我们》改编而成。它讲述了发生在遥远他乡的战争如何影响着伦敦的普通人,他们渴望做点什么,却被自己的生活所困。在电影中,他们坐在舒适的沙发上,通过报纸上的照片了解战争。这是第一次有这么多战争照片。这部电影不是关于内疚的。它关乎你能够或无法对这些信息做些什么。布鲁克通过电影艺术表达了他关心的问题。现在是观看这部电影的好时机。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可怕的信息和图像的今天,如何消化悲剧性信息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巨大的问题。电影的结尾让我几乎感到害怕,它如此简单。它以一扇门结束。只是一扇敞开的门。但可以想象的是,从这扇门中可能出现的东西会对你的现状产生很大影响。让一扇门敞开是非常重要的。让现实进入你的世界。
本文由阿莉切·罗尔瓦赫尔接受伊莎贝尔·史蒂文斯的采访整理而成。
推选人:阿莉切·罗尔瓦赫尔(导演、编剧)
42.《施暴者约翰》
(John the Violent,1973)
导演:托尼亚·马尔塔基
一名少女被发现遇害。少年凶手坦然承认罪行,甚至对施害行为加以夸张。在庭审作证时,他似乎反而获得了宣泄和某种悲剧英雄的身份,最终被判终身监禁。托尼亚·马尔塔基的首部剧情长片是当时最激进的影片之一,她以受伤的肉体为手术刀,解剖了道德的自恋。我怀疑马尔塔基对法律的无情剖析在当今电影界能否被接受。她去世得太早,未能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应有的地位。我希望我们能弥补这一重大疏漏。
推选人:阿赛娜·拉海尔·灿加里(导演、编剧)
43.《塔莉·布朗,纽约》
(Tally Brown, New York,1979)
导演:罗萨·冯·布劳恩海姆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风情万种的歌手兼演员塔莉·布朗的纪录片,更是一幅对20世纪70年代末纽约及其早已消失的非法场所(如安森尼亚酒店地下室的「大陆浴场」和42街)的生动记录。罗萨·冯·布劳恩海姆对这位离经叛道的地下女神的赞颂,是由露西尔·哈兹哈利洛维奇的《冰之塔》的联合编剧吉尔夫·考克斯推荐给我的,片中还出现了众多下城名流,如泰勒·米德(在舞台采访中让布朗女士用他当脚凳)、迪韦恩(对发电站乐队的《放射性》进行模仿脱衣舞)和霍利·伍德劳恩(「是的,我是安迪·沃霍尔的女主角之一。你有钱吗?」),为不熟悉塔莉·布朗的观众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冲击力。
推选人:彼得·斯崔克兰德(导演、编剧)
44.《亮眼睛》
(Bright Eyes,1984)
导演:斯图尔特·马歇尔
与20世纪80年代英国电影界许多最具魅力的人物一样,斯图尔特·马歇尔游走于视频艺术与广播电视之间。《亮眼睛》是英国第四频道早期实验性阶段的里程碑之作,它以风暴眼般的视角记录了日益严重的艾滋病情,同时以先锋派的拼贴手法呈现了当代与历史上的同性恋生活场景(其中许多场景由演员布鲁斯·贝利表演再现),并以散文式的笔触探讨了艺术与摄影中对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酷儿性——的处理方式。最令人惊叹的是马歇尔允许自己停顿:这些停顿如同平静的呼吸,为紧迫的叙事增添了喘息的空间。
推选人:查利·沙克尔顿(导演、多媒体艺术家)
45.《善意的背叛》
(The Best Intentions,1992)
导演:比利·奥古斯特
我心目中的遗珠非《善意的背叛》莫属。这部作品最初作为四集电视剧为瑞典电视台制作,后被剪辑成电影版本在全球上映。该片由我的丹麦同胞比尔·奥古斯特在其创作巅峰期执导,并于1992年为他赢得了第二座金棕榈奖。依我之见,这可能是银幕上最动人的爱情故事。此外,影片由英格玛·伯格曼担任编剧,是一部半自传体电影,讲述了伯格曼父母的故事,从两人相遇的那一刻起,直到他的母亲——由完美的潘妮拉·奥古斯特饰演——怀上他。我很少遇到听说过这部电影的人,更不用说看过它的人了!
推选人:迈赫迪·弗莱菲尔(导演、编剧)
46.《水中八月》
(August in the Water,1995)
导演:石井岳龙
在美国,这部电影只能以相当糟糕的数字画质观看。我推选它的部分原因,只是希望它能获得更多关注,或许还能帮助它变得更广泛地被人们所知。它如此细腻敏感。它有一种合成器配乐的安静,青春时期的忧郁,科幻元素不时浮现,但影片最佳的部分在于水的流动性。我对这种类型情有独钟,而这部电影正是其最纯粹的代表。对我来说,最令人慰藉的电影就是看着青少年处于青春期的孤独,以及《X档案》般科幻的诡异氛围中,试图表达自我并逐渐找到自我的过程。这是一部精美的电影,尽管我只能反复观看其糟糕画质的版本,但我仍会不断重温它。总之,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遗珠,也是我希望它能被更多人看到的一点呼吁。
本文由石井岳龙接受凯蒂·麦凯布的采访整理而成。
推选人:简·申布伦(导演、编剧)
47.《三轮车夫》
(Cyclo,1995)
导演:陈英雄
一部现代版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在越南拍摄却带有浓厚的欧洲风格。导演陈英雄是越南裔法国人,曾在巴黎的电影学院学习摄影。《三轮车夫》是亚洲与法国电影的完美融合。它视觉震撼;黑暗、诗意、暴力、美丽、扭曲、震撼;配乐中有电台司令的歌曲;演员阵容令人惊叹,既有传奇的梁朝伟,也有自然的非职业演员。影片中有许多复杂的场景,每个场景的镜头都持续数分钟。我是在皇家艺术学院读书时,于1996年或1997年在莱斯特广场的旧瑞士中心首次观看了《三轮车夫》。这部电影改变了我的生活;当我观看时,脑海中突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让我意识到自己既是欧洲人又是亚洲人的电影,如果我能将两者结合,或许能作为导演留下独特的印记。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决定在印度拍摄我的学生电影《盗羊贼》(1997),不用英语,而且使用非职业演员;它还激励我在印度拍摄了我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战神归来》(2001),并让才华横溢的演员伊尔凡·可汗(我的梁朝伟)与非职业演员合作。《三轮车夫》是一部始终萦绕在我心头的电影,但当我提及它时,很少有影迷听说过或看过它。对我来说,它概括了电影惊人的力量,它来自亚洲电影的黄金时代——张艺谋、王家卫、吴宇森的电影,以及汤尼·雷恩在《视与听》杂志上的写作。多年后,我有幸在巴黎与导演陈英雄共进了午餐。
推选人:阿斯弗·卡帕迪尔(导演、编剧)
48.《神的介入》
(Divine Intervention,2002)
导演:伊利亚·苏雷曼
我曾在2002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观看了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这部杰作,该片最终斩获了评审团奖。这部影片以邻里关系为主题,记录了人们彼此之间所犯下的种种恶行——其中不少情节虽是令人发笑的琐事,但苏雷曼却不断构建出一个更为宏大的图景。片中许多场景令人想到布莱克·爱德华兹和雅克·塔蒂的风格,但整部影片的整体氛围显然是苏雷曼独有的。这部电影始终充满惊喜——留意一个场景,苏雷曼本人开车在路上吃椰枣。对我来说,《神的介入》一直是本世纪最出色的电影之一。有人称其「滑稽」,但我始终认为它既优美诗意又暗黑深邃,尤其是在当今历史背景下重看此片时,加沙地带持续发生的屠杀事件令人痛心。而且它拥有我记忆中最精彩的结尾镜头之一。
推选人:小克莱伯·门多萨(导演、编剧)
49.《好莱坞重案组》
(Hollywood Homicide,2003)
导演:罗恩·谢尔顿
当我重温《好莱坞重案组》时,我所熟悉的帕萨迪纳/阿尔塔迪纳社区正陷入火海,我看着片头字幕不禁泪流满面:每一个标志性的好莱坞地标都还在那里。尽管该片主演阵容强大——哈里森·福特和乔什·哈奈特——且制作预算高昂,但鲜有人观看,更少有人欣赏。但导演罗恩·谢尔顿为我们呈现了一封献给洛杉矶、摩城音乐和侦探电影的最动人的情书,同时也揭示了洛杉矶文化背后的驱动力:音乐产业、电影产业和房地产。影片画面精美,穿插着音乐人的精彩表演(格蕾蒂丝·奈特、安德烈3000),正如影评人吉姆·亨普希尔最近所写,它拥有影史上最精彩的追车场面之一。我向很多人推荐过这部电影,包括伊桑·科恩。
该片上映次年,我正在执导警匪剧《铁证悬案》的某集。洛杉矶警察局的警探顾问被介绍给我时,名字叫罗伯特。我对他的警探生涯充满好奇,在拍摄间隙不断向他询问「惊险故事」。他提到自己临近退休时涉足了房地产行业。这听起来就像哈里森·福特饰演的角色!我问:「你对《好莱坞重案组》怎么看?」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嗯……我写了这部电影。和罗恩一起。」原来他就是罗伯特·索萨!我几乎跪在他面前。他松了一口气,也感到自豪,就像所有参与这部电影的人都应该感到自豪一样。
当我的电影《旅客》于1992年上映时,我收到了一封罗恩·谢尔顿的来信。我们从未见过面,但他告诉我他多么喜欢我的电影,并欢迎我加入电影制作的世界。我至今还保留着这封信。我希望这些文字也能让他感受到我对他的电影的喜爱。
推选人:阿利森·安德斯(导演、编剧)
50.《游泳者》
(Swimmer,2012)
导演:琳恩·拉姆塞
《游泳者》是一部我反复观看的电影。它捕捉到了如此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观看时,仿佛被邀请进入他人的梦境。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就是所有电影的本质,也应当如此。保罗·戴维斯的音效设计对我影响深远:他与琳恩在此片中的合作产生了某种沉浸式质感与梦境般的逻辑,既与银幕上的画面融为一体,又对其提出挑战——这种融合与对立的张力令人震撼。每次重看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这是我会在开启新项目之初反复观看的影片之一,只为提醒自己:我能做到任何事,我们都能做到任何事。娜塔莎·布雷尔的黑白摄影风格如此丰盈。一切都仿佛是某种从未真实存在、仅存于感受中的记忆。上一次重看这部影片时,我承诺自己一定要学会游泳……这让我想起:我得立刻预约一节游泳课。
本文由纳卡什·哈立德接受凯蒂·麦凯布的采访整理而成。
推选人:纳卡什·哈立德(导演、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