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
8月2日上映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大家都看了没!有笑有泪的故事和古朴典雅的中国画画风让我忍不住来跟大家推荐!
没恰饭,纯科普
这电影讲了个小猪妖决定离开浪浪山,和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团假扮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很多观众在它们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的日夜,被挫折按在地上却仍攥紧拳头的瞬间,那些在迷茫中不敢停下脚步的坚持……
若暂且放下影片里那些关于修为的奇幻设定,这四只小妖怪在现实维度里,其实也早已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不过有一只出现在这儿有点奇怪……
小猪妖:我有大招!
电影第一主角是小猪妖,他在取经队伍里cos八戒。根据它露出嘴外的獠牙,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的原型是野猪。野猪原产于亚欧大陆,因此也叫做欧亚野猪。野猪最多可以分为27个亚种。它们的身长可达1-1.8米,体重可达90-200千克!其中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种群体型最大!
真的很猛的野猪丨Wallpaper Cave
野猪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大型动物之一,有多广泛呢?拿中国来说,从东北到云南都有野猪的踪迹。而且别的大型动物上新闻的时候经常都是数量稀少濒临灭绝,野猪每回上新闻都是另一种画风——比如某地野猪泛滥,野猪“校园散步”“冲进奶茶店”……
野猪冲进奶茶店新闻。图源:江苏新闻
野猪冲到城市街头的新闻。图源:央视网
为什么野猪能和一众大型动物有所不同呢?原因自然在于野猪自身非常“给力”——首先就是繁殖能力,别的大型有蹄类动物比如各种牛羊鹿,它们一般都是一胎生一个,但野猪一胎生4-5只小猪仔都是常规操作。
野猪和一群小崽子
再者野猪脾气暴躁,凶猛好斗。在很多大型肉食动物都已经濒临灭绝甚至是消失的今天,成年野猪也很好赶走觊觎幼崽鲜美滋味的小型掠食者。野猪还是“啥都能吃”的杂食动物,既吃根茎、坚果、树枝、树叶这样的植物,也会捕食小动物——野猪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了突变,因此对于蛇毒也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所以野猪遇到毒蛇差不多也就是遇到一根辣条,嚼一下补充蛋白质了。
野猪吃蛇
所以别看电影里小猪妖在大王洞受气,在现实中它的同胞不仅泛滥也非常危险——东北地区顺口溜“一猪二熊三老虎”,说的正是野猪比虎熊更容易遇到“小猪妖”也比“黑熊精”和“虎先锋”对人更危险。
野猪的一些特质也让它们成了人类的崇拜对象。距今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迹中出土的玉猪龙表明那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已经给野猪赋予神性。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名字在满语中的意思也和野猪有关。而电影里小猪妖想要成为的猪八戒,其在原著中的形象也是“獠牙出嘴赛银钉,脑后鬃长排铁箭”的野猪形象。而在新石器时代,也有一部分野猪被人类成功“招安”,它们就是家猪的祖先。它们的后代至今还在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能量。由此可见,看起来平凡的小猪妖,其实也具备成仙的资格。
来自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野猪的后代—家猪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蛋白质来源,二战能够打赢也有这些“猪队友”的一份功劳。二战期间化学纤维产品还未诞生,火炮,装甲车辆的上漆、保养和清洁都离不开猪鬃。图为上世纪40年代的猪鬃刷生产。
蛤蟆精:我才是玉宫原来的主人!
小猪妖的发小蛤蟆精喜提“唐僧”一角,别说,这也是“金蟾子”嘛。现实中我们对“癞蛤蟆”恐怕没什么好印象,不是说它长得丑,就说它有毒,甚至还因为和青蛙兄弟一起在小区水池呱呱叫被痛批“扰民”。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癞蛤蟆”指的多半是中华蟾蜍这个物种。
其实脸这么绿本来以为你是青蛙,但专门展示了癞疙瘩
下丨hippocampus-bildarchiv
中华蟾蜍雄蟾体长6-11厘米,雌蟾体长7-12厘米。它们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它们身上的那些疙瘩其实都有毒腺,头部后方的一对耳后腺和背部的皮肤疣粒中分泌的白色浆液就是它们的毒液。这种毒素在蟾蜍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分泌,可以引起捕食者的口腔麻木、呕吐、甚至死亡——电影里双狗洞的二当家喝了煮蛤蟆精的“唐僧汤”后拉肚子也算是对蟾蜍毒素的一种表达。
蟾蜍的耳后腺中拥有毒素
在多数观众眼里,区分青蛙和蟾蜍似乎很简单:皮肤光滑的是青蛙,长满疙瘩的就是癞蛤蟆。但实际上,若剖开皮肉观察内里,会发现它们的骨骼构造藏着更本质的区别——青蛙胸骨两侧的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紧密愈合,形成 “固胸型肩带”;而蟾蜍的两块乌喙骨则彼此重叠,能灵活地左右活动,构成 “弧胸型肩带”。骨骼的差异直接塑造了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青蛙凭借 “固胸型肩带” 的稳固支撑,成了跳跃健将;蟾蜍的跳跃能力虽不及青蛙,但其可活动的乌喙骨让前肢更灵活,因而更擅长在地面匍匐爬行。蟾蜍皱巴巴的表皮角质化程度更高,就像一层天然的 “防护膜”,能有效锁住水分,比青蛙更适应陆地环境。或许正是这些独特的生理优势,让影片中的蛤蟆精拥有了在漫长取经路上稳步前行的底气,成为它追随伙伴们踏遍万水千山的重要 “法宝”。
墨西哥锄足蟾的乌喙骨丨Banbury and Maglia
虽然现实中的蟾蜍可能不讨喜,但在古人心目中它曾经是皎洁的“月神”!蟾蜍拥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一只中华蟾蜍一次可以产下2000-8000枚卵,在认为“多子多福”的古人眼中完全称得上子孙繁盛的代名词,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对于蟾蜍的生殖崇拜。而蟾蜍又昼伏夜出,与月亮同步出现,月中又有一块阴影形似蟾蜍,因此在古人眼中蟾蜍也就成了月亮的精灵。成语“蟾宫折桂”中的蟾宫说的就是月亮,在汉朝的画像砖上已经出现了嫦娥奔月的传说,那时候的故事甚至是嫦娥飞进月宫变成了蟾蜍!后面随着大众口味的变化,传说渐渐变成了嫦娥带着月精蟾蜍住在月宫里。但是后面随着读音讹传以及人们审美的变化,玉宫里的蟾蜍逐渐被玉兔取代。不过蟾蜍也没有因此失去人界的“粉丝”,招财进宝的三爪金蟾依然向我们表明小小的蛤蟆精在人间依然没有被遗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所藏的蟾蜍瓦当
汉代的嫦娥奔月画像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左侧的蟾蜍,这是反映嫦娥变成蟾蜍的一个过程。
黄鼠狼:成仙真的不如成佛吗?
为了找到假扮沙僧的妖怪,小猪妖和蛤蟆精找到了在土地庙混吃混喝的“话痨”黄鼠狼精。黄鼠狼大家都很熟悉,从小我们听的故事里面黄鼠狼多是“唱白脸”的反派,而《浪浪山小妖怪》却难得地让它做了一回正派主角。
可爱捏丨naturepl
黄鼠狼,学名叫做黄鼬。体长25-39厘米,体重360-820克,犬形亚目鼬科鼬属的动物,和“金刚狼”狼獾、“平头哥”蜜獾算是亲戚,虽然黄鼬没有这二位强壮,但它也是一位捕猎能手。根据调查,一只黄鼬一晚上能捕食5-8只老鼠,过去老鼠追着人类的生活垃圾窜入村庄,黄鼬被老鼠引来。而到食物稀少的时候,黄鼬就会铤而走险攻击家禽,我们所说的“黄鼠狼爱偷鸡”便是这么来的。
老鼠精:什么齐天大圣,我这辈子除了黄鼠狼什么都不怕丨XNature
除了偷鸡,黄鼬不讨喜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放屁”,不过黄鼬放出的臭味并不是“屁”,在黄鼬的肛门两侧有一对黄豆大小的腺体,这就是鼬科动物的“臭腺”。它能够分泌出一种主成分是丁硫醇的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从臭腺喷出后接触空气迅速雾化,就会形成一股强烈的臭气,不仅气味浓烈,还带有一定毒性。黄鼬“放屁”的原因自然是为了防御天敌,它们从未想过用自己的“臭屁”伤人,就像片子里的黄大仙从没想过吃唐僧肉。
电影里面黄鼠狼精问小猪妖“到底成仙好还是成佛好”道出了黄鼬在文化上的地位。黄鼬昼伏夜出,行踪诡秘而敏捷,偶尔也在白天出现,但倏忽来去,转瞬即逝,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因此在有些地方位列仙班。我国东北地区供奉的五大仙中,黄仙就是黄鼬。只可惜把它们位列仙班的故事还是太少,远不及“斗战胜佛”的故事广为流传,难怪黄鼠狼精比起成仙还是选择成佛。
东北五仙
到了现代,黄鼬依旧没与我们疏远,它们像麻雀、喜鹊、刺猬一样,早早适应了城市生活,若足够留心,便能在城市的角落里瞥见它们的身影。然而近十几年,被遗弃的流浪猫数量不断增加已对城市中黄鼬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这一问题亟待我们重视,流浪猫的祖先源自非洲和西亚,经过多代驯化,如今在我国城市生态系统中属于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入侵物种,与之相比,作为原生物种的黄鼬,显然更适合维系身边的生态平衡。
苏州大街上出现的黄鼬,除了苏州以外,笔者本人在武汉、大连、嘉兴的街道上也见过黄鼬丨姑苏晚报
猩猩怪:也许并不是猩猩?
因为浪浪山没有猴子,黄鼠狼精让小猪妖和蛤蟆精找了性格内向的猩猩怪冒充孙悟空。
屁股不红脸红的一款大圣
片子里的猩猩怪有着一身黑色的毛发,甚至可以拔一些毛给黄鼠狼当胡子。而黑毛的猩猩只分布在非洲。亚洲其实也有猩猩,那就是三种东南亚的猩猩——婆罗洲猩猩、苏门答腊猩猩、打巴努里猩猩,它们仨的毛发并不是黑色的,而是棕红色,因此也被称为“红毛猩猩”。在分类学上,这三种猩猩都属于猩猩属,和黑猩猩属的两种黑猩猩、大猩猩属的两种大猩猩相比,它们更算是根正苗红的“猩猩”。
秦岭野生动物园中饲养的黑猩猩
婆罗洲猩猩丨iNaturalist.ca
既然这三种猩猩都分布在东南亚,离中国很近。再加上山海经里也有关于“狌狌”的记载。那么中国有没有猩猩呢?答案是可能没有,因为山海经里面关于狌狌的记载是这样的:“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这个禺指的其实是叶猴,就是说古籍里的狌狌长得像叶猴还有白耳朵,会像人一样在地上走路,那么最符合它形象的动物是北白颊长臂猿,它确实是曾经生活在中国境内的类人猿。巧合的是,雄性北白颊长臂猿的颜色也是黑色的,不过它的面盘也是黑色,而非猩猩怪那样的肉红色。
在地面上行走的雄性北白颊长臂猿丨iNaturalist.ca
影片中,猩猩怪的胆小内向藏着一段痛彻心扉的过往——大王洞妖精的侵袭让它永远失去了家人。他的遭遇恰与现实中长臂猿的生存困境形成了沉重的呼应。曾经,从北魏到唐朝,三峡两岸的猿声是文人笔下挥之不去的意境;而如今,那悠长的啼鸣早已淡出故地,仅能在云南、广西、海南听闻。更令人痛心的是,前文描述的北白颊长臂猿在 2022 年被确认已在我国野外灭绝,国内现存的几种长臂猿中,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国内数量仅 700 只,海南长臂猿更是不足百只。这些残存的种群还在持续遭受栖息地退化与破碎化的威胁,生存空间被一点点挤压。
或许对猩猩怪而言,比起踏上取经路,守着家人过平凡日子才是心之所向,而现实中的长臂猿,又何尝不怀揣着同样的梦想?让每个长臂猿家庭都能免于离散的恐惧,这需要我们的关心与保护。
西黑冠长臂猿丨iNaturalist.ca
2017年由我国科学家命名的天行长臂猿,分布仅限于高黎贡山,其种群只有150只丨iNaturalist.ca
银幕上,四只小妖的取经路映照着平凡人的挣扎;现实中,它们的原型或繁盛或濒危,都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野猪的强悍、蟾蜍的坚韧、黄鼬的灵巧、长臂猿的神秘,皆诉说着生命传奇,守护它们,便是守护生命的多样与平衡,让每段“取经路”都有温暖的归宿。
撰文 | 千禧君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博物(ID:bowuzazhi),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