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贤齐曾在一档节目里的一次“借钱考验”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猜测。
当时,任贤齐毫不犹豫地拨通了一位友人的电话,电话那头随即传来干脆利落的三个字:“没问题。”
节目播出后,大家对这位神秘友人的身份充满好奇,有人猜测是圈内隐形大佬,也有人觉得是身价50亿的神秘富豪。
而这位被任贤齐第一时间想起的朋友,就是冯嘉怡。
冯嘉怡这个名字,或许在大众认知里不算响亮,但只要看到他的脸,人们就会立刻想起他在众多影视作品中塑造的经典形象。
他是荧幕上的“奸商大佬”专业户,可鲜为人知的是,在演艺之外,他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冯嘉怡的人生起点充满了艰辛。
14岁那年,当同龄人还在初中校园里享受着青春的无忧无虑时,他就独自踏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远赴澳大利亚。
在那个陌生的国度,他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日夜。
元旦跨年夜,别人都在庆祝新年的到来,他却在餐厅里洗了9个小时的碗。
节假日的工资虽然是平时的3倍,但他实在舍不得花钱打车,于是沿着红绿灯和铁轨,一个人走了20公里回到住处。
当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回到家时,天已经亮了。躺在床上,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那时的他,无人知晓,也无人愿意倾听他这一路的疲惫与心酸。
他曾感慨:“人生第一次觉得,人和人之间差距怎么这么大?”
所谓的“第一桶金”,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
冯嘉怡回忆起在澳大利亚的那段经历,只是淡淡地说:“真没什么好聊的。”这并非是他的谦虚,而是那段日子实在太苦。
在他看来,那些日子与其说是奋斗,倒更像是一只没头苍蝇,在不断地尝试、碰撞,寻找着成功的机会。
但正是这些走回家的夜晚,成为了他骨子里最坚硬的部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2006年,导演滕华涛筹备拍摄《双面胶》,需要找一个没演过戏但“有点眼缘”的人来饰演黑心医生这个角色。
滕华涛想到了冯嘉怡,那个在朋友聚会时口若悬河、讲故事特别带劲的商人。
当时,冯嘉怡正全身心地投入到酒店生意中,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压力巨大,时间对他来说无比宝贵。
然而,他却对滕华涛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这戏,我可以演。我要是不演,将来肯定后悔。”
从决定演戏的那一刻起,冯嘉怡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认真。
他对着家里的摄像机,一遍又一遍地进行自我训练,不断回放视频,反复打磨每一个细节。
他的专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刚起步做酒店生意的时候。
滕华涛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在拍完一场戏后,海清好奇地问滕华涛演员是从哪里找来的,滕华涛颇为自豪地说:“这我一朋友,做生意的。”
海清惊讶地说:“没演过戏的都能演成这样?”滕华涛笑着回应:“对,所以你们有点危机感啊。”
商业世界的历练让冯嘉怡学会了如何控制变量、提高效率,而演戏则让他学会了慢下来,沉浸其中,将逻辑转化为情感。
他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饰演商人角色的规律,他说:“你看马云,知道那是有钱的;胡同边上的大哥大姐没钱,阿玛尼什么的全都有。”
在选择角色时,他不会被“热度”和“待遇”所迷惑,而是会仔细思考投入产出比,但这里的产出并非指金钱,而是指价值。
他会问自己:这个角色能让我成长吗?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表达吗?观众会因为这个角色记住我吗?他觉得,这跟做项目其实是一回事。
冯嘉怡从不掩饰自己“商人”的身份,甚至大方承认:“我不靠拍戏挣钱。”
在同行们为了好剧本、高番位和流量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却愿意接那些“戏份不多、角色边缘”的人物。
原因很简单,他没有那种“生存焦虑”。也正是因为这份“不焦虑”,他才能真正接得住好的东西。
在拍摄《蜗居》时,剧组最担心的就是“陈寺福这个角色太油了,会不会演崩?”冯嘉怡主动开会进行分析,他认为这是个投机取巧的房地产商,要演得让观众又恨又服,关键在于把握好“分寸”。
从眼神到语速,他写了整整三页纸的心得交给导演,甚至连“这个人会不会大声说话”都做了模拟。
他对商人角色的理解,源于他自己就是商人。
最终,陈寺福这个角色成为了国产剧反派中的经典之一。
他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副业演戏”,但他的专业程度却不容置疑。
他把企业家的资源调配能力和预判能力,都运用到了影视创作中,甚至有不少剧组开玩笑说:“嘉怡哥不是演员,是导演级的演员。”冯嘉怡也不否认,他说:“我是有点‘老板脑子’的演员。”
《蜗居》之后,冯嘉怡的“富商脸”彻底深入人心。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无论是《媳妇的美好时代》里失婚的商人,《裸婚时代》里的离异中年男人,还是《星光灿烂》中的暴发户父亲,只要剧本一递过来,他打开第一页看到名字,就能猜出角色的大致走向,不是出轨男就是冷血爹。
有人劝他:“你这样也挺好,演自己最轻松,观众一看就信。”但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不想演自己,演自己太容易了。”
在冯嘉怡看来,企业家的思维就是要不断打破舒适区。
即使演戏只是他的“兴趣副业”,他也要对得起这个行业本身。
他说:“如果只演那些观众期待你演的角色,那不叫演戏,叫交差。”于是,他开始尝试挑战那些“看上去不适合他”的角色。
从《少林问道》的高僧到《长安十二时辰》的皇帝李隆基,他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的极限。
最初,连他自己都对出演李隆基这个角色充满了担忧,他害怕:“观众能信我演圣人吗?会不会一出场就跳戏?”他甚至找导演曹盾提议:要不还是换个人演吧。
曹盾看了他一眼,说:“你是不敢演吧?”这句话就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冯嘉怡内心的斗志。
他咬咬牙,决定挑战这个角色。为了演好老年的李隆基,他刻意不吃饭、不睡觉,让自己的生理状态进入“疲倦”与“神经紧绷”的临界点。
他佝偻着腰练习走路,对着镜子练习“皇帝的威仪”。整整两个礼拜,别人吃饭的时候他在背词,别人杀青的时候他还在憋情绪。
当他站在片场,穿着那身皇袍,第一句台词一出口,连曹盾都不禁赞叹:“您演的这就绝对是李隆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标签是别人贴的,但他可以撕掉。
这正是一个企业家骨子里的本能,不怕质疑,只怕没挑战。
在演戏的这些年里,冯嘉怡最常被问到的一句话就是:“你到底是不是有50亿?”
一开始,他还会耐心地解释自己其实没那么多钱,但后来,他干脆不再解释,他说:“我现在就希望他们说我有500亿!”
他觉得,既然无法控制别人怎么说,不如反过来利用这个说法让人记住自己。
如果把他这些年的“演艺副业”看成一个品牌运作,那他无疑是个擅长品牌建设的人。
他没有刻意打造人设,却靠着“商人演戏”这件事自带辨识度。
但他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说:“要真有50亿,我自己投资拍主角戏了,还用等剧组找我?”
他接戏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剧本好,二是人物有挑战,三是自己喜欢。
他说:“我不是来混脸熟的,我是来演个痛快的。”这份“演得起,也放得下”的底气,来自于他的企业家经历。
他不是一个需要“靠演戏翻身”的人,也没有太强的功利心。
他在娱乐圈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有戏的时候就认真演,没戏的时候,就好好做饭。
最近,他沉迷于研究一道家常菜——西红柿炒鸡蛋。
他说,这道菜看似简单,但其实很考功夫,西红柿不能太酸,鸡蛋不能煎老,油温要对,汤汁要足,蛋花要蓬松。
这就像他的演艺事业,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层层讲究。他从不说自己是大厨,但做出来的菜让人吃得舒服,这不正是一个优秀“职人”的标准吗?
冯嘉怡不喜欢炒作,更不爱营销。
这些年,他出演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从《蜗居》《裸婚时代》到《长安十二时辰》《城中之城》,但他都没有进行高调宣传,甚至常常谢绝采访。
他诚恳地说:“因为我不是靠演戏谋生的人。
但我对这事,是认真的。”他对每一个角色都全情投入,无论是奸商、皇帝,还是落魄的中年人。
他说:“你可以说我不专业,但你不能说我不尽力。”
演戏对他来说,不是一项简单的副业,而是一件要一辈子慢慢去做的事。
很多人说他不红,演了十几年也没什么主角光环,但他只是笑笑说:“我活得挺好。
人家看得进去我演的戏,我就值。”在这个大家都急于求成,忙着走红、爆火、翻身的时代,冯嘉怡就像一个悠然的行者,走得很慢。
他认为演员是门慢生意,不是投机生意。他不追流量,不图热点,只想把角色演得真实,把自己活得踏实。
他最怕被人说成是“玩票”,因为他真的不是在玩,他是在用做企业的方式做演员这件事,一步一算,一笔一清,一脚一印。
如今的冯嘉怡,依旧活跃在剧组中,坚持着自己“上午开会下午拍戏”的节奏。
他还在不断研究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一个接一个地演绎着不同的角色。
他没有过分的热烈,也没有显摆的姿态,把人生过成了自己的剧本。
正如他所说:
“你没饭吃,就去找饭吃。有饭吃,就好好吃饭。演戏这事,没多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