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丁威程
“条件已经成熟,我们计划拍1000部精品微短剧!”8月14日,南通数字文化(视频)产业园影视基地负责人杨济妤向来参加南通微短剧周活动的全国各地剧组发出诚挚邀约,大屏幕闪过她的微信二维码,短短几秒钟后,她的手机上多了几十条好友验证申请。
8月14日至17日,南通微短剧周活动举办,邀请全国近百个剧组、影视传媒公司负责人汇聚南通开发区,共谋精品微短剧的创作。
杨济妤“江海千剧”的底气来自南通开发区最新打造的四大核心赋能平台。抢抓微短剧“风口”,该区同时成立微短剧协拍中心、微短剧审核服务中心、微短剧投资中心和基卡数字摄影中心,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和产业发展高地。
“经济主战场”站上风口
微短剧比短剧还要短,竖屏拍摄,一集不超过3分钟,周期短、见效快。作为南通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南通开发区制造业发达、产业基础雄厚,但从未涉及微短剧这一全新且未知的领域。
工业园区搞微短剧行不行?南通开发区社会事业部门等相关部门多次研究,分析“园区办剧”的优势劣势,摸着石头过河,成立了由党工委分管领导牵头,涵盖多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专班。南通数字文化(视频)产业园顾问朱建国认为,微短剧资源需求不高,但产出惊人。如果能站上这个“风口”,意味着南通开发区在文化产业领域形成新的突破,有望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去年以来,南通开发区以“微短剧”为突破口,高标准规划建设南通数字文化(视频)产业园,已引入芒果TV、凤凰卫视、罗化芯等头部企业,拥有显示技术研发生产、内容制作、播出平台及视频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等相关项目近40个,集群效应初步形成,园区已列入江苏省网络视听产业规划并作为江苏省委宣传部重点项目,入选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紧紧围绕‘3年创省级专业园区、5年建国家级基地’目标,打造长三角最具影响力的数字文化(视频)产业集聚区。”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南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保德林表示,力争到2029年落地行业龙头或骨干企业30家以上、其他企业200家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超200亿元,带动产业链相关收入超300亿元。
以工业思维打造精品微短剧
“以‘南通数字文化(视频)产业园’为载体,把资源整合好,把平台建设好。”工作专班研究报告显示,园区突出优势是拥有打造“营商环境最高地”金字招牌,放大这一优势,就要把服务做到极致,让整个微短剧产业形成完善的生态体系。
发散工业思维,南通开发区打造四大核心平台,涵盖资金、技术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辅助微短剧产业发展。杨济妤介绍,四大平台各有特点,协拍中心提供拍摄、审片、剪辑、配音、特效等一站式服务,审核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内容预审、版权保护服务,投资中心集合超5亿元数字文化产业基金,摄影中心配备LED数字影棚、AI动捕系统。
“起初我对这座城市是带有疑惑的——场景能不能行?群众演员好不好找?当地政府会不会支持?”《非常证人》出品人邹超军一直到开机前,心里都没有底。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南通服务响应速度惊人,不管什么时候,剧组有需求,都是第一时间解决。6月26日《非常证人》开机,7月20日就顺利杀青了。
“微短剧的审核是行业痛点,审核中心用AI初筛+人工复审+专家会审模式,让‘好内容’快人一步。”运营负责人李靓介绍,原先最起码也要半个月以上的审核时间,在这里只需要一周就可以搞定。
南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曹海锋表示,要以坚实的产业基础、全方位的要素配套、最便捷的企业服务,迎接每一位企业家的到来,共享微短剧发展新机遇。
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派出所、银行、医院……这些不同的实体场景均现身南通开发区智慧之眼数据大厦的同一层。园区现已建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室内外场景超百个,拥有专业制作团队7个、合作演员千余人,硬件软件都能满足多样化影视主题拍摄需求。
“时代不一样了,一部微短剧的大部分镜头都可以在影视基地完成。”刚刚在南通参与年代励志微短剧《怒浪江湖》拍摄的武术指导曹子瑞感慨道。《怒浪江湖》拍摄时间一共不到一周,但上线1个月,点击量突破6000万,多次登顶短视频平台文娱榜。去年,在南通开发区拍摄的《拜托了,老爸》点击播放量已经超2亿。
《苏超风云》等剧本围绕“苏超”赛事展开情节,《大叠商》讲述南通本地叠石桥家纺产业发展的故事,《他的算法里有糖》从南通开发区相关企业工作者身上获取灵感……目前,在南通数字文化(视频)产业园里,超过20部精品微短剧正在筹备或者拍摄中。
从乡村振兴的故事讲述,到商业品牌的创新表达,微短剧正在用独特的叙事语言,书写着跨界融合的新篇章。江苏省网络视听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永忠表示,南通数字文化(视频)产业园立足区域特色,出台专项政策,强化产业生态,培育了一批优质文化企业,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这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将为全省短剧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