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将精品创作列为2025年十项重点工作之首,旨在通过实施精品创作工程,推动电视剧等内容生产工作向品质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腾讯视频秉持这一方针,接连推出《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两部高品质政法题材佳作,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根基,既为观众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正邪较量,又传达了创作者的深层立意与社会价值的突破性思考。
凭借差异化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艺术探寻,《扫毒风暴》、《利剑·玫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最终不仅以亮眼成绩成就平台收视热点,也展现了国产剧创作重心从流量到质量的华丽转变。
(一)
《利剑·玫瑰》与《扫毒风暴》因何吸睛?
关键在于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坚实的现实主义根基。它们不仅以现实为题材,更将现实主义理念内化为创作方法与艺术实践,为观众提供了对现实生活的热切观照、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利剑·玫瑰》中我们看到了女警官邓妍在重重险阻中仍保持着追寻被拐妇女儿童的坚持;《扫毒风暴》里林强峰为代表的缉毒警察在生死一线前仍能直面毒贩毫不退让。这两把刺穿社会暗面的“利剑”,为我们掀起了一场精品剧创作的“风暴”。观众们关注的不再只是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刺激表象下对现实深意的思考与探讨。
观众期待怎样的电视剧?何种价值能够引领主流?
正如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飞天——星光”座谈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所强调的:要坚持守正创新,创作和传播更多精品力作,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多的精品,让精品有更广的传播,让观众有更佳的体验。
《利剑·玫瑰》聚焦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展现打拐民警拯救无数破碎家庭的坚定信念;《扫毒风暴》则以缉毒为切口,揭露毒品产业链对个体生命的践踏。他们都用镜头精准呈现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利剑·玫瑰》中寻亲家庭的无尽痛苦和绝望,《扫毒风暴》中缉毒警察的生死抉择——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叙事核心”的创作导向
《利剑·玫瑰》细腻呈现被拐家庭之痛与民警不懈追踪:“团圆小馆”等场景将受害者创伤与警察使命交织,揭示“打拐不仅是执法,还有被拐者心理的重建”等深层命题。
《扫毒风暴》除了突显警匪追捕的刺激氛围,更将镜头对准毒品危害与缉毒警察的信念坚守:林强峰所代表的一众一线缉毒警真正地走到了观众眼前,让观众在深刻体会毒品网络对社会侵蚀的同时,深刻共情缉毒警们的坚定心志和无私付出。
两部剧既精准剖开社会肌体深处的沉疴,又透过朴实的日常场景与饱满的人物塑造,呈现富有生机的正能量态度,让剧集“聚焦现实、映照生活”,有了让社会共情的力量
这种对社会痛点不回避、不美化的深刻描摹,也正是践行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要求,让政法题材剧成为“映照现实、传递民意”的镜鉴
(二)
《利剑·玫瑰》与《扫毒风暴》为何能直抵人心?
真实,才是核心所在。
创作储备来看,两部剧都结合了现实案件进行内核的深度还原,也开展了大量的案头准备《利剑玫瑰》创作团队深入走访数十位一线打拐民警,多地实地采风,力求还原拐卖案件细节。这些实地采风获得的细节被浓缩于剧中,如拐卖妇女儿童、盗抢婴儿、跨国拐卖等,都通过剧中的群像角色塑造、加害者的人性深究、受害者伤痛的克制描摹,再次引发观众的共情与深思,成为推动情节触动心灵的关键节点。
《扫毒风暴》主创团队则为呈现真实场景,尽可能复原90年代的独特环境、人文风貌,厚彩风蓝绿色调为观众营造出南方小镇阴冷潮湿感的年代感氛围。在真实的基础上,剧集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艺术加工,卢少骅的狂妄与野心驱使他暴露出恶劣本性;一生勤恳的化学工程师邓建立面对妻子重病与制毒暴利的拉扯走向不可挽回的境地;夏骏母子因为母亲身染毒瘾最终导致儿子吸毒过量死亡的悲剧……这些戏剧化的情节却将毒品之恐怖与禁毒必行的威慑力穿透荧屏,直击观众心灵。
(三)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曾指出,“文艺创作唯有走进人民、深入生活,生动刻画人类共通情感,才能建立持久共鸣,赋予作品永恒生命。”
显然,《利剑·玫瑰》与《扫毒风暴》两部剧超越案件堆砌,通过通过人物弧光与社会议题的交织实现了剧作价值的升华
两剧在类型框架中注入了更多人文思考,实现了社会价值与艺术性的统一。比如,《利剑·玫瑰》采用多线并行结构,深度刻画了受害者群像,通过“追捕对抗”与“警民互助”的双线叙事,构建起社会全景图;剧外则联动“宝贝回家”“缘梦公益基金会”公益组织发起寻亲行动,将荧屏热度转化为现实行动力,传递出该剧所蕴含的救赎与重建力量。
《扫毒风暴》则以林强峰、卢少骅双人双线为线索,通过林强峰的信仰坚守与卢少骅的堕落轨迹,展现追逃双方心理的复杂性,实现了人文思考与艺术性的统一。剧中卧底警察林强峰,以“松弛不羁”的表象掩盖其对奉献信仰的执着坚守,以其复杂性映射缉毒战线的残酷性;秦昊饰演的毒枭卢少骅,则通过眼神、肢体等细节内容,展现了一个小角色被利益裹挟,在欲望驱使下出现人性异化的复杂变化。剧终林强峰的牺牲,更是唤醒观众对一线缉毒警察的理解与共情。这些立意的升华,让剧中角色不再拘泥于文化创作产物,更是法治精神、人文关怀的具象载体。
另外,《利剑·玫瑰》与《扫毒风暴》还表达出了强烈的时代性、人民性与创新性
时代性方面,《利剑·玫瑰》与《扫毒风暴》分别聚焦“打拐”与“缉毒”两大社会痛点,通过戏剧化叙事展现中国法治进程的深化与突破,既传播了法治精神,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成效;人民性方面,两部剧均以“小人物”视角切入,通过个体命运折射群体困境,激发公众对犯罪治理的参与意识;创新性方面,两部剧在叙事手法与视听语言上的创新,为现实题材剧提供了新范式。
《利剑·玫瑰》与《扫毒风暴》的热播,标志着现实题材剧完成从“现象级爆款”向“价值引领标杆”的跨越,两部剧以案件为表、人性为里;以艺术之“利剑”剖析社会病灶,以人文之“风暴”搅动大众共情;以时代性回应社会关切,以人民性锚定创作根基,以创新性突破类型窠臼,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治理紧密勾连,以真实的人性光辉点燃观众共情。
两部剧的成功也为电视创作带来了启示,唯有持续深耕现实土壤、创新表达方式,才能让主旋律作品既“叫好”更“叫座”,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